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异宗配合的子囊菌,但至目前,关于其有性世代产生过程和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两个稻瘟病菌菌株Guy-11与2539在多种培养基上进行杂交试验,观察有性世代产生情况。结果表明,两菌株在所有参试培养基上杂交后均能产生子囊壳,但子囊壳的数量、产生速度和成熟度各不相同,以燕麦培养基为最佳。为了进一步观察有性世代的结构,我们采用卡氏白和尼罗红对子囊和子囊孢子进行染色和荧光观察。荧光显微镜下,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细胞壁均能被卡氏白染成清晰的亮蓝色,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成熟的子囊壳内可产生大量的子囊,子囊中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通常含有4个细胞。同时,子囊孢子能够被尼罗红染成橘红色,表明子囊孢子中储藏大量的脂肪类物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观察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结构的荧光染色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宁夏稻瘟病菌的交配型与育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4个高育性标准菌株对2002-2005年在宁夏9个种植水稻的市县采集的46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和育性进行了测定。在460个菌株中有363个(78.9%)能与4个标准菌株之一杂交产生子囊壳,其余97个(21.1%)菌株不能与4个标准菌株中的任何一个杂交产生子囊壳,是不育菌株。所有363个可育菌株都是交配型MAT1 1的雄性菌株,没有发现交配型是MAT1 2的菌株,也没有发现雌性可育菌株和两性可育菌株。在363个可育菌株中,有79个(21.8%)产生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其余菌株产生的子囊壳中没有子囊孢子。地理位置、年份和水稻品种对宁夏稻瘟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分布和育性没有影响。用PCR技术对宁夏的稻瘟病菌的交配型进行了快速检测,所有460个菌株都属于交配型MAT1 1。这一结果与标准菌株检测的结果一致。只存在一种交配型和缺乏雌性可育菌株表明宁夏稻瘟病菌群体没有有性生殖发生。 相似文献
4.
5.
利用抗药性标记基因(Hygromycin B, hygB)建立稻瘟病菌的转化系统。结果表明, Aspergillus的TrpC转录信号与细菌的hygB抗性结构基因重组的质粒pCSN43可取在稻瘟病菌中表达,该质粒与受体菌无同源顺序,因而有利于对转化菌株进行筛选和分析。 电激法和PEG/Ca2+ 法均适用于转化稻瘟病菌,但后者的转化效率比前者高。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稻瘟病菌侵染机制、无毒基因及稻瘟病菌的生物学研究。认为了解掌握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及其演化变异规律,是开展稻瘟病抗性育种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黑龙江省水稻小球菌核菌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双曲孢属(Nakataea sigmoidea Hara),并对其人工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不同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及培养方式病原菌均不能产生分生孢子;在自然光条件下,病原菌的菌核和菌丝在水琼脂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均不能促进孢子产生。C/N对菌核萌发直接产生分生孢子有影响,其中C/N为10/1时产孢率最高,达54.23%。 相似文献
8.
湖南烟溪病圃稻瘟病菌的有性态及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2对稻瘟病菌的两性能育菌株(交配型1.1和交配型1.2)测定了来自湖南烟溪病圃上的4年124个稻瘟病菌株的交配型,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其中105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 124个菌株中, 28个为交配型1.1, 39个为交配型1.2, 57个不育, 分别占供试菌株的22.58%、31.45%和45.97%;在0.67相似性的基础上,7对微卫星引物扩增出的标记可将105个菌株区分为6个系谱群。 相似文献
9.
10.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发芽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8种培养基膜,多种cAMP、IBMX浓度梯度的琼脂表面膜,不同营养液及pH值条件下,研究了稻瘟病分子孢子发芽和附着胞形成的状况,并对稻瘟病拮抗细菌培养液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91-11B1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在10000~1000个/mL 和pH值在7.0为最适孢子萌发条件,但不影响附着胞的形成。疏水基物表面、营养饥饿或洋葱表皮细胞表面可以刺激附着胞形成。2.5 mmol/L cAMP和8.0 mmol/L磷酸二酯酶抑制剂IBMX显著地促进附着胞的形成。与去离子水和水洗法相比,自来水和振落法获得的分生孢子更有利于附着胞的形成。筛选到3株对孢子发芽及附着胞形成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 相似文献
11.
寄主和病原菌间专化性相互作用存在亲和反应和非亲和反应两种方式。蛋白质分子互相作用的研究表明,专化性相互作用经历了病原菌和寄主之间的蛋白质对蛋白质的吸附,相互识别,信息传递等分子信息交流。据报道,寄主蛋白质和病原菌蛋白质彼此有物理的接触,蛋白质之间发生共聚,在感染作用中,病原菌释放一种蛋白质,由于它和寄主蛋白质发生共聚,导致寄主感病;相反,在抗性作用中,病原菌蛋白质与寄主蛋白质不进行共聚,它就促进寄主抗性反应,推测病原菌的蛋白质分子表面上至少包括两个区域:1)在感染性过程中成为共聚作用区。2)在未发生共聚作用时,它同底物键合以启动催化作用,而最终导致抗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在离体条件下,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水稻与稻瘟病菌在接触反应开始阶段的蛋白质变化情况,以寻找参与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结果表明有两个蛋白质与孢子或菌丝体混合后从电泳胶上消失,同时出现了另外两个蛋白质.还没确定两个消失的蛋白质是被菌体细胞所吸附,还是由于被修饰而导致电泳行为改变.上述蛋白质在抗病和感病水稻品种中都存在,是组成型的。推测它们可能参与寄主与病原菌的接触反应.另外还发现,当悬浮培养的水稻细胞与稻瘟菌的菌丝体蛋白质接触后会产生一些新的蛋白质分子,但孢子蛋白无此作用.由此推测水稻与猪瘟病菌的特异性识别反应可能发生在孢子萌发之后和菌丝体阶段.以上结果在亲和与非亲和体系中相同.文中对此现象提出了初步解释,还介绍了一个在离体条件下研究寄主与病原菌的蛋白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离体条件下,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水稻与稻瘟病菌在接触反应开始阶段的蛋白质变化情况,以寻找参与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结果表明在两个蛋白质与孢子或菌丝体混合后从电泳胶上消失,同时了出现了另外两个蛋白质,还没确定两个消失的蛋白质是被菌体细胞所吸附,还是由于被修饰而导致电泳行为改变。上述蛋白质在抗病和感病水稻品种中都存在,是组成型的,推测它们可能参与寄主与病原菌的接触反应,另外还发现,当悬浮培养的水稻细胞与稻瘟病菌的菌丝体蛋白质接触后会产生一些新的蛋白质分子,但孢子蛋白无此作用。由此推测水稻与稻瘟病菌的特异识别反应可能发生在孢子萌发之后和菌丝体阶段,以上结果在亲和与非亲和体系中相同。文中对此现象提出了初步解释,还介绍了一个在离体条件下研究寄主与病原菌的蛋白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pAN7-1质粒导入稻瘟病菌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的转化率,进行了对转化效率影响因子的研究。稻瘟病菌转化溶液中使用50 mmol/L CaCl2浓度,PEG4000 40%或PEG80000 40%多聚物,添加30 μg鲱鱼精DNA,供体质粒DNA呈直线状都有利转化频率的提高。其中鲱鱼精DNA作用尤为显著,由于添加30 μg鲱鱼精DNA,转化频率高达71.6转化子/μg DNA。42℃热冲击对稻瘟病菌转化并非必需,转化溶液中添加受体菌2539w DNA后,反而引起转化频率的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经典遗传学方法构建了多个只有抗感基因之差,其他遗传背景相似的抗稻瘟病近等基因对, 它们的形态性状比较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等电聚焦电泳带模式以及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图谱模式都说明每一组近等基因对有很高的同质程度,近等基因对不接种病原菌的双向电泳图谱中,pI 7.5~8.5, 分子量30~45 kDa区域的蛋白质亚基和稻瘟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甚密,称该区为稻瘟病有关的蛋白质特异区,接种病原菌5 d后,近等基因对的双向电泳图谱中,蛋白质亚基变化同样发生在该特异区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