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氏鲟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工采卵授精 (一)催产剂及注射方法 鲟鱼的人工繁殖采用类固醇激素类似物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催情药物。一般采用一次注射,也有采用二次或三次注射的情况。在产卵场捕获的雄性亲鲟,性腺成熟度情况都较好,不需要注射,轻压腹部就有精液流出,精液质量好。在显微镜下观察,精子大,游动能力强,时间长,鲫鱼的精子与其他鱼类精子相比个体大,寿命长,在无激活的情况下,4℃保存24小时不会影响受精质量。如果雄亲鲟压腹部无精液流出,则考虑进行一次注射。雌亲鲟的注射次数主要视其性腺发育的成熟程度而定,一般成熟度好,性腺…  相似文献   

2.
西伯利亚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7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Brandt),第1次产卵前4个月,放入2组不同温度的水池中越冬,Ⅰ组水温13~14℃;Ⅱ组7~8℃。每组4尾雌鱼,6尾雄鱼。催产前水温升至15~16℃,人工催产结果,Ⅰ组1尾雌鱼排卵和2尾雄鱼排精,Ⅱ组3尾雌鱼排卵,5尾雄鱼排精;雌鱼排卵全部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得成熟卵3.26kg,共计21.5×104粒;用“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19.11×104粒,受精率86.7%~95.6%;孵出鱼苗12.5×104尾,孵化率40%~68.9%。结果说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西伯利亚鲟能够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产前培育温度变化对西伯利亚鲟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效果有明显影响;与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比较,催产效应时间基本相同;雄鱼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3.
1 鱼苗孵化及苗种培育1.1 人工催产 水温控制在21℃-23℃左右,催产季节在4月下旬至6月。每尾雌鳅注射HCG 100~150国际单位或LRH-A5~10u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后按雌雄比例 1:2或者1:3放入水缸或水池中,8~10hr后产卵。人工投精的操作方法是:用手轻挤雌雄亲鳅腹部,把卵粒和精液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入事先清洗干净的瓷盆内,使卵粒和精液充分混合受精,撒在鱼巢上,放入孵化器进行孵化。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28℃,每天需换水2次,约30…  相似文献   

4.
施氏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自7-8龄后备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亲鱼群体中选出成熟较好的亲鱼进行人工催熟培育,其中1尾雌鲟,5尾雄鲟效果较好,经催产,手术取卵,干法授精和孵化,获受精卵19095粒,孵出健康鲟苗8714尾,受精率30.12%,孵化率45.63%,受试鲟术后20d左右开始摄食,伤口完全愈合,孵出的鱼苗经9d暂养,卵黄吸收完毕,开始摄食,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5.
以人工饲养的2、3冬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进行4批次的人工催产和孵化试验。催产雌亲鱼5960尾,平均体重120.6~148.2g,雄亲鱼350尾,平均体重278.6~310.5g。催产药物为LHRH-A2、DOM和HCG合剂。亲鱼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暂养,到达效应时间时实施人工采卵、采精液和人工授精,受精卵脱黏后用孵化桶孵化。雌雄亲鱼为20∶1。共收获受精卵4389.6万粒,孵出水花鱼苗3774.2万尾。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达到94.6%和84.1%,每尾雌亲鱼平均产受精卵约0.74万粒,孵化出鱼苗约0.63万尾。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亲鱼产卵率、受精卵孵化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空间,可大大提高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长吻鮠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附近于5、6月间有不少性腺成熟的长吻鮠。捕捞这些性成熟个体,进行人工催产,可以获得鱼苗,此项工作在国内是首次成功。长江口长吻鮠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体重为2.50士0.35公斤,体长为60.00士1.41厘米,年龄为4龄。雌亲鱼的卵巢处于Ⅲ~Ⅳ期过冬,春未夏初发育加快,至5月下旬~6月上旬性腺已趋成熟,卵巢成熟系数(GSI)为0.0485±0.0051,卵径2毫米左右,每千克体重怀卵量约为1.5万粒左右,每克卵巢平均含卵336.5±40.3粒。雄亲鱼的精巢GSI约在0.0022。采用鲤鱼垂体(CPG)和LRH-A混合注射,获卵2.0万粒左右;人工授精的受精率为52.3%。在水温22~25℃条件下,经51~59小时孵化出苗。试验证明,从长江口捕获的性成熟亲鱼,可以直接用来催产繁殖鱼苗,从而为开发长吻鮠人工养殖、资源增殖、人工放流,解决了提供苗种的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7.
李禾  李军  王泽仁 《水产科技情报》2015,42(4):202-204, 208
用浅层地下水和河水的混合水将引进的西伯利亚鲟水花鱼苗在水泥池中培育成8龄性成熟亲鱼。在第一次产卵前3~4个月,以2种不同的降温方式使亲鱼越冬。I组17尾雌鱼,17尾雄鱼,水温7~8 ℃;II组19尾雌鱼,20尾雄鱼,水温7~10 ℃。催产前10~15 d将水温升至16~17 ℃。经人工催产,I组10尾雌鱼排卵,14尾雄鱼排精;II组9尾雌鱼排卵,15尾雄鱼排精。雄鱼采用导管法取精,雌鱼切开输卵管手术取卵。试验结果,共获成熟卵19 490 mL,计87.17×104粒,用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66.22×104粒,受精率17.5 %~90.0 %;孵出鱼苗39.6×104尾,孵化率20.0 %~71.7 %。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在水泥池中经人工饲养、培育能达到性成熟,可用来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8.
史氏路是黑龙江大型经济鱼类,人工养殖在我国刚刚开始,市场看好。关于史氏鳄的人工养殖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催产多是在水温16-24℃下进行,笔者于1999年5月20日在水温为l(k-1℃的低温下,对江边挂养的史氏势雌鱼2尾、雄鱼4尾进行了催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1.受试材料:史氏抢雌鱼两尾,体重分完IJ为sotg和svtg;雄鱼‘尾,体重分别为10kg、7kg、15kg、skg。雌雄亲鱼均有不同程度的约伤。催产前,用取卵器取卵检查雌鱼,卵细胞发育到w期中,挤压雄鱼腹部,不能挤出精液。2拴养地点:亲鱼拴养在江边背风处,底质…  相似文献   

9.
一、催产后的亲鱼已到效应时间而发情微弱。检查亲鱼时,从鱼体外形看,雌鱼腹部膨胀不大,不变软,挖卵观察:(1)卵粒不均匀,不游离,核仍在中央,这是不成熟的卵子,说明亲鱼没有成熟,应将亲鱼放回培育池强化培育,待到10—15天后再催产。(2)卵子已分离,呈球形,卵核清楚且偏位,但仍停留在催产时成熟状态,说明激素的作用不足,致使卵球成熟反应减慢或中途停顿。发生这类情况,主要是亲鱼不够成熟或是催产剂量不足,或是水温偏低等原因,应采取及时补针的方法。补针剂量与催产剂量相同。(3)卵子呈球形,但形态出现异  相似文献   

10.
渔业生物学     
观察了1993~1994年度繁殖季节中大西洋狼鱼一个产卵群体的雌鱼成熟及卵子质量。将所获资料与1992~1993年繁殖季节的情况进行比较。1993~1994年度水温低于1992~1993年度;在产卵季节来临前两个年度的水温分别为10~12℃和12~14℃。1992~1993年度产过卵的雌鱼,有35尾(76%)  相似文献   

11.
催产激素对尼罗罗非鱼人工繁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催产激素注射后前期血清类固醇激素的水平变化,筛选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最佳催产激素组合。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催产激素组合的生产效果,在尼罗罗非鱼繁殖生产期间进行人工催产试验,观察催产后144 h内实际含卵雌鱼比例与催产效应时间,并从卵子形态变化方面观察催产效应。结果显示:水温21~29℃时,催产试验组平均获产率为57.5%,对照组平均获产率为27.5%,试验组的平均获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含卵时间集中在72 h内,对照组含卵时间比较分散;催产后72 h,试验组50%雌鱼卵子发育达到成熟期,对照组仅30%。试验结果为尼罗罗非鱼全人工繁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们课题组于1998年6月进行了“黄鳝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结果人工催产130组,获卵4.5万粒,孵苗2.8万尾,有种2.16万尾,均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主要技术措施综述如下:一、亲鳝来源与选择6月初,从农贸市场和养殖的池塘内,选择青色或黄色,体长24~42厘米,体重25~75克,腹部膨大柔软,有一条紫色的横条纹,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呈浅桔红色,稍透明,生殖孔红肿的作为雌亲鳝。体长50~75厘米,体重90~400克,作为雄亲鳝。雌雄鳝搭配比例为2:1~3:1。二、催产与孵化催产在水泥池中进行。池深1.0米,注水20~30厘米,水为经曝气…  相似文献   

13.
<正>鲟鱼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鲟属,是现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有活化石之称。鲟鱼无肌间刺,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8%,肉质鲜美;鲟鱼卵蛋白质含量为29%,是制作鱼子酱的原料。目前,商业养殖的鲟主要有西伯利亚鲟和几种杂交鲟等,其生存的温度范围多为1~35℃,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  相似文献   

14.
正鲟鱼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类。据记载,隶属于鲟形目鳇属的欧洲鳇鱼(Huso huso)最大捕捞个体约重3200千克。最大年龄个体为1952年捕获的152岁湖鲟。鲟鱼类肉质营养丰富,鱼子酱更具有"卵黄金"的美誉,从欧洲的古罗马,到中国的皇室均将其视为美味珍馐。鲟鱼商业捕捞始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达到捕捞高峰。由于过度捕捞、拦河筑坝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目前鲟形目所有27个种和亚种均处于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15.
采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缢蛏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精子入卵、减数分裂、雌雄原核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缢蛏成熟未受精卵多呈圆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梨形,卵径为82~88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全长55~58μm,头部呈保龄球形,顶体前端的顶体杆呈特别细长的花丝状;在水温21~22℃、盐度1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授精,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4~6 min,精子的头部已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卵子外形变圆,卵外附着的精子量明显减少;在受精后12~15 min、20~25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极体、第二极体,完成两次成熟分裂;第二次成熟分裂结束以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雄原核的膨胀早于雌原核,核膜重建,在受精后约30 min形成雌、雄原核;雌、雄原核均向卵子中央移动,雄原核旁边的精子星光清晰可见,随后二者在卵子中央以染色体联合的方式结合,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 min左右,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结果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45~50 min,卵子进行第二次卵裂,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相同,在与第一次卵裂垂直的纵轴方向上发生不等全裂,最终形成3小1大4个卵裂球;受精后60~70 min,胚胎进行第三次卵裂,仍为不等全裂,但自此次卵裂起已开始进行螺旋分裂。此外,对实验中发现的缢蛏极少量多精入卵、多极分离等异常细胞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海洋贝类卵子阻止多精入卵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养殖施氏鲟性腺发育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供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野生亲本人工繁殖的第1代人工养殖群体。对0-4龄鲟性腺发育定期活体取样监测观察,发现雌鲟在3龄,肉眼可以观察到卵巢中直径为0.2-0.3mm的白色卵粒,处于卵巢发育的第Ⅱ期。4龄雌鲟卵径达0.5-0.8mm,卵黄生长期开始,卵核位于卵母细胞的中央。推测养殖雌性施氏鲟在5-6龄可以达到性成熟产卵。3龄雄性养殖施氏鲟精巢宽0.9-1.5cm,重9.1-15.6g,呈粉白色。4龄雄鲟已完全达到性成熟,精巢宽度达3.5-5.7cm,重260-504g,通过注射激素催情,可获得大量优质精液。养殖雄性施氏鲟的性成熟年龄比野生的提早3-4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陆封型大西洋鲑全人工繁殖的实验结果。 2 0 0 0年 1月从美国缅因州格兰特湖增殖站引进的陆封型大西鲑发眼卵 ,在北京房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进行了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 ,亲鱼养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引进的发眼卵经 930d ( 1 1 783度日 )培育成产卵亲鱼 ,雌、雄亲鱼成熟系数分别为 42 7%、 4 2 3% ;怀卵量为 1 0 98~ 362 1粒 /尾 (叉长 36~ 5 5cm) ,平均卵径 5 4mm (吸水膨胀前 )、 6 2mm(吸水后 ) ;平均卵重 8 5粒 /g (吸水后 )、 7 5粒 /g (吸水前 ) ;精液浓度 2 0 0亿个 /ml,精子寿命 70~ 90s,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 2 0~ 40s;个体繁殖率E (粒 )与叉长 (L)的相关公式为E =1 32 5L - 3671 8,相关系数r=0 89。受精卵在水温 6~ 1 1℃进行孵化 ,达到发眼所需积温为 2 64 5℃·d ;达到破膜所需 483℃·d ;仔鱼上浮所需 880℃·d。试验亲鱼雌、雄按 2比 1配组 ,1 0 75尾雌鱼共采卵 90 47万粒 ,受精率为 89 88%、发眼率为77 83%。产卵后 ( 3个月后 )存活率分别为雌鱼 30 % ,雄鱼 1 0 %。  相似文献   

18.
一、鲟鱼养殖技术概述从技术角度讲,开发鲟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软皈鱼、甲鱼等容易得多。如可用廉价饲料,饲料转化率高,养殖成本低,而且鲟鱼养殖的附加值很大。写鱼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是一个优良饲养种类。十队工繁殖据报道,目前世界各国已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种类主要有小体鲟、闪光鲟、高首势、中吻势、俄罗斯鳄、中华势、欧洲鲟、史氏鲟、达氏鳇及十多个杂交种。选择优良的亲鱼是人工繁殖的关键。不论在天然水域捕捞,还是人工培育,都要求亲鱼的性腺发育达到第w期。如亲鱼未完全成熟,可用网箱或池塘暂养,或结合注射催产剂…  相似文献   

19.
黄鳝人工繁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解黄鳝的繁殖生物学,解决鳝苗的生产问题,我们于1986年5月开始对黄鳝进行解剖及人工繁殖试验。经过近两个月的试验,人工繁殖黄鳝成功,并获得一批鳝苗。现将情况简介如下。人工繁殖 1.亲鳝来源及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鳝是从农贸市场上选购来的。雌鳝体重为13-35克,雄鳝145-240克,雌雄搭配比例为2:1和3:1。在生殖季节,成熟的雌亲鳝下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呈浅桔红色、稍透明,生殖孔红肿。雄亲鳝的体长均在50厘米以上。 2.催产时间、方法及产卵方式催产时间是6月2日-7月16日,水温为  相似文献   

20.
祖国各地     
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长江葛洲坝工程兴建后,使大型鱼类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受阻,为使这一珍稀鱼类得以延续和增殖,湖北省水产局受农牧渔业部委托,组织全国有关水产科研单位,成立中华鲟坝下人工繁殖科研协作组。该组于一九八三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对捕自宜昌地区古老背江段的一对成熟雌雄亲鲟,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为鲟垂体加LRH—A,至13日零时15分采得大量的卵子和精液,即进行湿法授精,并以黄泥桨脱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