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钱树木材基本密度较大。经测定为0.733g/cm^3。自髓心向外,其基本密度初期为递增状态,约14年后变化趋于相对平衡,后期略有下降趋势。基本密度自基部向上逐渐减小,但在树高4m以上略有增大趋势。基本密度与生长轮年龄、纤维长度、细胞壁厚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火炬松纸浆材基本密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标准地火炬松平均木木材的基本密度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基本密度自树干基部向上呈减小趋势,但变化不大;基本密度存在较大的株间变异,且在F(0.05)水平上差异显著;立地指数大的标准地,木材基本密度小,且差异性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刺楸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三株刺楸木材为材料,详尽研究其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轴向变异以及影响基本密度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发现:发现为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趋势为自髓心向外以曲线形式降低,到一定年限后保持平缓或略有下降,用幂池数模拟,相关系烤在0.8以上;轴向变化趋势为自树干基部向上渐增大,到5.3米处达最大值,再向上到树冠基部又变小.方差分析表明株间变异大于株内变异;从解剖分予组织比量来看,基本密  相似文献   

4.
对青钩栲(Castanopsis kawakamii)的生材性质进行研究。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钩栲树皮体积百分率和树皮质量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逐渐平稳的增加,其平均值分别为11.4%和9.8%。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至中间部分基本没有变化,且南北向数值基本保持一致,但边材部分生材密度较小;沿着树高增加的方向,生材密度呈逐渐减小趋势,平均值为1.170 g/cm3。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先增加后减小,北向的差异比南向的大,但数值上基本都相等;沿着树高增加的方向,基本密度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平均值为0.584 g/cm3。生材含水率自髓心部分向外呈逐渐减小趋势;沿着树高增加的方向,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平均值为95.7%。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平均值为22.5%。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三株刺楸木材为材料,详尽研究其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轴向变异以及影响基本密度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发现:刺楸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趋势为自髓心向外以曲线形式降低,到一定年限后保持平缓或略有下降,用幂函数模拟,相关系数在0.8以上;轴向变化趋势为自树干基部向上渐增大,到5.3m处达最大值,再向上到树冠基部又变小;方差分析表明株间变异大于株内变异;从解剖分子组织比量来看,基本密度变异的63.7%主要是由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和纤维比量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省开化县遗传改良无性系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F24x那1-1"的管胞形态特征及径向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管胞处于幼龄期时,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在髓心附近较小,随着生长轮龄的增加,指标值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在第13年轮时增至最大值,之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管胞宽度、管胞双壁厚及管胞壁腔比径向变异规律一致,随着生长轮龄的增加,指标值先增至最大值,之后趋于平缓或略有降低,变异幅度较小;杉木基本密度径向变异规律与管胞长度变异规律基本一致,基本密度在第2年最小,为0.283 g/cm3,随着树龄增加,基本密度逐渐增大,第13年时达到最大值,为0.348 g/cm3。研究结论可为木材精准加工利用及遗传改良木材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火力楠树皮率、心材率及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火力楠的密度、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心材率,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采用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976 g/cm3。火力楠的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呈大-小-大-小的趋势,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546g/cm3。火力楠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85.13%。火力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3.80%、14.29%。火力楠的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35.0%。  相似文献   

8.
对10年生90个产地的材积生长和木材性状研究表明,马尾松树干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具有显著的种源区和产地效应,树干材积由北向南逐渐增大,而基本密度的最高值在分布区的西北,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最低值在分布区的中带、由中带向南又略有增加,管胞长度的种源区和产地效应很小,无一定的地理变异趋势。鉴于树干材积和基本密度之间高度的负遗传相关以及两性状显著的种源效应,在进行种源或产地选择时应强调以生长量改良为主、材性  相似文献   

9.
以60株2年生欧美杨107杨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开展人工倾斜树干试验,将苗木分成5组(每组12株)与垂直方向倾斜成不同的角度(0°,15°,30°,45°和60°),苗木生长4个月后开始在树干最外围年轮次生木质部取样,分应拉区和对应区对其微纤丝角、基本密度和轴向干缩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应拉区和对应区微纤丝角均呈递减趋势,应拉区微纤丝角比对应区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倾斜角度和区域对微纤丝角影响显著;2)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应拉区基本密度呈增大趋势,对应区基本密度先增大后略有减小,应拉区比对应区基本密度大5.7%~14.4%,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对基本密度影响显著,不同倾斜角度和角度与区域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3)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应拉区轴向干缩率先增大后减小,对应区呈减小趋势,应拉区轴向干缩率是对应区的1.0~2.0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对轴向干缩率影响显著,不同倾斜角度和角度与区域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4)应拉区和对应区轴向干缩率与微纤丝角之间均呈负相关,应拉区和对应区轴向干缩率与基本密度之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观光木的生材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观光木的生材密度、含水率、树皮率及心材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观光木的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亦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其平均值为0.873 g.cm-3;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逐渐增大,随着树高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其平均值为0.423 g.cm-3;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08.4%;树皮的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其平均值分别为13.5%、15.8%;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15.6%。  相似文献   

11.
对柚木木材的生材性质进行研究,可对人工林柚木的合理加工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11年生的柚木树皮率,用排水法测定木材体积,并用测定得到的数据分析柚木的树皮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和生材含水率。研究结果表明:11年生柚木树皮体积分数和树皮质量分数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在树梢部位树皮率最高,平均值分别为26.26%,25.93%。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心材在根部较大,树干根部心材率最大为47.63%,平均值为34.60%。生材密度随着树高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1.094 g/cm3,自髓心向外,南向和北向都先减小后增大。基本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平均值为0.558 g/cm3,自髓心向外,南向和北向均逐渐增加。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97.32%,自髓心向外,南向跟北向均减少且数值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2.
依据云南省历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建立的思茅松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和碳系数,计算各调查年份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析云南省39年来思茅松林碳储量、碳密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思茅松幼龄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稳中略升,碳密度变化趋势为稳步增大;中龄林碳储量急剧减少,碳密度略有降低;近熟林碳储量稳步增加,碳密度小幅提升;成熟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变化趋势为增大;过熟林碳储量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变化趋势为增加。人工林碳储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增加,碳密度总体变化趋势为小幅增加;天然林碳储量总体变化趋势为下降,碳密度总体变化趋势为增加。思茅松龄组、起源等结构上的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有升有降,但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减少,碳密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利用异叶南洋杉人工林木材,通过排水法、质量法和数值法对异叶南洋杉人工林的生材性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异叶南洋杉人工林木材树皮体积百分率、质量百分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和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1.39%、13.78%、0.842 g/cm3、0.394 g/cm3和121.43%。随异叶南洋杉树高的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总体呈增大趋势;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材含水率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期为异叶南洋杉人工林木材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采用温度为75、105、135℃,时间为30min的热处理工艺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材进行处理,分析不同热处理温度对毛竹材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纤维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综纤维素含量下降,木质素含量变化不大,略有下降。密度先上升后下降,干缩率呈下降趋势。顺纹静曲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抗弯弹性模量变化较少。  相似文献   

15.
以低龄桉树(Eucalyptus spp.)为试验材料,通过蒸汽热处理,研究热处理条件变化对木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高温热处理后,桉树木材全干密度、气干密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基本密度有增大趋势。升温速度对处理材3种木材密度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处理温度对气干密度、基本密度有显著影响,恒温时间对3种木材密度影响不显著。3种因素对木材密度影响程度为升温速度处理温度恒温时间。对低龄桉树木材进行热处理,要准确把握升温速度和处理温度,才能有效控制热处理材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石竹材材质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胸径、竹竿不同部位石竹材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的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 :年龄、胸径、竹竿部位对石竹材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均极显著 ,且年龄对其影响大于胸径和竹竿部位 :石竹材基本密度与力学性质表现为 :上部 >中部 >下部 ,随胸径的增加而减小 ,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5年生开始呈下降趋势 ,石竹材作为结构用材的适宜采伐年龄为 4年。  相似文献   

17.
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的树皮率、心材率,木材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香黄檀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20.14%、13.77%;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30.53%,心材形成的年龄为9~15a;生材密度平均值为1.064g/cm^3;基本密度平均值为0.715g/cm^3;生材含水率平均值为49.21%。降香黄檀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生材密度及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基本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呈大-小-大-小的趋势变化;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美洲黑杨林分内不同径阶木材解剖特性和基本密度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株内径向年轮宽度先增加,第3轮达最大宽度,之后逐渐减小,10轮后年轮宽度仅2.3mm。纤维、导管形态中的长度、宽度及长宽比径向表现为递增模式,前5轮迅速增加,5轮之后缓慢增加,8轮之后趋于稳定;壁厚径向上总的趋势稍微增加,壁腔比因宽度增大而表现出稍微降低,呈起伏状。树木基本密度径向趋势是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大,浸提物含量径向为递减模式;(2)林分内不同径阶个体间同一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随着径阶增加而增大,两者径阶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径级同一轮纤维形态、导管形态特征株间差异均不显著。这反映了杨树林分内生长量与木材基本密度间为正相关,与纤维形态、导管形态特征值之间没有相关性。基本密度随着径阶增加而增大,可能与木材组织比量中的纤维比例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排水法、体积法及质量法对阴香树的生材密度、含水率、树皮率及心材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阴香的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北向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南向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树高方向生材密度变化较为波动,但基本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210g/cm3.阴香木的基本密度从髓心出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规律,在树的高度方向上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阴香木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548g/cm3.阴香木的生材含水率从髓心位置向外逐渐减小,测试的生材含水率平均值为122.5%.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的变化规律是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其平均值分别为13.86%和15.2%.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心材率反而降低,其平均值为42.0%.  相似文献   

20.
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的树皮率、心材率,木材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香黄檀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20.14%、13.77%;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30.53%,心材形成的年龄为9~15a;生材密度平均值为1.064g/cm^3;基本密度平均值为0.715g/cm^3;生材含水率平均值为49.21%。降香黄檀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生材密度及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基本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呈大-小-大-小的趋势变化;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