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以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d,WPI)、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d,SPI)和豌豆分离蛋白(Pea protein isolated,PPI)分别与麦芽糊精作为复合壁材,卵磷脂作为乳化剂,将微射流处理后的乳液进行喷雾干燥,制备鱼油微胶囊。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等对3种蛋白制备的鱼油微胶囊性能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乳液的粒径分布从大到小依次为SPI、PPI、WPI,乳化性质从优到劣依次为WPI、PPI、SPI; WPI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微胶囊的包埋率最高、氧化稳定性最好; WPI制备的微胶囊呈球形,表面较为完整,SPI和PPI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存在凹陷和少量孔洞; WPI含有高含量α-螺旋和无序结构,更有利于包埋; 3种鱼油微胶囊在200℃以下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满足一般食品的加工条件,而SPI制备的微胶囊热稳定性最高。因此,除热稳定性外,以WPI制备的鱼油微胶囊性质明显优于SPI和PPI。  相似文献   

2.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核桃蛋白,用木瓜蛋白酶对提取的蛋白进行水解,制备核桃蛋白肽,并应用微胶囊化技术制备核桃蛋白肽微胶囊。本研究主要对蛋白肽的微胶囊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为1:3:2的阿拉伯胶、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时包埋率最高,达到83.7%;喷雾干燥生产微胶囊核桃蛋白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200℃、进风流量120m3/h、出风温度110℃、进料浓度24%,此条件下微胶囊的成品率达到84%。  相似文献   

3.
温室蓄热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筛选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日光温室相变集热,研制可用于制备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微胶囊相变材料,以硬脂酸丁酯、相变石蜡为芯材,蜜胺树脂、聚脲树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制备了3种不同壁材相变微胶囊进行实验,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电镜扫描、热失重和热效应测试等对制得的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3种壁材微胶囊相变材料中,蜜胺树脂微胶囊的成球效果最佳:颗粒囊壁光滑致密;胶囊粒径在1μm左右,分布集中均匀,胶囊团粒平均粒径为75.15μm;微胶囊颗粒耐热温度大于100℃,满足温室应用要求;热失重剩余率超过50%,远大于聚脲树脂微胶囊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胶囊,热稳定性相对较高。因此,蜜胺树脂壁材的微胶囊可以作为制备相变微胶囊悬浮液的材料,日光温室集热系统中利用其作为液态换热介质进行太阳能辐射热的收集、输送与释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以明胶+麦芽糊精+葡萄糖(1∶1∶1)为复合壁材制备益生菌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对包埋时间、壁芯比、温度以及磁力搅拌转速等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温度35 ℃,转速250 rmin,壁芯比12∶1,时间60 min,此条件下,包埋率92.97%。电镜扫描显示,该微胶囊呈不规则片状,且绝大部分的活菌都被包埋在微胶囊的内部。以明胶代替乳清分离蛋白为壁材制备微胶囊,可显著降低微胶囊的吸湿性,提高微胶囊的耐贮性;微胶囊显著提高了活菌耐受胃酸与胆汁的能力,且对肠内溶解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装备》2021,42(4):48-54
为提高藻油的微胶囊化效率和抗氧化性能,以富含DHA的藻油为试验原料,将包埋率作为评价指标,以壁材(麦芽糊精+卵磷脂)、壁材、藻油比例及高压均质为影响因素进行响应面设计,优化藻油微胶囊粉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适宜的微胶囊化条件为麦芽糊精∶卵磷脂为20∶1、壁材∶藻油为7.5∶1.0、高压均质压力为850 bar,该条件下包埋率为88.72%。藻油微胶囊粉制备过程中,高压均质处理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乳析指数,从而提升藻油包埋率,改善微胶囊粉的质量特性。经高压均质处理的藻油微胶囊粉的氧化稳定性优于非高压均质样品,加速氧化20 d后POV值仅为原藻油的三分之一,说明高压均质可赋予产品更好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6.
辣椒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具有诸多功能特性,同时在医药、军事、化工等行业的应用也有新的突破。该文综述了辣椒碱、辣椒素、辣椒红色素、辣椒子提取物和皮渣提取物在医药、食品保健、种植业、涂料工业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辣椒生产大国,辣椒机械化收获正在逐步代替人工收获,由于机械采收漏采率和含杂率较高,故此,需对收获机的关键部分进行优化,而优化缺少相关参数的参考,因此对贵州辣椒收获机收获的朝天椒(簇生朝天椒)混合物相关参数进行测定与仿真,包括朝天椒及椒叶的物料特性、果实及果柄的结合力、朝天椒混合物的悬浮速度。通过测定参数与仿真参数的对比分析可知:辣椒果实与果柄结合力为11.54 N,果柄与辣椒茎秆结合力为10.11 N;朝天椒果实悬浮速度为13.37 m/s,辣椒叶悬浮速度为3.71 m/s,辣椒茎秆悬浮速度为8.96 m/s,该研究可对辣椒收获机收获性能的提高和辣椒风选分离装置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超声法制备肉豆蔻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芯材比11.3g/g、包埋温度55℃和包埋时间79min,在此条件下实际包埋率为81.01%,与模型预测值80.31%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在3个因素中,壁材芯材比对包埋率的影响极显著,包埋温度和包埋时间影响显著。该方法简单可行,是一种制备肉豆蔻油微胶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辣椒,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为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所称的"辣椒",是指这种植物的果实。果实通常呈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主要供食用,果实、根和茎枝也可以入药,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辣椒原产国是墨西哥,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明朝末年辣椒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海藻酸钠制备八角茴香油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八角茴香油为心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对八角茴香油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3.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0%,氯化钙质量分数为2.0%,壁材与心材质量比为1/3,pH值为5.0时,制得的八角茴香油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为51.05%。  相似文献   

11.
稻谷热风、微波干燥品质与玻璃化转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函数拟合、近红外检测及发芽率测定,研究稻谷热风、微波干燥的去水性能及其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与出芽品质;结合TG/DSC测试,探讨2种热源干燥稻谷的玻璃化转变对其干燥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对数函数拟合稻谷热风、微波干燥去水性能的准确度高;经2种热源干燥稻谷的蛋白质、淀粉含量过程差异不显著;但热风干燥稻谷初期蛋白质含量差异明显。鲜稻谷发芽率显著低于其经热风、微波干燥后的发芽率,三者分别为0.65±0.19、0.93±0.03、0.77±0.02。随含水率降低,经热风、微波干燥稻谷的热重损失与热流则呈不同趋势变化,二者中点温度均减小,综合影响干谷品质。  相似文献   

12.
以生物解离大豆水解液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技术研究了不同微波干燥条件对富肽豆粉中蛋白类物质亚基组分和空间构象的变化规律,并对生物解离富肽豆粉的粉体性质及功能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条件对HPLC-SEC峰的强度影响明显,分子量18~44 ku的蛋白质水解物约占总蛋白质类的73.47%~89.36%,主要亚基成分为大豆球蛋白,这是由于不同微波干燥条件下的物相转换率和分子间碰撞机会不同,蛋白纤维化聚集形成的速度不同,从而对生物解离富肽豆粉分子量产生影响。此外,生物解离富肽豆粉的水溶性和分散性在不同微波干燥条件下具有相似趋势,这与粉体残余水分量、蛋白质分子运动剧烈程度、分子构象变化及分子聚集和解离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马铃薯茎叶资源化利用水平,文章研究了自然风干对马铃薯茎叶成分及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的影响。实验中首先比较了马铃薯茎叶营养成分和木质化程度随风干时间的变化情况;随后在35℃的中温条件下,分别以不同风干时间的马铃薯茎叶为发酵原料,进行周期为40 d的批式厌氧消化产沼气实验。结果表明:风干时间对马铃薯茎叶成分影响较大,风干时间越久,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粗脂肪等成分含量越低,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越高;原料风干程度显著影响厌氧消化启动速度,风干时间越久则发酵启动越慢,但对沼气中甲烷含量影响不大;实验条件下,48 h风干处理组TS产气率最高,达251.70 mL·g^-1,其后依次为24 h风干,新鲜72 h风干和96 h风干处理组,TS产气率分别为227.90 mL·g^-1,154.10 mL·g^-1,193.30 mL·g^-1,和120.50mL·g^-1,各组均未出现体系“过酸化”导致的发酵失败现象。对马铃薯茎叶做适当风干处理后用于厌氧沼气发酵,可有效提高产沼气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真空干燥条件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食味仪测量糙米理化指标数据,借鉴精米模型,利用系数重估法得出糙米主要成分含量与食味值的关系式.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在控制干燥时间直至稻谷含水率达15%左右的基础上,建立了糙米食味值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干燥温度、初始含水率和真空度是影响稻米真空干燥食味品质的3个重要因素.对食味值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顺序为干燥温度、初始含水率、真空度,且前二者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后者与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干燥方式对绿豆芽多酚抗氧化活性及物理特性的影响,以绿豆芽为原料,利用热风干燥、组合干燥和冷冻干燥对绿豆芽进行干燥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条件下绿豆芽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及物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处理后,绿豆芽粉物质特性最好,但多酚含量及DPPH和ABTS·+清除能力均较差;热风45℃干燥后的绿豆芽多酚含量为...  相似文献   

16.
芋头干燥是芋头贮存和深加工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利用自制微波干燥装置对芋头片进行了微波干燥试验,研究了微波质量比功率、芋头片厚度以及芋头片形状对芋头片干燥失水特性的影响,指出芋头微波干燥过程具有阶段性,得出了微波质量比功率、芋头片厚度和芋头片形状对芋头片干燥失水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了解芋头的干燥特性及应用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荔枝果肉热风干燥薄层模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利用热泵干燥装置探讨了热风温度和热风风速对荔枝果肉干燥水分比MR和干燥速率U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果肉薄层热风干燥是内部水分扩散控制的降速干燥过程。对9种常见食品薄层干燥模型进行试验数据非线性拟合,通过比较评价决定系数R2、卡方χ2和标准误差eRMSE以及试验验证,结果显示Page模型是描述荔枝果肉薄层热风干燥过程的最优模型。不同干燥条件下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eff和活化能Ea的求解结果表明,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eff随热风温度和风速的增加而变大,平均活化能Ea为29.939 kJ/mol。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远红外干燥技术对桔梗切片的干燥效果,获得品质较好的桔梗干制品。研究不同温度、切片厚度和辐照高度条件下桔梗的远红外干燥特性,通过建立其干燥动力学模型,对比不同干燥条件下桔梗干燥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干燥温度的适宜范围为55℃~60℃,切片厚度为4 mm物料的干燥效果较好;weibull分布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桔梗的远红外干燥过程;不同干燥条件下物料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区间为1.08×10-9~6.88×10-9 m2/s;与热风干燥相比,远红外干燥技术所得干制品的色差值更小,干燥曲线的变化更平缓;对比不同干燥技术所得桔梗干制品的微观结构发现,远红外干燥所得干制品的细胞表面平整,孔隙均匀,细胞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9.
脉动气流的喷雾干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脉动燃烧器产生的高频脉动尾气流对NaCl溶液进行了喷雾干燥试验,应用激光粒度分析仪(PDA)和激光速度分析仪(LDA)等测试装置对干燥器内的液滴粒度、速度和温度分布进行了在线测量,并对其干燥过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高温、高频振荡气流下的喷雾干燥的蒸发速率提高2.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