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水稻品种间栽方式控制稻瘟病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4个当地主栽杂交稻品种与1个优质感病糯稻品种配置4个组合进行混合间栽组合控制稻瘟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间栽区各品种的平均叶瘟和穗瘟发病率均比净栽区低,尤其对优质易感病糯稻品种,穗瘟相对防治效果达到46.90%~77.36%。混合间栽较之净栽区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各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增产幅度可达675.0~921.3 kg/hm2。  相似文献   

2.
水稻杂糯间栽模式对优质糯稻控病与抗倒伏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间栽对优质糯稻控制稻瘟病和抗倒伏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选用2个籼型杂交稻和2个地方优质糯稻品种分别按4∶1的比例组成4个间栽组合,在湄潭县和雷山县进行了搭配种植控制稻瘟病和糯稻抗倒伏的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籼糯搭配间栽种植能够较好地控制优质糯稻稻瘟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对糯稻抗倒伏有显著的作用,间栽糯稻叶瘟、穗瘟的发病率分别比净栽糯稻降低0.8%~1.6%和14.1%~15.4%,对叶瘟和穗瘟的平均防效分别达19.31%~50.17%和89.22%~93.30%,抗倒伏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间栽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和1个地方糯稻品种,以不同品种组合及按不同行比种植进行田间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结果表明,糯稻与籼型水稻品种间栽可有效地减轻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不同品种组合防病效果不同,混合间栽组合中黄壳糯效果较好,与其净栽模式相比,2005和2006年在糯稻品种上白叶枯病的最高防效分别达52.0%和86.4%,在主栽籼稻品种上白叶枯病的最高防效分别为59.3%和66.6%;以黄壳糯作为间栽品种时,可有效降低病害传播距离,与净栽相比,间栽种植水稻白叶枯病传播距离降低了21.8%~59.2%;同一品种组合、不同行比的间栽模式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效果不同,混合间栽的主栽品种和间栽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配比关系,其中以主栽品种与间栽品种按6∶ 1行比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稻品种混合间栽比同一品种净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 ,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 ,防治效果达 83%~ 98%。因此 ,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控制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 ,品种混合间栽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 ,品种混合间栽比净栽杂交稻平均增产 6 .5 %~ 9.7%。  相似文献   

5.
1西昌市杂糯间栽的优势 目前,西昌市杂交稻667m^2产量已达到较高水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杂交稻的单产已相当困难,即使增加投入,所增产量也很有限,并且投入产出比很低。近年来利用水稻品种间生理差异发展起来的水稻生物多样性间栽技术,如杂糯间栽或粳糯间栽,能够利用糯稻株高与主栽品种杂交稻之间的显著差异,成熟期又可调整提前的特点,将糯稻按一定规格间栽于杂交稻中,在不影响主栽品种产量的前提下又可多收30kg左右的糯稻,这样既可减轻病害又可增产增收,是一项简便易行、费省效宏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水稻杂糯间栽防治稻瘟病试验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出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饮食习俗的防治稻瘟病的杂糯间栽种植组合,采用3个水稻主栽品种分别与1个优质感病糯稻品种按6∶1和4∶1的比例搭配种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间栽模式均能有效降低优质高感糯稻品种稻瘟病的发病率,平均防效达88%,平均增加产量32.17 kg/667m2.经田间防效和产量对比分析,"6+1"间栽模式更适合于当地的水稻栽培模式.可作为雷山县稻瘟病综合防治的措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罗进  田维德 《农技服务》2011,28(11):1542-1543
为探明6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思南县引种适栽性,以当地适栽品种香两优875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6个超级杂交稻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金香优830(10 834.5 kg/hm2)、Ⅱ优264(10 607.7 kg/hm2)和内5优39(10 582.5 kg/hm2)产量比CK(10 431.13 kg/hm2)增产,增产率分别为3.86%、1.69%和1.45%;经综合比较各参试品种,金香优830各项指标优于其他品种,建议继续试验。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种期对多样性混合间栽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播种期对多样性混合间栽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新香优63比本地糯稻早播6d的处理,2个品种成熟期一致,抗逆性最强,单产水平最高,分别达10943kg/hm^2、755kg/hm^2,共计11698kg/hm^2,比新香优63和本地糯稻同期播种的处理分别增产1962kg/hm^2、151kg/hm^2,共计增产2113kg/hm^2,增幅22.04%。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杂糯间栽技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在四川省的叙永、资中、营山、蒲江、雅安5个不同的生态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间栽在不同生态区不同发病程度下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不同.在发病较重的生态区(叙永,发病率86.46 %,病指53.61),间栽糯稻发病程度与净栽糯稻无显著差异.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营山,发病率6.90 %,病指1.08),部分间栽处理中糯稻发病程度极显著低于净栽.在叙永,杂糯间栽对感病糯稻叶瘟的控制效果在12 %~26 %,对颈瘟的效果为0;在发病较轻的雅安、营山,对叶瘟的控制效果最高达到46 %~88 %,对糯稻颈瘟控制效果的范围在11 %~76 %.总体来说,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杂糯间栽对感病糯稻稻瘟病的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水稻“杂糯间种”,是指杂交稻与糯稻问种栽培。即中秆型杂交稻与高秆型糯稻,利用杂交稻宽窄行条栽中的宽行优势,按一定带幅、行比和宽度,增种单行糯稻的种植方式。一、杂糯间种技术的主要优点1.增加稻谷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问种两项合计比一般杂交稻每667平方米增产28千克,比常规糯稻净作田增产110千克。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根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磊  董华林  武晓智  费震江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161-2163,2168
水稻(Oryza sativa L.)根系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水稻根系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水稻根系育种对提高产量、改变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重要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AC(transformation-competition artificial chromosome)载体和pCAMBIA1300分别与农杆菌LBA4404组合转化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探索了农杆菌转化的有关因素。结果表明:共培养培养基上铺上1张滤纸有利于控制农杆菌的过度生长;粳稻品种转化率明显高于籼稻;干燥处理能有效杀死农杆菌,并有利于提高转化率,预再生可提高抗性愈伤组织的再生率而提高转化率。  相似文献   

13.
从杂交粳稻3优18等8个组合的F2代中筛选一粒双苗,并对存活的双苗进行根尖染色体数目和花粉育性的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127610粒3优18F2种子中筛选到双苗16株,双苗率为0.0125%。获得的一粒双苗分为Z-A型和Z-a型两类,每苗都有独立的根系。Z-A型双苗中,Z苗和A苗的根尖染色体数目都是24;Z-a型双苗中,Z苗的根尖染色体数目是24,a苗的根尖染色体数目为12。Z-A型双苗中,Z苗和A苗植株的花药内充满了花粉粒,Z苗植株花粉完全可育,结实正常,A苗植株花粉50%可育,50%不育,与F1相同,结实正常;Z-a型双苗中,Z苗植株花药花粉和Z-A型的Z苗一样,a苗植株花药瘦小,没有花粉粒,自交不结实。  相似文献   

14.
梅凯华  陈蔚 《湖北农业科学》2016,(21):5463-5465
花期预测是保证水稻(Oryza sativa L.)杂交繁制过程中花期相遇的重要措施,也是花期调节的依据。因亲本类型、亲本特性、气候环境、栽培条件等的不同,花期预测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各种方法有难有易,但在实际生产中具体选用何种方法还需要依据个人熟练程度和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在所有的花期预测方法中,以幼穗剥查预测法最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机械栽插长秧龄壮秧培育技术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襄樊地区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主要障碍因素如秧龄长、秧体大等进行了营养土合理配比、后期科学化控等方面的探索,有效解决了长秧龄、秧苗素质差、死苗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3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污染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对被污染土壤中铅(Pb)的吸收特性及Pb在不同器官的积累.结果表明:在低Pb污染处理(土壤中Pb浓度为149.1 mg/kg)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不同器官中Pb的积累量有明显差异,稻谷和精米中均以常规籼稻的积累量最多,常规粳稻积累量最少,杂交稻介于两者之间.低Pb污染和对照条件下,土壤中的Pb较多地在茎叶中积累,而由茎叶向稻谷或精米中运输的比例很低.土壤受低浓度Pb污染时,水稻籽粒中Pb的积累量并未显著高于对照.筛选结果显示,南粳41、南粳40精米中Pb含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华粳3号等5个品种达到无公害大米标准.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浓度的L-蛋氨酸培养液培养秧苗,并用L-亮氨酸15N喷施分蘖期、抽穗期和蜡熟期水稻叶面,研究水稻根系对L-蛋氨酸、水稻叶面对L-亮氨酸15N吸收情况。结果表明,用1 000、2 000、3 000、4 000 mg/L的L-蛋氨酸溶液浸根培养,与对照相比,秧苗L-蛋氨酸含量分别增加8.2%,9.8%、19.7%、21.3%;用500 mg/L的L-亮氨酸15N在分蘖期、抽穗期和蜡熟期喷施水稻叶面,三个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吸收L-亮氨酸,吸收最好的时期是抽穗期和蜡熟期。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贵州省水稻(Oryza sativa L.)机械化种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参照国内外相关成熟经验,探索适合贵州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技术模式;同时根据贵州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调研,结合现有水稻生产机械装备保有量发展趋势,得出适合贵州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机具配套模式及相关政策建议,为促进该区域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水稻矮秆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秆是水稻育种中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对增强水稻抗倒伏性、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作用。综述了水稻矮秆基因的分类,并从参与油菜素内酯、赤霉素、独角金内酯、生长素等生物合成或信号传导途径方面阐述了水稻矮秆基因的克隆情况,为矮秆突变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性状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差异,通过比较169个水稻品种(系)2009年正季在哈尔滨和冬季在海南三亚种植的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5种不同抽穗期类型的水稻品种(系)在三亚冬季种植条件下比哈尔滨正季种植抽穗期均缩短,且两地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各供试品种(系)在哈尔滨和三亚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各性状均有所变化,但品种间有所不同。因此在北种南繁时,应根据材料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南繁选种时,应注意品种间各性状的差异,根据品种特性选择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