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花绒穴甲幼虫人工饲料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花绒穴甲幼虫人工饲料的成分为蚕蛹粉、干燥酵母、安息香酸盐、山梨酸、蔗糖、蛋白胨、无水柠檬酸、酵母抽取物、墨鱼油( 或大豆油) 和蒸馏水,经杀菌处理制成.在吸水棉上添加人工饲料,转移接种花绒穴甲小幼虫( 体长平均6 .8 m m) 饲养,花绒穴甲幼虫平均取食时间为5 .1 d,老熟幼虫体长平均为12 .3 m m .经结茧、化蛹的过程,在室内成功培养出花绒穴甲子代成虫.从花绒穴甲子代成虫的羽化率、雌雄鞘翅长等项指标看,用人工饲料饲养和用中间寄主饲养的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技术问题,选用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花绒寄甲1龄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每一代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雌雄性比、体长、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下一代幼虫寄生率等指标,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多代饲养花绒寄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室内饲养代数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室内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各个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人工合成饲料A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以麻天牛为替代寄主时,繁育出的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综上可见,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影响,虽然能完成室内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需求,但会出现一些体征下降的趋势,平均产卵量会升高。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提高繁殖数量,寻找适宜的替代寄主,研究了与花绒寄甲原始寄主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和最适接种比例,并比较了其与目前常用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大麦虫(Zophobas morio)、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几种寄主繁育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幼虫可在麻竖毛天牛上完成发育,其最适接种比例为3∶1,此时初羽化成虫平均体质量为25.82 mg,平均每头寄主上的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为1.54头,繁育出成虫所需时间仅为37.66 d,显著短于其余几种寄主,且寄生率、结茧率及羽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寄主。  相似文献   

4.
宁夏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宁夏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自然种群很少,主要有花绒穴甲寄生天牛的老熟幼虫、蛹、成虫,柿树螟蛾捕食天牛卵,寄生蝇、虱蝇类寄生天牛幼虫和蛹,姬小蜂寄生天牛蛹.花绒穴甲是大型杨树天牛最有价值的优势天敌种,在宁夏很多地区有少量发现.该虫自然扩散能力弱,分布狭窄,在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寄生率较高,其它昆虫偶尔发现有寄生和捕食现象,但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5.
柳杉长卷蛾是柳杉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浙江文成县一年二代,以初孵幼虫在被取食的枯枝针叶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5月下旬出现成虫。卵产于嫩枝上或针叶基部,每雌蛾产43~254粒。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取食叶肉,3龄后吐丝缠缀嫩梢成虫苞,在其内取食针叶和枝皮,老熟幼虫在虫苞内化蛹。室内外防治试验表明;对幼虫喷洒溴氰菊酯、甲胺磷、敌百虫、敌敌畏、氧化乐果及白僵菌均有良好效果。此外还可用人工摘除虫苞和灯光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6.
银杏大蚕蛾种类,寄主,幼虫的历期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结果表明,1996-1997年度汉中市核桃树上暴发的害虫为银杏大蚕蛾。该虫1a发生1代,以卵越冬,以幼虫为害,主要寄主为桃树,幼虫共有6个龄期,发育起点温度为7.25℃,有效积温为551.21℃,完成1代经历410.4d,成虫主要产卵于20-40a的核桃树主干0.5-3m之间,自然条件下,卵孵化与温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麦虫Tenebrio molitor蛹是繁育花绒寄甲Dstarcus helophoroides重要的替代寄主。通过建立"花绒寄甲幼虫—大麦虫蛹"寄生系统,测定花绒寄甲幼虫在1~7 d日龄大麦虫蛹上发育历期的变化及羽化成虫的体长、体宽、单头重、总重等指标,分析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发育历期及成虫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显著延长了花绒寄甲的幼虫期,对结茧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大麦虫蛹日龄超过4 d时,花绒寄甲的茧期显著降低,成虫羽化率显著增加。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量无显著影响,但明显降低了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单重和总重。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减缓了花绒寄甲幼虫的发育,降低了羽化成虫的适合度。为指导用大麦虫蛹繁育花绒寄甲的接种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花绒穴甲幼虫、蛹的饲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纯人工饲料饲养花绒穴甲的蛹化率仅为2-3%,而使用人工饲料和代替寄主进行混合饲养可大大提高花绒穴甲的羽化率,高达97%;在20℃、25℃、28℃温度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天数是31.0天、23.1天、17.4天,同时在20℃、28℃温度条件下饲养的蛹平均天数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研究了稻水象甲的生物不特性。描述各虫态和幼虫各龄的形态,报道了成虫取食的植物及幼虫的寄主。该害虫在辽宁东港市年发生一代,部分成虫产第二代卵并发育至二龄幼虫,但不能二代生活史。用阶段性饲养的方法得出了卵,一、二,三,四龄幼虫及茧蛹的历期分别为4-5,2,6,7,-9-10和9天。详细总结了成虫和幼虫的生活习性,报道了成虫滞育和发育时间,越冬习性和死亡率,在水稻田及稻田我的飞翔,潜水,取食,趋  相似文献   

10.
温度与花绒寄甲发育及生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温度与花绒寄甲卵、幼虫、茧蛹发育的关系,为其人工饲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温度处理花绒寄甲的卵、幼虫、蛹和成虫,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其孵化、发育、化蛹和羽化情况,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成虫的死亡数量和产卵情况。【结果】花绒寄甲卵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分别为(126.09±9.58)d.℃和(12.802 2±0.330 2)℃;幼虫期和茧蛹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K、C分别为(139.0±8.29)d.℃,(11.7±0.58)℃和(265.24±9.00)d.℃,(13.9±0.99)℃。在缺乏营养及16~19℃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组群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2~63 d,当饲料供给充足时,在22~25℃条件下成虫的产卵量最大。【结论】保障食物供给后,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5年以上,其饲养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2℃。  相似文献   

11.
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的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稚鱼期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的成熟卵近圆球形,卵径1.8~2.0 mm,金黄色,受精后卵膜吸水膨胀,卵膜直径达2.6~2.8 mm;25.0~27.2℃温度下孵化的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43±0.31)mm.在(25±0.5)℃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50 h 28 min,孵化积温1 261.75℃;克氏囊在尾芽期开始出现,心脏搏动期前消失;出膜后5.5目龄仔鱼初次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8.5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20日龄时,进入稚鱼期.全长与日龄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TL=0.450 1D+7.056 4(P<0.01).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百合负泥虫(Lilioceris lilii(Scopoli))是贝母生长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害虫和发现的负泥虫亚科新纪录种.每年发生1代,成虫多在近溪流的岩石缝隙里越冬.越冬成虫从4~6月底相继出现,幼虫出现于5~6月底,卵、幼虫和成虫在田间重叠明显.产卵于叶背面,孵出的幼虫立即啮食寄主嫩叶.为躲避早春冰冻,1~2龄幼虫钻入地下鳞茎内部蛀食造成多数孔道.成熟幼虫在地下10cm处化蛹.5~6月是虫口发生的两个明显高峰.不同地点诱捕试验证明:早春的砂贝母(Fritillaria karelinii(Fish)Baker)和秋天的木山茄(solanum depila-tum kitag)和大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tosum(willd)kitam),对百合负泥虫是强效的诱虫植物.试验表明,栽培1;的诱虫植物,远比为防除成虫、幼虫和卵,在整个贝母田间喷洒杀虫剂或沸水的效果好得多.从而避免了残余杀虫剂对药用鳞茎和花枝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自然状态下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规律,为利用花绒坚甲控制光肩星天牛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解析木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于不同月份解析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杨树树干,研究了光肩星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坚甲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花绒坚甲在4至7月中旬的第一姊妹世代,对天牛大幼虫的寄生率增长趋势较慢;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由第二姊妹世代与当年第二代组成的混合世代,其寄生率增长趋势较快;当被害立木蛀道数达30~45条时,蛀道内花绒坚甲的种群数量最大;光肩星天牛蛀道内花绒坚甲的种群密度随天牛幼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关系为正密度反应型,符合指数关系,其寄生率模型符合负加速型。在自然状态下,1头花绒坚甲从春季第一代开始到秋季混合世代结束,最多可以寄生光肩星天牛幼虫10~12头,80%的天牛幼虫被寄生后可繁育1~4头花绒坚甲;当光肩星天牛与花绒坚甲种群数量比率为1∶1.200 4时,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致死率基本稳定在50%~70%。  相似文献   

14.
实验室饲养的重口裂腹鱼仔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在实验室内(15.0±0.2)℃水温条件下培育的重口裂腹鱼仔鱼的形态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初孵仔鱼全长(10.81±0.37)mm,肌节52~58对,多数55对,身体透明,眼褐色,口凹形成,2对鳃弓雏形出现,胸鳍原基突出于居维氏管外的体侧;出膜后第3d仔鱼在头背部出现黑色素,第6d时在躯体上部以及肠道和卵黄囊之间分布浓密的黑色素;出膜后第13d开口摄食,第17d仔鱼全长达到(15.86±0.43)mm,卵黄吸收完全并彻底依赖于外源性营养;鳔一室和鳔二室出现在出膜后第11d和24d;仔鱼全长为(15.79±0.37)mm时尾椎开始上翘;背鳍、臀鳍和腹鳍分别于出膜后第28d、37d和70d形成。卵黄囊体积VY(mm3)与出膜后天数D(days)的最佳关系式为:VY=-0.0061D3+0.1935D2-2.3856D+14.489(R2=0.9825);体高、眼径、头长和肛后长与孵出后天数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而全长呈显著的二项式生长关系。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重要害虫,由于其难以在室内大规模饲养使得诸多研究受到限制。试验在已有可以完成世代的人工饲料的基础上分别配置了5种不同氮含量和糖含量的人工饲料,观察稻纵卷叶螟初孵、3龄和5龄幼虫对不同氮、糖含量的人工饲料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初孵幼虫较喜欢取食糖含量较高的人工饲料;氮含量饲料总体对初孵幼虫选择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接虫2 h后,饲料氮含量显著影响幼虫的选择性,其中0.92%氮含量饲料上的落虫数占总数的36%,接虫48 h后,氮含量为1.16%的饲料上落虫数明显高于其他饲料。糖含量对3龄幼虫落虫数取食选择有显著影响;对于不同氮含量的人工饲料,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选择性显著受饲料含氮量的影响(P<0.001),倾向于1.53%氮含量饲料。5龄幼虫对糖含量较高(27.22%)的人工饲料有稍强的趋向性,而不同含氮量对其选择性无明显影响。总体而言,糖含量对稻纵卷叶螟的取食选择有重要影响,氮含量仅对3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恒温(10,5,2℃)条件下,分别将花绒寄甲的替代寄主贮存3,5,7,9,11,13,15d,观察、记录花绒寄甲的幼虫数和结茧数。结果表明:替代寄主在10℃的温度下储存7d,花绒寄甲的幼虫数和结茧数最多,均为2.9头;5℃时,储存11d幼虫数和结茧数最多,分别为2.7头和2.8头;在2℃条件下,储存3d幼虫数和结茧数最多,分别为3.0头和2.8头,说明贮存时间对替代寄主的生活力有显著影响。同时,研究也表明贮存温度对替代寄主的生活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