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生理生化基础、杂优的利用途径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刘亚平,王干南(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九江332105)棉花的高产、优质、抗性三个性状在遗传上互成负相关,采用常规方法育出三者皆优的品种,具有相当的难度。而杂种优势,杂交棉的利用,作为提高棉花单产,改善纤维品质,增强抗逆性,增加植...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棉花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温敏不育系的来源及转育方法;介绍了国内近年来通过审定的两系或三系棉花新品种,井对棉花新的雄性不育系的培育和三系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棉花杂种优势及其利用途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简要综述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生理基础,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就、有效途径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1995—1996年进行的一代杂交棉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杂交棉一代种的产量均高于对照(中棉所12)20%以上,最高达46.3%;杂交棉一代种的生长势、抗枯黄萎病性明显强于对照,杂交棉一代种纤维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6.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及产业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安徽省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及产业化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湖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是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年推广杂交棉面积达16.7万公顷,占年植棉面积的95%以上。生产中主要应用F2代,增产幅度在7%左右。其制种方法为“徒手去雄,小瓶授粉,互为父母本,全株制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种工序复杂,F1代种子生产用工多,而F2增产幅度小,且目前推广的品种棉纤维偏粗,不抗棉铃虫。对策是用“两系法”生产杂交种子,生产中推广F1代,选育优势杂交抗虫棉。  相似文献   

8.
作物杂种优势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利用分子标记估算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再据此预测作物杂种优势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通过增加与杂种优势相关的特异分子标记的数目,选用来自相同杂种优势群的亲本材料,可提高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的准确性。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邱新平 《中国棉花》2000,27(10):4-7
对棉花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表现、遗传效应,杂种优势的利用方法及制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回顾,提出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高优组合的筛选及经济有效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世界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概述了国内外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肯定了利用各种有特色的棉花新材料(抗病、抗虫、耐逆等)与适应性好的优良推广品种配制组合,其F  相似文献   

11.
彩色杂种棉经济性状优势表达规律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表明,彩色杂种棉具有以下优势表现特征:1)在植株与棉铃性状方面,彩色杂种棉的单铃重、每囊粒数、籽指皆具有比较明显的杂种优势;衣分与衣指多具有正向中亲优势,但竞争优势皆为负值。2)在产量上,彩色杂种棉产量多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而皮棉产量多表现负向杂种优势。但通过优选亲本、合理配组,仍可以筛选出在皮棉产量上具有优势的组合。另外,彩色杂种棉霜前花中亲优势与竞争优势皆为正值,表明彩色杂种的棉的早熟性的普遍较好。3)在纤维品质方面,彩色染种棉的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具有明显的正向中亲优势,但竞争优势取决于配组亲本的品质水平。马克隆值中亲优势的表现没有明显规律,但马克隆值的竞争优势皆为负值,即与当前推广品种相比,彩色杂种棉的马克隆值相对较低,纤维相对较细。文章最后建议,在亲本选配上最好选择比强度在25cN/tex以上、绒长在31mm以上的高品质白色棉作为配组的杂交亲本,这样容易选育出在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彩色杂种棉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了我国棉花杂种优势的发展和研究利用的情况,从棉花人工去雄授粉.棱雄性不育系制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制种和化学杀雄荆制种4个方面时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技术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概述了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ms5ms6双隐性核不育抗虫杂交棉不同组合方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组合方式不同,F1主要经济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产量的竞争优势抗×抗优于感×抗。产量构成因素优势主要表现为单铃重的增加。F1纤维各性状均不同程度具有竞争优势,总体优于对照。麦克隆值表现为感×抗优于抗×抗。聚类分析表明,F1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恢复系性状的遗传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4.
海陆杂种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陆杂种棉在生物学性状上表现诸多优势,比如结铃性优势,纤维品质性状表达优势,光合作用效率优势以及抗旱、耐瘠、抗病虫等抗逆性优势;但也存在不孕籽多、铃小、较晚熟等突出问题。克服存在的缺陷,发挥其独特的杂合优势,将为海陆杂种棉的开发利用提供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杂交抗虫棉14个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抗虫杂交棉13个性状对形成皮棉产量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及两两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株铃数与皮棉产量达到板显著正相关,密度、霜前花率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黄萎病株率呈显著负相关: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分别与密度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株铃数、衣分、生育期、霜前花率、株高、黄枯萎病株率、单铃重对皮棉产量的形成直接影响较大。在杂交抗虫棉新品种选育中可视不同情况多加注意;果枝数、密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圩堆长度不能用于皮棉产量的直接选择。13种性状对皮棉产量形成的影响力依次为株铃数>衣分>生育期>霜前花率>株高>黄萎病株率>单铃重>枯萎病株率>比强度>马克隆值>纤维长度>密度>果枝数。  相似文献   

16.
棉花杂种优势不仅能大幅度提高产量,也是改善纤维品质、增强抗逆性的重要途径。尤其近几年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在我国棉花生产上发展迅速,获得越来越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纺织工业设备的更新,对原棉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式,原棉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努力提高棉花的纤维品质显得尤其重要,利用杂种优势无疑是改进纤维品质的有效途径。1998年进行了棉花纤维品质正反交杂种优势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纤维品质在杂种中的优势表现,为提高棉花的纤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1 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皮棉 1433kg·hm-2 产量水平下 ,测定了转B t基因棉花杂种F1、F2 、F3、F4 的产量竞争优势。结果表明 ,F1较B t棉增产 2 4 2 0 % (1 0 5 %— 44 74% ) ,较常规棉增产 2 6 91% (3 2 5 %— 47 89% ) ;F2较B t棉增产 10 2 8% ,较常规棉增产 12 6 8%。增产机理分析表明 ,F1、F2 较B t棉单铃重、衣分、绒重有显著改良 ;较常规棉结铃性有显著改良。F1、F2 、F3、F4 产量竞争优势递减 ,F3、F4 由于结铃性、铃重、衣分退化而出现负效应。生产上要积极研究应用抗虫杂交棉F1,稳妥地研究应用F2 。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对陆海杂种一代的优势表现研究,表明陆海杂种的产量、籽指、铃重、铃数、株高、果粒数、果节数和纤维品质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与双亲的平均值比较。籽棉产量高出22.32%,皮棉产量高出7.25%。铃重增加5.36%,成铃数增加33.21%。株高增加30.04%。果节数增加26.68%.陆海杂种结铃性较好。结铃数与对照相比。增加19.50%。而铃重和衣分较对照。平均下降16.59%和23.81%。纤雏品质优势明显。2.5%跨长、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的平均竞争优势均在30%以上.整齐度增幅较小,平均为5.17%;多数组合的2.5%跨长大于34m。比强度大于35cN/tex。麦克隆值在3.7-4.2的A级范围内。表现出超高亲遗传。  相似文献   

19.
慈抗杂3号棉田靶标与非靶标昆虫的种群变动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棉田靶标与非靶标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变动规律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与常规棉对照相比,抗棉铃虫、红铃虫效果明显,百株棉铃虫幼虫比对照减少86.6%,蕾铃被害率减少85.0%,红铃虫虫花率和青铃为害率分别减少90.18%、73.9%,对玉米螟、斜纹衣蛾及棉花卷叶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棉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害虫无控制作用,甚至有上升趋势;对棉田天敌种群影响不明显。认为在种植慈抗杂3号等抗虫棉时,要谨防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防治时应避免使用强烈的广谱杀虫剂,以保护天敌,同时做好棉田害虫监测,当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发生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用复配剂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