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是我国插花艺术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时尚怡情养性,大量种植观赏花木,以花会友,寄情于花木丛中,插花“无扦剔浇顿之苦,而有味赏之乐”(袁宏道《瓶史·引》),并且不限于点缀生活,宴赏题咏,而逐步进入学术领域,有关插花艺术的专著相继问世,如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屠本畯的《瓶史月表》等。其中以《瓶史》影响最大,正如园艺家周瘦鹃先生所云:“《瓶史》之作,说得头头是道。”近四百年来备受推崇,无疑是学习和研究我国插花艺术不可多得的专著。清初,《瓶史》传到日本,发展成为日本一个重要的插花艺术流派——宏道流。时至今日,日本的插花艺术专刊《花道》,还时常引用其中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中国传统插花的古典专著如唐·罗虬的《花九锡》,明·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  相似文献   

3.
正插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起于六朝,盛行于北宋,普及于明朝。我国明代袁宏道著的《瓶史》等插花专著对我国甚至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发展,插花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国家中流行开来,在花材的选择、道具的形象、构图的方式和造型特色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各国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佛教的供花,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到了明代,插花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文人墨客崇尚怡情养性,大量种植观赏花木,以花会友,寄情于花木丛中。插花也再不限于点缀生活,而逐步走向学术性,有关插花的专著相继问世,袁宏道的《瓶史》就是其中之一。袁宏道(1568~1610),明代公安县人。字中郎,号石公。举万历二十年(1592)  相似文献   

5.
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是五十年代广州盆景研究会内的一个瓶插组,1957年成立时,只有20余人,1957—1966年期间,每年都在文化公园举办1~2次瓶插艺术展览,深受群众欢迎,十年浩劫被迫停止活动,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瓶插组恢复活动并与园林科研所内的“瓶趣组”合并,于1984年4月正式易名为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宗旨是研究和发展中国的插花艺术,提高插花技艺,并向群众宣传普及插花知识。  相似文献   

6.
苏军 《广东园林》1990,(1):37-38
插花是我国重要的古典艺术之一。早在我国的南北朝就开始流行,而插花的保鲜技术是伴随着插花艺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最早的插花是用于佛教的供花,它始于我国的南北朝。初唐李延寿《南史》卷四十四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罂即小口大腹容器,以之盛水浸渍花茎,可使插花不枯萎。可见,当时人已知将花“养”于瓶水中可延长花的寿命,这个时代花卉保鲜技术正处于萌芽状态。隋唐五代,花卉开始步入商业,产生了卖花郎与种花师,因此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花卉保鲜技术。杜甫卖花诗中说:“……上  相似文献   

7.
插花的种类     
瓶式插花又叫瓶花,是比较古老而普通的一种插花方式。剪取适时的花枝配上红果绿叶,插于瓶中布置室内。这种插花要求花瓶瓶身高、瓶口小,不需要花泥,将花枝插入即可。盆式插花又称盆花,即利用水盆或利用其他类似于水盆的浅口器皿进行插花。由于容器较浅,需要借助花砧、泡沫、卵石等固定物才能完成作品,需先造型,然后再根据造型,安插花枝和配叶。盆景式插花利用浅水盆创作的一种艺术插花形式。采用盆景艺术的布局方法,使插花作品形似植物盆景。这种插花是利用使插花作品形似植物盆景。这种插花是利用插花树枝制作而成。制作时可在水盆中放置些…  相似文献   

8.
插花史话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起源于佛教的供花,早在东汉末年康孟详等译的《修行本起经》,就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女持瓶盛花,佛放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到了南北朝,我国盛行佛  相似文献   

9.
正明代袁宏道《瓶史》中说道:"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与茶为友,以花为伴,茶静谧,内敛地抚慰心性,花自然,直指灵魂最纯洁的净土,品茗赏花,其中乐趣溢于言表。插花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插花。如今,插花艺术已和京剧、书法一起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自然艺术代代相传,艺术回归自然,自然彰显魅力,一枝一叶彰焕变意态天然。中国传统插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超,便是这样一位传承东方花艺之美的插花大师。  相似文献   

10.
一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明代以前,有关插花艺术理论的资料,所见者实在小多。如唐罗虬《花九锡》,(传)宋陶谷《清异录》、温革《分门琐碎录》、林洪《山家清供》、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吴怿《种艺必用》以及伪托苏轼《格物粗谈》等,其中大都是短  相似文献   

11.
香港插花艺术活动的历史较长 ,各种流派的艺术插花 ,都同放华采。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从 1993年起 ,每年都受香港花卉展览会邀请赴港参展学习。其中两位成员 ,拍摄了历年插花艺术作品的照片 ,经精选后 ,由省科技出版社出版了《香港插花荟萃》一书 ,全书以照片为主 ,而以简练的文字说明 ,是迄今为止 ,比较全面介绍香港插花艺术作品的首本书藉。《香港插花荟萃》,内容丰富 ,既有一批著名大师级的作品 ;又有历年组织插花比赛的一批获奖作品 ,还有组织插花比赛的评制规则以及如何命题参赛等等。本书全别介绍了西方艺术插花和东方艺术插花的不同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然而,目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插花源于佛教。是由佛前供花发展而来,其发展历程是从佛寺到宫庭、而后民间。如按这一论点,则印度才是插花艺术之源。许多书都引用了《南史·晋安王子懋》的记载:“年七岁时,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瓶花艺术源流赵兴华瓶花即今日所指的插花艺术或切花艺术。人们利用千姿百态的各种植物,以丰富的色彩与造型,艺术地插贮于花瓶或其它容器中,将自然界的美凝聚于咫尺的空间,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瓶花艺术的起源,可以远溯到四千多年前。最近在国内出土的...  相似文献   

14.
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复会九年以来,以不到一百名会员,把插花艺术推向全市普及,并在自身深造艺术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继前年出版了深受读者喜爱的《艺术插花》一书之后,又于九二年底为迎接第二届中国插花艺术展览在广州开幕,出版了《广州插花》大型画册。全书图片制作质量较高,色彩清秀绚丽兼有;对于作品立意和赏析的文字说明,精炼动人;附刊的主要插花材料名录,实用性好。一些已看过的读者,反映是欣赏而爱不释手的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5.
瓶花,是花卉欣赏发展到一定阶段与艺术结合的产物。瓶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源于佛教的供花,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朝。 明代以前,有关瓶花艺术理论的著述,所见无多。如唐罗虬《花九锡》,(传)宋陶谷《清异录》、温革《分门琐碎录》、林洪《山家清供》、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元吴怿《种艺必用》以及伪托苏轼《格物粗谈》等等,大都是短短几行,且偏重于花材的处理、瓶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花道     
日本的花道赵兴华日本的花道,世界闻名,是一种很迷人的艺术。在日本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艺术杰作。一盆盆、一瓶瓶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插花。"花道",也称"华道"、"插花",是把剪下的树枝或花草经过艺术加工,放入器皿中,使之更绚丽的一种技术。因为是用活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有关《瓶史》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插花的起源等问题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台北市插花学会会长王国忠先生在中国第二届插花艺术展览会期间作了一次精彩的插花示范表演,在示范过程中介绍了他对中国插花艺术研究的心得。 台湾现在的插花组织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中国流派。台湾是1985年开始把中国古籍、古画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中国插花艺术的特点。想走出一线自己的路,参照古代瓶花的记载,将插花的花枝分为花盟主、花客卿和花使令三个主枝来安排位置。讲究花之品格,喜用松、竹、梅、兰、莲菊、山、茶等花材,喜借花寓意,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19.
插花,起源于佛教的供花。《南史》卷四十四:“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铜罂,即古代盛酒器,口小腹大,以之盛水贮花,可以说是插花的滥觞。以后插花却慢慢地从佛事中分脱出来,用于摆设欣赏,并在社会上逐渐流行起来。唐宋期间,插花进入了旺盛时期,在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本文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插花艺术与花艺设计各自界定的范围及其区别,目前尚未见有资料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反而国内有不少介绍插花艺术的书藉,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笔者根据从事插花艺术研究十多年的体会,试述插花艺术与花艺设计的异同。插花艺术是指选取花材、器皿和道具,以艺术的手法,创造性地“再现”富有诗情画意饱含自然哲理的景物,或是创作构筑内涵深刻意蕴无穷的多种组合形体,来表达作者审美情感的一门造型艺术。如作品《疾风》(见彩照)就是通过“再现”疾风掠过的瞬间景物,来表达作者赞美在疾风中傲立的强者的审美情感。又如作品《进行曲》(见彩照)就是作者创作出来的饱含进取激情的组合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