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仔、稚鱼早期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 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旨在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全长(L)和日龄(D)的关系拟合函数相关系数值均达到0.99以上,表明Cubic生长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随日龄的生长情况。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发育过程,积累云南盘鮈基础生物学资料,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指导,以人工孵化刚出膜的云南盘鮈仔鱼为对象,开展了其仔稚鱼发育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定期观察云南盘鮈仔稚鱼各阶段的发育情况,并定性或定量描述其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研究显示,在水温(20±0.5)℃的培养条件下,云南盘鮈初孵仔鱼体质量(0.012±0.001)g,全长(7.16±0.03)mm。卵黄囊呈长梨形,长(4.04±0.02)mm,高(1.35±0.02)mm。仔鱼出膜后第9天开始摄食,出膜后第28天卵黄囊消失,混合营养期长达19 d,推测该时期的存在有利于仔鱼与外界建立营养关系,降低早期发育阶段的死亡率。出膜后第45天鳞片出现,第80天鳞被完整,晚期仔鱼共历时17 d;另外,根据云南盘鮈自身特点将稚鱼期稍作调整,以出膜后第165天口吸盘发育完整作为稚鱼期结束的标志,稚鱼期共历时120 d。  相似文献   

3.
池养条件下黄河鲤仔稚鱼的生长及形态发育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生产试验过程,对黄河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描述,研究了仔稚鱼的生长以及全长、体长、体重的相互关系。从初孵仔鱼发育至稚鱼约需12天左右,全长达到13.4-21.7mm。仔鱼期体长的增长大于体重的增长;而进入稚鱼期后,体重的增长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仔、稚鱼消化酶活性随日龄的变化过程,探讨消化酶的发育特性与饥饿的影响,以其初产仔鱼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实验组,分别在1、2、3、4、5 d时开始初次投喂(即C、D1、D2、D3和D4组)和完全不投喂(S组)。结果显示,仔鱼前期的许氏平鲉消化酶的比活力波动较大,进入仔鱼后期(22 d后),消化酶比活力逐渐稳定;而总活力在仔、稚鱼阶段均不高,变化不显著,进入稚鱼后期后(26 d后)随日龄显著升高;存活的各实验组仔、稚鱼消化酶活力在相同日龄时差异并不显著,但由于前期的饥饿,实验结束时D2、D3组仔稚鱼的全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C、D1组。结果表明,延迟投喂时间对许氏平鲉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生长后期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5.
采用丰年虫、水蚯蚓、微囊饲料3种饵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投喂60 d,以研究对其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的成活率、全长、体长、体质量均高于其他组,特定生长率为4.44%±0.30%/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15微囊饲料组。15日龄后转投微囊饲料组的全长、体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最低。结果表明不同的转食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的生长及存活有显著的影响,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的提高存活率及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设置4种LED光谱环境,分别为蓝(λ450 nm)、绿(λ525 nm)、黄(λ590 nm)和白(λ400~780n m),水温控制在(22±1)℃,光周期为16L:8D,光强设为200 mW/m2。研究光谱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受精卵孵化和孵化后1~18 d (即实验第6~23天)仔稚鱼形态性状(全长、体长、躯干长、尾长、头长、眼径和体高)以及生长相关基因,包括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受体1型(GHR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型(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蓝、绿、黄光处理组的受精卵比白光处理组早2 d孵化;在实验结束时,蓝光处理组中,仔稚鱼的全长、体长、躯干长和尾长生长最快,黄光处理组中,头长、眼径和体高生长最快。对于生长相关基因,蓝光下的GH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白光组(P<0.05),但与绿光组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光谱下,GHR1、IGF1基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蓝光、绿光和黄光促进红鳍东方鲀受精卵的孵化,蓝光有利于红鳍东方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本文研究了不同光谱对红鳍东方鲀仔稚鱼早期发育的形态性状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养殖厂对红鳍东方鲀育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孵出30d、平均体质量0.043g的黑斑原(鱼兆)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常规饲养在4个循环水养殖系统(长1.8m×宽0.6m×高0.6m)中,水温保持在9℃、12℃、15℃和18℃下,每个温度组设置3个平行,研究不同温度对黑斑原(鱼兆)仔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35d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黑斑原(鱼兆)仔鱼的生长加快,死亡率增加,其中18℃组黑斑原(鱼兆)最早开始死亡,9℃组黑斑原(鱼兆)存活率最高。在整个饲养期间,水温9℃组与12℃组黑斑原(鱼兆)全长和体质量生长最快,死亡率最低,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因此,9~12℃为黑斑原(鱼兆)仔稚鱼的适宜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 ℃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 d、6~7 d和4~4.5 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 ℃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 ℃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 ℃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 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 d,24日龄稚鱼的为1.5~2 d,实验鱼饥饿3 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 ℃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 d,24日龄稚鱼为2~2.5 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 ℃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 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丁仔稚幼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鱼岁仔、稚、幼鱼期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其中,仔、稚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6∶00到20∶00,00∶00到04∶00时有停食现象。幼鱼最大饱食率出现在14∶00到22∶00,昼夜无明显的停食现象。仔鱼食谱中主要是轮虫,稚鱼食谱渐丰富,幼鱼期食谱更为扩大,且出现了一定量的底栖动物。仔、稚鱼体重、全长瞬时增长率要高于幼鱼期,而且,体重快速增长期要先于全长快速生长期。仔、稚和幼鱼阶段是匀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高体革鯻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描述和拍照对高体革鯻(Scorturn barcoo)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进行了研究,以了解高体革鯻仔、稚鱼的发育规律,为规模化苗种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在水温26.6~29.7℃的培养条件下,高体革鯻初孵仔鱼全长为(2.65±0.19)mm(n=20),其卵黄囊体积为(0.74±0.15)mm3(n=20),油球体积为(0.07±0.17)mm3(n=20).1日龄仔鱼,眼睛有色素沉积,鳃弓显现;2日龄仔鱼,嘴可张开,肠道会蠕动,鳔可见;3曰龄仔鱼,开口摄食,个体发育进入仔鱼后期;20日龄,运动器官发育完全并生出鳞片,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23日龄,稚鱼侧线鳞可见;28日龄,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对仔稚幼鱼全长和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3 D3 0.0339 D2 0.1992 D 3.4288(R2=0.9913).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式为W=0.0001L2.5059(R2=0.9976).体高与体长的相关式为L=0.0005H3-0.0353H2 1.0125H-4.620(R2=0.993).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和30℃)和盐度(盐度5,10,15,20,25,30和35)以及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的数量受水温影响显著(P<0.05),20℃幼体孵化率最高,平均每只亲体孵化幼体30.67个。水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P<0.01),15~25℃范围内,幼体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日增长体长为0.23 mm/d、体质量平均日增长体质量为0.20 mg/d,特定生长率体长为6.40%/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15.79%/d;当水温高于25℃,钩虾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降低。根据相关性方程式推算其最适孵化温度为21.5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中华原钩虾幼体的存活率受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钩虾幼体存活率最高,为98%,30℃存活率最低,为87.67%。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孵化幼体数量、存活率及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对盐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发展的影响要大于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温度(16~28℃)和盐度(22~34)两个因素对扇贝“渤海红”稚贝存活和生长的互作效应。试验结果显示,温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和盐度的二次效应对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盐度的一次效应、温度和盐度的互作效应对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对稚贝的壳长增长率与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存活率、稚贝的壳长增长率与体质量增长率的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6、0.9969、0.9966,校正系数分别为0.9391、0.9938、0.9932,预测系数分别为0.7622、0.9726、0.9662。3个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于预测扇贝“渤海红”稚贝的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经过软件优化,得到温度和盐度的共同影响下存活率、壳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的最优结果:温度22.65℃、盐度28.51时,存活率为95.33%,壳长增长率197.50μm/d,体质量增长率21.58 mg/d,其可靠性为0.975。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放养密度和饵料种类对幼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生长发育的影响,跟踪分析了自胚胎孵化至一龄幼鲵的存活与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自胚胎孵化至一龄幼鲵的养殖密度为每0.1m210~20尾时,其成活率可达到100%,投放密度每0.1m2自20尾增加到60尾,平均存活率、年体长增加和年体重增加均显著降低。投喂摇蚊幼虫、猪肉、牛肉、羊肉和小鱼虾,幼苗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0%、95%、85%和95%,体长增加分别为8.09cm、5.45cm、5.28cm、4.57cm、6.82cm,体重增加分别为25.97g、12.68g、11.82g、10.86g和20.67g。可见,摇蚊幼虫和小鱼虾是一龄幼大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14.
北方寒地池养大鳞鲃生长和越冬成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塘人工养殖条件下测定了大鳞鲃(Barbus capito)的生长和越冬存活率,结果得出,水温20~23℃时大鳞鲃仔鱼的全长与生长时间相关方程为L全长=0.577 9t天数+5.422 1(R2=0.994 2,n=30);池塘水温13~28℃时,1龄鱼体长与生长时间的相关方程为L=18.234e0.132 6t(R2=0.978 5,n=30),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0.017 3 L2.953 6(R2=0.9976,n=30)。夏季(5~10月)在室外池塘饲养,冬季(11~4月)自然越冬条件下,大鳞鲃1龄鱼体重为(40.06±6.53)g,2龄鱼体重为(241.35±45.31)g;夏季饲养条件不变,冬季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温15~23℃)饲养条件下,12月龄体重为(90.02±32.17)g,24月龄为(807.27±150.46)g,30月龄为(1 380.08±176.26)g。大鳞鲃采取在越冬池中饲养,冬季直接在原塘自然越冬,存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养殖温度(24、26、28和30℃)下皇冠沙鳅幼鱼的生长特性及规律,本实验选取初始体长(62.20±4.15)mm,初始体重(6.31±0.96)g的240尾健康皇冠沙鳅幼鱼进行为期240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皇冠沙鳅幼鱼生长影响差异显著。利用线性方程L=a×d+b和指数方程W=b×ea·d分别对各温度组体长和体重生长进行拟合发现,28℃处理组体长生长系数和体重生长系数最大,分别为3.677和0.2073,24℃处理组最低,分别为0.541和0.039 5。利用二次方程分别对皇冠沙鳅幼鱼的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特定增长率和日增重进行拟合并综合上述各生长指标对应的最适水温值,获得皇冠沙鳅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28.01±0.30)℃。  相似文献   

16.
将体质量(0.014±0.001) g的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以流水方式养殖87 d,饲养期间随时观察鱼的体征变化,自第7 d开始,每10 d取样测体质量和全长。试验结果显示,水温7~14℃时,初孵仔鱼躯体纤细透明,头部小且紧挨卵黄囊,卵黄囊椭圆形,约占整个身体的2/3。仔鱼发育至第7 d时始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阶段,发育至第9 d时卵黄囊基本消失,仔鱼完全进入外源营养阶段,第37 d时,仔鱼发育已进入稚鱼期,发育至第57 d时器官发育基本完善,外部形态和体色近成鱼,进入幼鱼期。仔稚鱼全长日均增长量为1.67 mm,平均瞬时增长率为2.26%,全长(L)与日龄(t)生长关系式为L=0.1546t+1.2357(r2=0.9812)。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25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1%,体质量(m)与日龄生长关系式为m=0.3379e0.0479t(r2=0.9851)。体质量与全长生长关系式为m=0.0289L2.3444(r2=0.993),幂指数小于3,表明杂交鲟仔稚鱼的体质量生长比全长生长慢,为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7.
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早期发育进行了全过程观察。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川陕哲罗鲑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25个时期。在平均水温10.17℃条件下,受精卵历时549 h出膜,所需积温为228.31℃·d。初孵仔鱼全长(11.62±0.50)mm,体重(0.0254±0.0016)g,卵黄囊体积(53.82±1.03)mm~3。背鳍原基、臀鳍原基、腹鳍原基、脂鳍原基分别于2d、4d、9d、11d时出现。17 d仔鱼腹腔出现鳔。18 d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20 d仔鱼腹部首次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26 d稚鱼卵黄被完全吸收,完全营外源性营养。52d时各鳍鳍条完全。64 d时体侧横斑纹发育完全。73 d时鳞片遍及全身,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TL=0.3766D+13.318,(R~2=0.9772,TL为全长,D为日龄),特定生长率为0.030。本研究旨在为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和鱼种培育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幼鱼的生长特性,在水温9.0~22.5℃时,对圆斑星鲽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进行了近1年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平均体长为(9.29±0.16)cm、平均体质量为(22.11±1.03)g的5月龄左右的圆斑星鲽幼鱼,经1年的人工饲养后平均体长为(36.15±0.36)cm、平均体质量为(647.97±12.54)g,体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1.492x+2.350,R2=0.966,其体长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12,体长平均月增长量为2.44 cm;体质量与日龄之间呈指数关系Wgc=9.380 e0.264x,R2=0.960,其体质量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31,体质量平均月增长量为56.92 g;体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曲线Wwl=0.030x2.971,R2=0967,幂指数约等于3,表明体质量与体长的立方呈正相关系,为等比生长类型。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幼鱼的体质量增长量、体质量相对生长率、体质量瞬时生长率与水温变化大体一致,16~18℃时增重较快;反映幼鱼生长阶段的生长指标、生长系数波动较大,没有显示出规律性;体质量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9.
再次分级、驯食对小规格鳡生长、残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再次分级、驯食对初次分级产生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弱小群体(S群)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设5组,A组试验鱼取自初次分级并驯食后的大规格群(B群),为对照组;B、C、D、E组取自S群,B组再次分级不再驯食,所分两级为B1、B2亚组;C组再次分级再次驯食,两级为C1、C2亚组;D组不再分级再次驯食;E组不再分级不再驯食。饲养85 d。结果显示:A组全长(TL)、体重(BW)始终最高,终末BW以E组最低;E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BW)(55~139 DAH)最低;总存活率(SR)(55~139 DAH)A组最高,C组其次,E组最低;总残食率(CR)(55~139 DAH)E组最高,D组其次;初始体重变异系数(CVBW)对总CR影响显著(P=0.001),可用线性模型y=0.514 9x-7.761 7(r2=0.667)阐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再次分级和再次驯食有利于S群存活,但不能使S群规格在85 d内追及B群。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鲈鲤(Percocypris pingi)苗种的生长特性,开发鲈鲤育苗技术,采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开展了10日龄至110日龄鲈鲤苗种培育试验。经过100 d的培育,鲈鲤鱼苗体质量从(46.45±4.03)mg增加到(2600.09±105.18)mg,平均体长从(16.22±0.46)mm增长到(50.78±2.97)mm,平均成活率为82.00%;体质量变异系数在4.05%~24.80%,体长变异系数在2.49%~7.32%,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变异系数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整个培育阶段,鲈鲤种群生长离散呈现从加剧到减弱的变化规律;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在(0.91±0.49)%/d~(7.75±2.18)%/d,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47±0.29)%/d~(1.94±1.46)%/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大于体长特定生长率;在水温16.8~23.0℃条件下,鲈鲤生长状况良好,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当水温高于23.0℃之后,特定生长率呈降低趋势,表明16.8~23.0℃是鲈鲤鱼苗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肥满度变化范围在(1.09±0.10)~(2.85±0.18)g/cm^3,肥满度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x)和体质量(y)的拟合方程为y=0.0015x^3.7566(R^2=0.9806),b值为3.7566;全长(y)和体长(x)的拟合方程为y=1.223x-0.5055(R^2=0.9908)。试验结果表明,鲈鲤苗种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及自然水温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16.8~23.0℃是鲈鲤苗种的适宜生长水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