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竹与肉桂混交造林和裸地种竹对比试验表明两种造林模式的母竹成活率均在80%以上;混交林母竹成活率、母竹当年出新竹的频率分别比裸地种竹高8%、9.7%;新竹发生株数、高度、冠幅、枝盘数、平均竹鞭数、竹鞭长度、平均鞭径、平均鞭幅等混交造林明显大于裸地种竹,而1 m长竹鞭节数、竹鞭分布深度则是混交造林小于裸地种竹;同时混交后,肉桂第3年树高就达到1.74 m,胸径3.2 cm,优于肉桂纯林.  相似文献   

2.
毛竹不同繁殖材料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竹蔸、竹鞭、无鞭母竹、有鞭母竹等繁殖材料形成林分5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有鞭母竹成活率、出笋率、长竹率、新竹生长等指标较好,但造林成本较高,竹蔸造林其次,无鞭母竹造林虽成活,但不长竹。综合考虑,选择毛竹繁殖材料的次序为有鞭母竹、竹蔸、竹鞭。而无鞭母竹不能上山造林。  相似文献   

3.
毛竹肉桂混交对毛竹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9年进行毛竹肉桂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竹桂混交可促进造林母竹的生长,也可促进新生毛竹的生长:造林当年竹桂混交林地母竹的成活率、母竹当年长新率(母竹造林当年长新竹的比例)分别比毛竹纯林造林地增长0.8和10.4个百分点;3年内混交林地新生毛竹数量、竹高、冠辐、枝盘数和竹鞭数、鞭径、1m长竹鞭鞭节数、鞭幅、鞭深年均增量分别比毛竹纯林造林地新生毛竹高64.3株/hm~2、46.1cm、17.9cm、4.0枝和1.1根、0.23cm、~2.7节、18.9cm、-1.4cm。竹桂混交在闽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栽竹不同于栽树。栽竹不能指望所栽的母竹本身长大成材,而是依靠母竹蔸上的芽苞所连的竹鞭抽鞭发笋,长成新竹,蔓延成林。栽竹时,要掌握好选、挖、运、栽、管五个环节。 1.选1-2年生的母竹。因其所连的竹鞭一般都处于壮龄阶段,鞭色鲜黄,鞭芽饱满,鞭根健全,具有抽鞭发笋的能力,造林成活率高。 2.挖母竹。挖母株时要注意保护鞭芽,少伤鞭根,不要猛摇竹干,以免扭伤母竹与竹鞭相连处。母竹挖起后,留枝3-5盘,削去竹梢。挖掘小杂竹时可2—3株为1丛,带土  相似文献   

5.
早竹又叫早园竹、燕竹,为刚竹属竹种,是重要的竹种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燕竹笋是竹笋中的上品,笋肉洁白,甘甜鲜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每100g笋中含蛋白质2.74g、脂肪0.52g、总糖1.68g、粗纤维0.55g,还有磷、铁、钙等微量元素,至少含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培育早竹笋用林是以生产竹笋为主要目的,每667m2年产笋可达1000~1500kg,生产效益较高,目前已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之一。一、造林建园林地应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70cm以上、土层厚度50cm以上的地块造林,砂壤土最宜。造林时间从每年的11月至翌年2月,除避开寒冻天气外均可。造林方法多采取移竹造林,母竹年龄最好是一二年生竹,根际直径1cm~3cm。挖母竹时需保留来鞭30cm左右,去鞭40cm~50cm,一般将毗邻2~4株母竹联挖成丛,鞭?多留宿土,用草绳包扎。挖出的母竹,留枝4~5盘,砍去顶梢。母竹栽植密度一般每667m270~90株。栽植时先填表土,再填心土,覆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cm~5cm。一般造林后第3年即可形成竹园,进入产笋生产期。二、高产措施(一)竹林结构的建立和调整。竹林结构包括地上结构和地下结...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楠竹造林成活率,通过一系列试验得知,用楠竹母竹造林,当地母竹比外调母竹造林成活率高,但当地母竹资源不足;楠竹容器苗比裸根苗造林成活率高;山腰及山谷地带比山脊地带造林成活率高,森林资源丰富、雨水充沛地区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7.
伍小辉 《绿色科技》2014,(2):106-107
以1~4年生的四方竹母竹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各年龄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四方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均有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最高,分别达到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最低。因此,四方竹的造林选用2~3年生母竹为宜,其中以2年生母竹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至2002年通过对44种丛生竹(含混生)不同枝条类型、粗度、母竹年龄、扦插方式、扦插时间及插后管理对成活率的影响分析得出:不同竹种、不同枝条类型、不同扦插方式间的扦插成活率表型差异主要受竹种本身遗传效应的影响;主枝的扦插成活率极显著高于一级次生枝;1a~2a生主枝的扦插成活率极显著优于3a~4a生主枝;主枝粗度大于1cm的竹种其扦插成活率极显著高于主枝粗度小于1cm的竹种;主枝斜埋的扦插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平埋;在自然条件下,竹主枝的扦插繁殖以春、秋季为好,但夏季在进行适时浇水和遮荫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的扦插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毛竹不同种苗类型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以母竹无性苗和Ⅰ级、Ⅱ级毛竹实生苗为试材,探讨不同竹苗类型的造林效果。造林第3年结果表明,毛竹实生苗林分在新竹数、地径、冠幅、枝盘数和单株叶片数等5个性状,与母竹无性苗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Ⅰ级、Ⅱ级实生苗当年新竹数均显著优于母竹无性苗7.2~9.4倍,冠幅较母竹无性苗大90.6%~107.2%。林分郁闭度高达O.77~O.82,为毛竹实生苗林分的26.9%~28.7%。地径、枝盘数和单株叶片数3项指标均为母竹无性苗优于实生苗,枝盘数显著大于Ⅰ级、Ⅱ级实生苗;单株叶片数显著大于Ⅱ级实生苗,与Ⅰ级实生苗比较并不显著。地径与Ⅰ级、Ⅱ级实生苗比较均不显著。母竹无性苗虽然胸径、全高、枝下高大于实生苗,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立竹密度、叶面积指数、生物量3项指标差异巨大,Ⅰ级、Ⅱ级实生苗立竹密度分别比母竹无性苗大7.4倍和9.2倍;叶面积指数分别大4.49倍和3.06倍;生物量分别大5.5倍和8.8倍。  相似文献   

10.
上海松江雷竹引种拓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母竹质量、生态条件及种植技术3个方面,对雷竹引种成活率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水网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应按竹子的年龄、胸径、高度、枝下高、留枝盘数5个品质指标选用母竹;将种植地化整为零,建成1500m~2的生产小区,使沟渠道路配套搞好排灌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弥补雨量偏少之不足,采用相应的种植技术,使母竹与生态环境统一,从而保证平原水网地区雷竹引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促萌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截顶留母竹高度 (节数 )、秆基芽眼处理和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物质 (含 6 -苄基嘌呤(BA) 萘乙酸 (NAA)的 MS培养液 )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 ,分别对绿竹、孝顺竹和青皮竹 3个丛生竹种的次生枝采萌圃的促萌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中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的持续经营技术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留母竹高度为 7节 ,损伤母竹秆基全部芽眼 ,并从 4月中旬开始 ,根据竹种配合施用 5次剂量均为 1L·丛 -1的 BA NAA不同质量浓度的 MS营养液 ,即绿竹每升含 2 mg BA 1mg NAA,孝顺竹每升含 10 mg BA 1mg NAA,青皮竹每升含 5mg BA 1mg NAA等技术措施 ,该 3个丛生竹次生枝采萌圃 ,每年每公顷可分别获得品质好的次生枝 14 250 0枝、114 0 0 0枝和 540 0 0枝 ;(2 )对上述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按照竹丛内密度为 3株·丛 -1,丛内结构保持 1龄竹∶ 2龄竹为 2∶ 1,留母竹高度为 7节等技术措施进行改造 ,每年每公顷可获得次生枝 16 0 50 0枝 ,比每年重新营建采萌圃的方法增产 13%左右 ,并能数年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2.
毛竹分布的最北界为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山区。   笔者从 1994年起,对河南省薄山林场毛竹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豫南山区提高毛竹成活率的 5大措施: 1选好母竹   调运母竹应尽量靠近造林地,以减少运输时间,避免母竹受大的损伤。母竹应选择通直圆满、生活健壮、分枝低、枝叶浓绿、节平、无病虫害、 1~ 3年生、胸围 15~ 25cm的竹子。   带鞭挖起,留去鞭 70~ 80cm,来鞭 30~ 40cm。多带宿土,不伤鞭根、笋芽。留 5~ 7盘枝,将梢削掉。   母竹随挖随运随栽。若运输距离较远时,要用稻草将鞭根和宿土一并包…  相似文献   

13.
经对天目早竹梅雨季节造林试验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可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竹率和早期退笋率以及新竹质量有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生长服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丛生竹引种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广东、湖北、赣南等地引进的青皮竹、梁山慈竹、坭竹、黄竹在我市引种繁殖及栽植获得成功,通过无性繁殖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母竹带蔸埋秆育苗和和生苗分株育苗,青皮竹、坭竹育苗成活率高达90%以上,新竹平均地径0.9-1.4cm。造林4-5a以后,4种丛生竹染山慈竹、青皮竹、坭和生每年每hm^2可产竹材分别为1.47万kg、1.7万kg、2.55万kg、5.4万kg。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慈竹种源和提高造林成活率,1935年3—4月在绵竹县遵道乡高安和太平两个林场进行埋秆和枝兜育苗试验。 一、方法 1、带兜埋秆法:选用1—2年生节芽饱满或枝叶茂盛无病虫害的带兜竹秆作母竹。2、去兜埋秆法:选用枝叶繁茂的2年生分兜移竹,造林时削去的上半截竹秆做母竹。3、枝兜育苗法:选失去顶端即断梢的2年生竹的中、上部节下抽枝多而粗壮,隐芽饱满,根点  相似文献   

16.
一、种竹(母竹)的选择 从生长良好的竹材中选取1~3年生,胸径1~5cm生长健壮、分枝适度、枝叶茂盛、竹直秆圆、色正不开花、无病虫害的竹株作为栽植用母竹.取苗时保留竹鞭25~40cm,有不少于5个健壮侧芽、竹鞭切口保持平整无裂开.同时竹蔸必须带宿土,不少于5~10kg;并留枝叶3~5盘,截秆顶部切口呈马耳形且平整无裂开.需运输的种竹,要将母竹竹蔸用稻草或其它材料包扎,以防止宿土脱落或鞭根及秆柄受损,并应及时浇水,保持根部湿润.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丛生竹地上部分的竹秆和枝条,通过人工整理和GGR处理,实行选竹枝、带竹秆、留竹节、竹筒灌水保温等一系列操作进行育苗。通过小型和中型育苗试验,得出坭竹、绿竹等多分枝、竹壁厚、体形较大的竹种采用此法育苗效果好,育苗成活率达85%以上,发笋成竹率达70%,每丛发笋成竹2株以上,造林成活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特别是推广楠竹实生苗造林以来,由于苗木运输方便,造林成本降低和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楠竹造林发展很快。但笔者发现一些地方楠竹造林效果欠佳,表现在成活率或发笋率不高,母竹生长不良,枝枯叶黄。究其原因,通过考察,认为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抗旱造林粉、BGA激活剂、ABT生根粉和浸根造林等抗旱技术对梭梭造林的影响,在民勤干旱沙区开展了有关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抗旱造林技术处理对造林林分保水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BGA土壤激活剂使梭梭造林林分(100 cm)土壤含水率提高53.24%;(2)抗旱造林技术对梭梭的生长差异显著,BGA土壤激活剂处理的梭梭植株高相对对照处理增长5.32 cm,枝长增长2.81 cm; (3)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梭梭造林成活率有促进作用.ABT生根粉、抗旱造林粉2种处理对于对照处理成活率分别提高8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对马边彝族自治县特色乡土竹种白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白竹丰产培育造林季节在8月~9月上旬最好,其他月份较差;1 a生小母竹造林成活率竹篼造林成活率竹鞭造林或竹秆造林成活率;海拔600 m~900 m造林成活率海拔900 m~1 200 m造林成活率海拔1 200 m~1 500 m造林成活率;砂壤造林生长量轻壤中壤重质壤土;覆土厚度为坡度在15°以下的轻壤5 cm左右,砂壤和坡度大于15°的轻壤在5 cm~10 cm之间,中壤在3 cm~5 cm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