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表刈黑麦栽培生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青刈黑麦的生产与研究是在籽实黑麦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关于青刈黑麦的研究始于二战以后,60年代美国Pennington公司育成Wintergrazer-70品种后,引起世界重视。推动了青刈黑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青刈黑麦适宜播量及播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青刈黑麦的播量及播期效应进行的研究表明:青刈黑麦以收获鲜草为目的适宜播量为165kg/hm^2;适宜播期阈值下限为10月底;青刈黑麦的播期效应明显.随着播期的推迟导致其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的延迟并使产量明显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青刈黑麦可以利用果树冬春休眠期与果树进行间作,其进入果园生态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青刈黑麦的播量及播期效应进行的研究表明青刈黑麦以收获鲜草为目的适宜播量为165kg/hm2;适宜播期阈值下限为10月底;青刈黑麦的播期效应明显,随着播期的推迟导致其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的延迟并使产量明显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青刈黑麦可以利用果树冬春休眠期与果树进行间作,其进入果园生态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饲用黑麦适宜青刈时期及青刈次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贵波  乔仁甫 《草业科学》2005,22(10):47-50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的青刈时期及青刈次数研究表明:饲用黑麦以收获鲜草为目的,进入果园生态系统与果树间作是可行的.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鲜干比、茎叶比、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在抽穗期结束其生育进程前提下,从鲜草、干草、粗蛋白产量综合比较,青刈次数1次优于2次,1次刈割最佳时间在饲用黑麦的抽穗初期至抽穗期;饲用黑麦春季要进行多次刈割时,每次刈割时株高应在50 cm以下(拔节期以前)进行.到孕穗期则不能再刈割,否则不能再生.  相似文献   

5.
90年代青刈黑麦栽培生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青刈黑麦的生产与研究是在籽实黑麦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关于青刈黑麦的研究始于二战以后,60年代美国Pennington公司育成Wintergrazer-70(冬牧-70)品种后,引起世界重视。推动了青刈黑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迄今为止,青刈黑麦生产与研究工作已经扩展到包括北美、南美、北欧、西欧、东欧、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在内的广大地区。近年来国内研究表明,青刈黑麦在我国农业未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明确研究现状,促进有关工作在国内深入展开,兹进行青刈黑麦研究进展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对沙地种植黑麦的方式,利用效益及增产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沙土冬闲地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种植青饲黑麦的实际效益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刈黑麦产草量与营养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青刈黑麦在黄淮海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棉花冬闲田,对青刈黑麦在不同生育阶段的产草量、营养成分含量、刈割时间及刈割次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利用时,刈割时间不能超过抽穗后期。两次利用时,头茬刈割时间不能超过拔节期,二茬应在抽穗后期刈割。后者草的质量优于前者,但产草量较低,因此在实践中可根据需要决定刈割次数。  相似文献   

8.
<正> 在 pH 为4.5—4.6的强酸性生草灰化土上进行的长期八区轮作(马铃薯,青刈羽扇豆,冬黑麦,青贮玉米,燕麦,三叶草,亚麻,冬小麦)的大田试验中获得了如下有关冬黑麦对肥料和石灰效应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青刈黑麦引种及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2002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ATES,NSHWH等两个黑麦品种在山西太原地区冬闲田播种效果良好,鲜草产量分别为21186kg/hm^2和19184kg/hm^2,抽穗期刈割之后不会影响春播作物玉米,高梁,大豆的播种,有很重要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青刈黑麦引种及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过黑麦Secale cereale 引种及栽培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ATES,NSHWH 2个黑麦品种在山西太原地区冬闲田播种效果良好,鲜质量分别为21 186 kg/hm2和19 184 kg/hm2,抽穗期刈割之后不会影响春播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的播种,有很重要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牧草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在恰卜恰地区对澳大利亚12个燕麦品种及2个山地黑麦品种,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试验结果12个燕麦品种产草量和籽实产量均较高,拟在海南牧区进行栽培试种;山地黑麦、生育期长、籽实产量低,应放在气候较好的地区试种,以解决种子问题,以便尽早选出适宜牧区的优良燕麦及黑麦品种。  相似文献   

12.
川西北高寒地区牧草品种单一,冬春季牧草缺乏,为挖掘牧草资源,丰富牧区饲草来源,笔者在川西北高寒地区开展了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与黑麦单播的产草量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的干草产量明显比黑麦单播的干草产量高出18.44%~37.86%;其中黑麦203 g和箭筈豌豆56 g混播的产草量最高,可达11 470 kg/hm^2。黑麦和箭筈豌豆混播不仅可以制作干草或干草粉,还可以通过青贮解决养殖过程中饲料供求不足的问题,其营养价值比黑麦更丰富,适口性更好,适宜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黑麦青草对舍饲肉鹅后期肥育性能和屠体品质的影响.将48只9周龄商品鹅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即对照组、饲粮中添加33%和50%黑麦青草3个处理组,各组均设4个重复,试喂4周。结果显示:(1)黑麦青草量达50%时,虽采食量比对照组有降低的趋势.但对日增重无不良影响(P〉0.05),且饲料转换效率显著提高(P〈0.05);(2)各组屠宰率、脏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3)消化道的相对长度和重量随青草的增加有增长和加重的趋势;(4)各组胸肌、腿肌和腹脂的脂肪酸构成有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黑麦青草饲喂后期肉鹅,可改善肥育性能和屠体脂肪酸构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小黑麦和黑麦茎秆结构对作物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电镜扫描法对小黑麦和黑麦主茎基部第2节间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小黑麦和黑麦小维管束处的表皮细胞呈正方形,而小维管束两侧和小维管束之间的表皮细胞均成长方形;小黑麦茎秆中机械组织厚度和细胞层数显著小于黑麦茎秆中机械组织厚度和细胞层数(P0.05),而小黑麦的基本组织厚度大于黑麦茎秆中基本组织厚度;小黑麦茎秆中小维管束数目和大小与黑麦无显著差异,而大维管束的数目和大小均显著大于黑麦茎秆中大维管束数目和大小(P0.05)。小黑麦茎秆中导管、筛管和伴胞的孔径均大于黑麦。从二者茎秆基部第2节间结构特征比较分析,认为小黑麦比黑麦更具抗倒伏能力,生产潜能也高于黑麦。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使黑麦(Secale cereale)抗倒伏性增强,并能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矮壮素喷施浓度,本研究通过在黑麦拔节期对其喷施不同浓度矮壮素(0,0.1%,0.2%,0.3%,0.4%),研究其对黑麦抗倒伏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喷施浓度为0.3%和0.4%时,黑麦株高降低约30cm,节间缩短,基部第2节间的外径增粗,抗折力增强,钾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氮含量减少,抗倒伏指数增大,同时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喷施矮壮素),增产1 500kg·hm-2(P0.05)。黑麦种子产量与株高和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基部第2节间的外径、抗折力、抗倒伏指数、钾含量等极显著正相关,和第1节间长显著负相关,说明增强黑麦抗倒性有利于提高其种子产量。0.1%和0.2%浓度的矮壮素对黑麦的抗倒伏性以及种子产量等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从经济效益和环保的角度出发,喷施浓度为0.3%的矮壮素既可以增加产量又可以减少矮壮素用量,为黑麦进行种子生产的适宜用量。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黑麦由于倒伏引起的种子产量低的问题,为黑麦种子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应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抗旱黑麦(Secale cereale L.)种质,本研究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黑麦品系C15,C33,C39,Z7和Z27为试验材料,‘甘引1号’黑麦品种(CK1)和黑饲麦品种(CK2)为对照,通过防雨棚遮雨法控制降雨,于三叶期测定上述材料在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第7 d,14 d,21 d,35 d,49 d,63 d的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天数增加,供试黑麦材料的平均相对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相对株高和叶片数呈上升趋势。7份黑麦材料中,C15的平均相对分蘖数,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最大;C33的平均相对叶片数最多;CK2的平均相对株高最高。从黑麦材料与干旱胁迫天数间的交互作用来看,重度干旱胁迫(第63 d)下各黑麦材料形态指标的相对值与轻度干旱(第7 d)的相对值差异最明显。基于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表明:供试黑麦材料抗旱性强弱依次为:C15 > C33 > CK1 > CK2 > C39 > Z27 > Z7,可见,C15属于强抗旱型,C33属于中抗旱型,CK1和CK2属于中间型,C39和Z27属于干旱较敏感型,Z7属于干旱敏感型。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参试材料C15的抗旱性最强,可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黑麦新品种选育和抗旱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连续3年在河北省任县安排了定位试验,通过饲用黑麦不同播期与棉花构建几种棉草复种茬口搭配方式,从产量、经济效益、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棉花饲用黑麦复种的可行性及复种方式。结果表明,棉花可与饲用黑麦复种,为降低饲用黑麦对棉花的影响,饲用黑麦可适当推迟到10月20日播种,次年4月底收获,效益可提高5470.1元·hm-2。棉花饲用黑麦复种与棉花单作相比,平均水分利用率提高16.49%;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提高56.54%;并且土壤有机质平均增长幅度提高5.71%,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幅度达到23.72%,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是适用于该区域的高效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应用回归均匀设计构造试验方案,研究氮肥、磷肥、钾肥不同水平与组合对饲用黑麦干草产量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钾肥影响较小,磷肥居中。氮、磷、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其中氮肥、磷肥间的交互作用较大,钾肥与磷肥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小。在试验范围内,就饲用黑麦干草产量而言,施肥量投入应为N:199.5~274.5kg/hm^2,P2O5:121.5~148.5kg/hm^2,K2O:84~117kg/hm^2。在此施肥区间,可预报干草产量为7500~8175kg/hm^2。  相似文献   

19.
饲用黑麦生物学特性及其产量营养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针对棉花冬闲田,对饲用黑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速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根系重量和分布、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产草量、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饲用黑麦的生长高度和干物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期生长缓慢,随后增长迅速,干物质积累的快速增长阶段和高峰比生长速度的变化相对滞后.叶面积指数呈"S"型增长,并符合逻辑斯蒂模型.饲用黑麦的根系主要集中于土壤上层,茎基部含糖量始终高于根系中的含糖量,但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前期含糖量较高,后期缓慢下降.随着饲用黑麦生育期延长,其产草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天祝县高寒地区进行甘引1号黑麦与箭筈豌豆的混播试验,结果表明,混播比单播表现出更大的生物优越性,其甘引1号黑麦60%+箭筈豌豆40%的混播草地种间协同效应最佳,鲜草产量达57 228.6kg/hm2,比甘引1号黑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增产21.2%和1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