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前广东省养鳖的苗种主要从湖南等地运回,稚鳖运回后直接下塘或在水泥池中培育。由于稚鳖经过了长途运输,有些受伤比较严重,直接放入大塘中培育,因水体过大而管理不便。在水泥池中培育则因水体小水质变化大,容易感染疾病,所以死亡率很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稚鳖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即进入冬眠,致使稚鳖越冬后成活率极低,因而严重制约了养鳖业的发展。我们经过二年的试验和探索,认为在养鱼池塘中用网箱培育标粗稚鳖能够克服大塘培育和水泥地培育的弊病,使稚鳖在越冬前达到较大的规格,提高了稚鳖越冬后的成活率。而且网箱…  相似文献   

2.
稚鳖室内电加温越冬试验稚鳖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越冬的成活率较低,为了探索稚鳖的越冬技术,我们在隆回县鱼苗场进行了稚鳖室内电加温越冬试验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加温越冬的方法,将水温调至适合鳖生长的最佳温度,改变鳖的冬眠习性,延长其生长期,从而达到缩短鳖的养殖...  相似文献   

3.
李传武 《内陆水产》1996,21(7):22-22
提高稚鳖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一般把鳖苗孵出至越冬前统称为推鳖养殖阶段。由于稚鳖个体小、适应能力差、病害多.养殖技术要求高,所以这一时期是养鳖周期中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1995年,笔者在福建省厦门宏辉养殖场负责技术工作,并调查了附近几家养鳖场,对提高稚鳖养...  相似文献   

4.
稚鳖特别是当年稚鳖的人工饲养,是鳖人工养殖的关键。它体小(刚孵出的稚鳖体重约4克左右)、幼嫩、觅食能力差、抗病力低,容易感染疾病和遭受敌害,要经受生平第一次越冬的考验,在此阶段往往死亡率较  相似文献   

5.
稚幼鳖温室越冬四要素稚鳖个体一般只有3~5克,体质娇弱,较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九月份以后孵出的稚鳖,因外界环境变化大,水温又低,摄食时间短,体内营养积蓄少,稚鳖一般难以安全越冬,自然越冬成活率只有10~20%。温室加温,人为创造一个适合稚鳖生...  相似文献   

6.
孵出后至越冬前的稚鳖人工饲养,是人工养殖的关键。有关其饲养技术的研究报道甚少,我们于1989年8月31日至11月6日分二个阶段对刚孵出的稚鳖进行了人工饲养试验观察,企图探索在常温条件下人工饲养稚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民用灯泡放热,提高鳖池空气温度、渗透增加水温的加温方式,保持水温28-30℃,经过135天加温试验,消除鳖冬眠期,稚鳖育成功鳖成活率75.5%,平均个体重达112克,缩短从稚鳖至鳖的养殖时间一年多,每只幼鳖获得34.8元的纯收入,广范适应于城乡居民家庭养殖,具有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自1993年9月2日开始,笔者将人工孵化的244只稚鳖,除移200只入室内常温池养殖越冬外,其余44只采取人工加温方法养殖。到1994年3月22日止,存活率达91%,总重量4千克,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加温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海鲜世界》1994,(1):32-32
河南省潢川县经多年攻关,甲鱼养殖技术已居全国领先水平,可在12-14个月内将稚鳖培育成商品鳖。越冬亲鳖经强化培育后5月下旬产卵,温度33-36℃以下,经50天左右孵化可出壳;一般在10月份后,将稚鳖以每平方米30-50只的密度移入28—30℃的温室,  相似文献   

10.
鳖以其营养、药用价值高等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在鳖价一落千丈,每公斤售价26~40元的行情下,只有提高养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赚取合理利润。搞好稚鳖阶段的养殖工作,提高稚鳖养殖成活率,是养鳖业至关重要的第一关。下面笔者稚鳖养殖及鳖苗放养应注意的问题谈  相似文献   

11.
我场自1993年起开始饲养稚鳖。刚开始养殖稚鳖时,由于没有很好掌握防病治病技术,头两年稚鳖的成活率只有50%左右。1995年和1996年,我场加强稚鳖养殖期间的疾病防治,并且改变了原有的养殖方式,使稚鳖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提高稚鳖成活率有以下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章剑 《渔业现代化》1999,26(1):8-13
鳖的人工繁殖目前有三种情况;一是全式养殖.即包括自繁自育稚幼鳖到成鳖养殖的生产全过程;二是培育种苗、即繁殖后的稚鳖强化培育自给,有余部分出售;三是孵化鳖蛋,所产鳖蛋几乎全部出售。第一种方式,相对封闭.有效地避免外来的病原微生物的传入、是控制疾病健康养鳖的好方法。第二、第三种方式养殖周期短.成本低、比较效益高。1 自繁自育健康养鳖思路为提高养鳖成活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自繁自育健康养鳖的体系。无论是外购稚幼鳖还是鳖蛋、都不可避免带入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尤其是稚幼鳖在运输过程中因相互抓伤…  相似文献   

13.
北方地区,按一般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稚鳖,生长极为缓慢,体重仅能达到8克左右,极少数的能够达到15克,所养出的稚鳖多数体表形态变形、代谢异常,作者经过几年不断地探索,总出温室稚鳖三级快速培育技术,培育出的稚鳖体质健壮,体重达到35克左右,且大幅度提高了成活率,为其后的越冬休眠,或是进行温室的再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鳖的人工繁殖综合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伟仁  谢万奎 《淡水渔业》1990,(1):30-31,11
<正> 为了促进鳖的人工养殖生产的发展,我们从1985年开始,对鳖人工繁殖综合技术进行研究。四年来共孵化出稚鳖3.3万余只。孵化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85.6%,稚鳖越冬成活率也由原来的60%提高到98%。一、材料与方法亲鳖与稚鳖均来自本场,个体健康、无伤、无残、无病。鳖卵来自场内亲鳖池与商品池产卵场。试验场点在潢川县场与省生物所动物场内。  相似文献   

15.
陈艳平 《内陆水产》1997,22(12):18-19
温室养鳖,将稚鳖一年养成500g左右的商品鳖,大大缩短了养殖生产周期和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及稚鳖越冬成活率。但此法要求温室设计合理、饲养管理得当,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养殖失败。笔者在广东及省内一些养殖单位曾参与过温室设计及饲养管理工作,除赞同水产同行对温室养鳖的经验之谈外,也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1加温方式要因地制宜加温养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将水温始终控制在鳖援食和生长的最佳范围内(28-30℃)。采用何种加温方式,直接关系到加温养鳖的资金投入和经济效益。在广东等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加温季节较短,温室结…  相似文献   

16.
台湾鳖是经台湾人几十年驯养和选育的中华鳖,大陆业者习惯把从台湾引进的鳖称之为台湾鳖,台湾鳖一般分为稚幼鳖养殖和成鳖养殖两个阶段。做好放养前的准备、稚鳖的选择、鳖体消毒、疾病预防工作和科学饲养管理、越冬管理是养殖成功的关键。采用土池、泥质底、培养绿水、放养水葫芦、投放EM、光合细菌等生态调控技术,可以大大增加养殖密度,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台湾鳖养殖成活率,是一种投资省、简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的台湾鳖精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稚鳖无沙盆养试验稚鳖个小体弱,对不良环境适应力很差,成活率低,特别是在冬眠过程中会逐渐死亡.故稚鳖阶段是养鳖全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为探索稚鳖养殖的新技术,笔者从1994年10月开始在我县汪家乡下坂村进行了稚鳖无沙盆养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饲养盆规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稚鳖的成活率,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不同养殖方法的对比试验,通过试验,使稚鳖的成活率由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而在水槽、温室小池、室外小池等浅小水体精养,至稚鳖出壳后放入越冬池为止,成活率可达80%以上。 刚孵出的稚鳖放入水浅、面积小的水体精养,既提高了稚鳖的成活率,又便于管理。而以往稚鳖死亡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刚孵出的稚鳖由于体小体弱,一旦放入大水体  相似文献   

19.
不同饲料对稚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鹏飞  伍莉 《淡水渔业》1995,25(6):15-16
本试验分人工配合饲料、鲜鱼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和鲜鱼混合三个饲料试验组,对当年稚鳖在29±1℃水温条件下进行生长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养殖60天,以投喂鲜鱼肉组稚鳖生长最快,增重倍数达14.22;人工配合饲料加鲜鱼肉饲料组饲料系数最低为2.35,养殖一公斤鳖的饲料成本仅为8.47元;取得了稚鳖日增重0.3—0.79克/只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20.
鳖,又名甲鱼,王八,是淡水名贵产品,它的养殖近来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苗种一直供不应求。因而提高稚幼鳖的越冬成活率,保证来年的苗种供应,是广大养殖者普遍关心又倍感头痛的事情(因其对温度要求高,适应性差)。现介绍有关知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