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安图县地处长白山北麓,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长白山脉由南向北延伸,全县地势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目前安图县拥有蜂群8.3万群,养蜂户1100余家。近几年冬季安图县最低气温在-30℃左右,蜂群损失较少。安图县蜂群越冬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室外越冬,二是室内越冬。两种越冬  相似文献   

2.
陈刚  田卫东 《中国蜂业》1991,(6):8-9,42
通过4个越冬期的试验表明,在高寒地区传统采用的蜂群越冬蜂窖温度平均控制在0℃、变幅在-2~ 2℃的做法不是最适宜的,在该窖温下越冬的蜂群,死亡率较高,耗蜜量大。而窖温保持在-5~10℃范围,越冬蜂群存活率最高,耗蜜量最少。  相似文献   

3.
王汉生 《中国蜂业》2006,57(2):14-15
1月份是本地天气最冷月份,外界的温度可降到-30℃以下,越冬室内温度很难保持0℃,故要及时采取措施,使越冬室内温度保持在0℃左右。  相似文献   

4.
邹天才  邹化效  王艳 《中国蜂业》2005,56(12):15-16
牡丹江地处黑龙江东南部,冬季最低气温在-28℃左右,相对北部和东北部气温要高6~8℃。该地区有蜜蜂约6.5万群,其中有半数实行室外越冬。调查发现,室外越冬的蜂场中,有相当数量的蜂群越冬前中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受闷和伤热。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连续多年暖冬,越冬期温度提升;二是养蜂人仿用异地蜂群六面严密包装法,结果导致蜂群消耗大量饲料,提早衰老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赵永春 《中国蜂业》2008,59(1):23-24
在黑龙江东部,1月份最冷,是蜂群越冬最难熬的日子。特别是室外越冬的蜂群,要经常巡视蜂场,观察巢门状况,听蜂箱内的声音判断蜂群情况,以便及时处理。测量巢门口的温度,以-3℃较为适合,还要测量保温物内的温度,如果0℃以下,那就要添加保温物;如果0℃以上,就要撤一些保温物。  相似文献   

6.
经10多年的考察与实验,探索出长白山高寒林区蜜蜂安全越冬法即室外浅窖越冬法;实践证明此越冬法温度、湿度适宜,节省饲料。当外界气温降低到-30℃以下时,越冬浅窖温度始终能保持在-2℃±3之间,蜂群越冬正常,无下痢腹泻现象,死亡率在5%左右,平均每框蜂耗蜜1.2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7.
蜂群越冬.分室内越冬和室外越冬。由于东北地区比较寒冷,养蜂者习惯于蜂群室内越冬。室内越冬的优点是:安全,便于管理等。一、蜂群人室1.入室时间:蜂群入室的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情况而定。当外界气温基本稳定,即白天中午最高气温下降到0'℃以下,夜间最低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可将蜂群搬进越冬室具体时间还要根据群势和越冬室的情况灵活掌握。2.蜂箱的搬运和安排:搬运蜂箱要保持箱体平衡,轻搬轻放,力求巢牌在箱内不串动位置,不互相挤碰,蜂团不受震动,保持安静状态。搬入越冬室的蜂群要根据越冬室的规格排列成2行或4…  相似文献   

8.
王希彦 《中国蜂业》2009,60(1):24-24
当白天最高气温达到-4℃,夜间最低气温达到-15℃时,就要把蜂群转移到室内越冬。这时,地面土层已冻3厘米以上,室外越冬的蜂群,要检查包装。各地越冬期长短不一,新疆、辽宁以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越冬期在4个月左右,而吉林、黑龙江南部约5个月,青海、新疆北部山区、哈尔滨以北黑龙江流域越冬期达6个月,也就是说寒冷地区越冬期长,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期较短。  相似文献   

9.
林凤秋  孙烨 《中国蜂业》2007,58(12):20-20
蜂群越冬最关键的两大问题是蜂群群势要强,贮蜜要足。在北方,5~6框蜂以上的群势最好,低于4框蜂,越冬不安全。实践证明,强群越冬蜂群损失约1/10左右,而弱群要损失1/2以上,相差悬殊。因此,只要消除不利蜂群越冬的环境条件,蜂群安全越冬才有保障,现将不利蜂群越冬的条件总结为  相似文献   

10.
毕桂春 《中国蜂业》2013,(12):23-23
高寒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达6个月左右,如果不科学、合理调整蜂群,在越冬期间,经常会出现饿死蜂群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怎样才能合理布巢?这就需要根据当地气候、越冬时间和蜜蜂生物学特性,为蜜蜂创造必要的生存条件,让蜂群顺利越冬。  相似文献   

11.
崔文东 《中国蜂业》2002,53(6):22-22
我家在辽宁东部 ,地处北纬 42度 ,海拔 5 0 0~ 10 0 0米左右的山区。冬季漫长而寒冷 ,最低气温有的年份达到 -3 4℃左右 ,越冬期长达 5个月以上 ,4月初才见蜜蜂采回花粉。我自 1978年开始养蜂以来 ,蜂群一直都采取室外越冬的头几年 ,由于缺乏经验 ,怕蜂冻着 ,越冬包装比较严。后来发现蜂群总有伤热现象。而且都是强群损失比较大 ,小群比较安全。经过反复琢磨 ,发现强群损失大是巢温高引起的 ,小群经过保温 ,温度适宜 ,比较安全 ,又联想到野生蜜蜂没人管理 ,照样也能越冬。西蜂不耐寒 ,只要我们稍微提供一点好的环境 ,加一点保温同样能在室…  相似文献   

12.
1泥鳅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泥鳅便钻入淤泥中越冬,越冬期长达2~3个月。越冬期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保持水深1.5m以上,使水温在2℃~8℃之间。稻田养殖的泥鳅在越冬前应将泥鳅集中于鱼溜内,并用稻草铺在鱼溜上,泥鳅便会潜入鱼溜底部的淤泥中越冬。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部沿海,冬季气候寒冷,最低气温在-20℃以下,池塘冰厚30厘米以上。多数水产养殖品种难以在室外越冬,室内越冬由于时间长、气温低,人工增温费用太大无法大面积使用,直接影响了北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1~1993年我们以中国对虾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室外越冬试验。在不盖大棚,  相似文献   

14.
东北严寒地区蜂群越冬指南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冬季气候寒冷,越冬期长达6个月,给蜂群越冬带来不利因素。因此,在蜂群的管理上必须做好下列基础工作,一环扣一环,否则,会给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选用优质蜂王1、饲养适合本地区气候、蜜源特点品种。衡量...  相似文献   

15.
江名甫 《中国蜂业》2006,57(11):15-16
蜂群越冬是养蜂生产中的一大难关。即使蜂群越冬成功,一般也要损失20。40%,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空飞死亡。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秋繁后囚王停产至春繁开始,大约需要150天左右。近些年来,大多是暖冬,温度在5℃以下的中午仅有30天左右,只有这30天看不到工蜂空飞,一般的晴暖天气,从10-14点几乎都有蜜蜂空飞。我们经常在蜂箱周围可以看到很多趴在地上不能起飞的蜜蜂,有的养蜂人收集起来送回蜂群。但这只是一少部分。据观察,以巢门为中心、15-20米为半径的范围内都有不能起飞的蜜蜂。只不过离巢门越远越稀少而已。  相似文献   

16.
张洁  丰雪 《中国蜂业》2009,60(2):19-19
蜂群超强集团越冬 由于冬季气温低且极不稳定,强群越冬也常常扒皮死蜂,空飞损蜂,强群往往变成弱群,损失严重。若使用强强联合、多群联合的集团越冬法,人为组成超强蜂群,可使越冬效果变得很好。蜂群在“立冬”前后,白天最高气温15℃左右时,开始结团,此时群界极弱,可直接合并蜂群,多个蜂王囚笼挂在一个蜂路即可,不产生斗杀和伤害。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南麓的边缘地带,冬季气候寒冷,温度一般在-35℃左右,蜂群越冬期长达5个多月,以前蜂群越冬都是采用窖内越冬。室外越冬是根据原始蜜蜂冬天蛰居在树洞里的启示而实施的。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8.
叶俊 《蜜蜂杂志》2001,(11):13-13
岁末的这一个月 ,是我地蜂群正式进入越冬的早期阶段 ,此后的蜂群随着外界温度逐渐下降至 - 7~ - 18℃时而紧密结团、蛰居。我们必须在做好正常管理的同时 ,把“五防范”工作做在前头。1 严防蜜蜂常飞出这多半发生在本月中旬以前。据近几年我地天气预报和实际体验 ,此期的外界气温都普遍高于往年同期 3~ 5℃ ,这就使原先经过“冷处理”的蜂群搬至越冬场所后 ,外界气温越是偏高 ,蜂群越爱飞出 ;飞出次数越多 ,损失也越大 ,尤其是内包装搞得过严者。我认为有效的防控办法就是根据当地天气预报 ,不宜常开箱 ,及时将室外越冬的蜂群上部包装物…  相似文献   

19.
越冬棚的塑料膜不要急于全部覆盖,应等到水温下降到20℃(罗氏稻虾)和16℃(南美白对虾)以下才能全部覆盖。越冬棚的建造应以实用、价廉为原则,除塑料膜每年需要更换外.其他材料可连续使用2∽3年.  相似文献   

20.
高连平 《中国蜂业》2003,54(6):14-14
蜂群越冬可分为室内越冬和室外越冬。室内越冬因不受外界恶劣气候直接影响 ,适合寒冷地区采用。室内越冬要求越冬室保温好、通风好、隔音好 ,并保持黑暗和干燥。准备入室的蜂群在纱盖上要盖 2层报纸、1块覆布和 1块草帘。报纸和覆布均要在箱后折起一小角 ,以利通风。当室外气温降到夜间最低为 - 1 5℃、白天最高为 0℃时就可以将蜂群入室。蜂箱下面要铺一层干稻草 ,入室后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防止伤热 蜂群伤热多发生于入室初期和后期 ,伤热后的蜂死亡率高 ,易产子和下痢 ,所以刚入室时应做好降温工作 ,要大开巢门、通气窗和通风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