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2011,(1):61-61
为加强中华多民族文学交流,繁荣少数民族文学,推进蒙古族文学发展,促进蒙古文文学创作及翻译,内蒙古文联、作协会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内蒙古鄂尔多斯东方路桥集团等单位,久经磋商,决定设立"朵日纳文学奖"。一、本奖项其定位为具有权威性和影响性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奖,是奖掖全国蒙古族作家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以及蒙古文文学创作及翻译的专门奖项。  相似文献   

2.
《草原》2012,(2):32-32
正"朵日纳文学奖"是为了加强中华多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繁荣少数民族文学,推进蒙古族文学发展,促进蒙古文文学创作及翻译,由内蒙古文联、作协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主办,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方控股集团  相似文献   

3.
丛龙瑞 《草原》2014,(8):79-79
正2013年12月初,内蒙古文学翻译家协会组织内蒙古文学翻译家走进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呼和陶力盖嘎查体验牧民在冬季的生产生活。这里自古以来大师云集,蒙古文文学创作尤其突出,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力作伴随和影响了几代蒙古人的成长。正镶白旗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内蒙古作家协会创作基地"。伊克  相似文献   

4.
《草原》2012,(1):48-48
正"朵日纳文学奖"是为了加强中华多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繁荣少数民族文学,推进蒙古族文学发展,促进蒙古文文学创作及翻译,由内蒙古文联、作协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主办,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方控股集团鼎力支持下设立的奖项。首届"朵日纳文学奖"评奖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第二届"朵日纳文学奖"评奖工作已经启动,现征集参评作品: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文学的自觉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文学翻译家协会与《草原》杂志社协作,推出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中篇小说翻译特刊。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的文学创作多姿多彩。尤其是在蒙文文坛上涌现出了一批  相似文献   

7.
书讯     
《草原》2014,(1)
正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知觉文学精品阅读丛书"系列,我区女诗人蒋静的《一首诗的距离》和远心的《一条草游蛇的故乡》位列其中。蒋静又名蒋雨含,13岁开始诗歌创作,1994年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毕业,多年创作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纸媒供职多年。远心,本名赵娜,80后,文学博士,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院讲师。2000年开始诗歌创作,2004年出版诗集《月的下弦》,诗作散见于《草原》、《诗歌月  相似文献   

8.
若水 《草原》2011,(9):95-96
依据生活的提供,充分调动各种美学资源,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提炼,是文学,尤其是严肃文学或曰纯文学始终不渝的走向,也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遵循。中短篇小说集《清场》(天热著,现代出版社2009年出版)所构建的一系列内涵丰富的艺术画面和饱满的艺术形象又一次说明了这一点。《清场》结集了作家的八部中篇小说,四个短篇小说,共十二部作品。  相似文献   

9.
刘敏 《山东饲料》2013,(36):209
"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里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ism)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以及文化运动,发生于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  相似文献   

10.
《草原》2016,(9)
正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这样一家创办历史悠久、荟萃文学精品、独具鲜明风格的文学刊物:它自1950年10月创刊至今,在六十六年的办刊历史中始终坚持以发现培养文学人才、注重推出优秀作品、引领文学创作潮流为己任。虽然,这家刊物偏居边疆大漠,远离文坛中心,却依然像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盛开着鲜艳芳香的文学鲜花,生长着茂盛葱郁的文学芳草,飞奔着风驰电掣的文学骏马。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与强势文化取代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全球过上了一体化的生活。但全球的趋同性和普适性只能是相对的,绝不能使全球达到一致化、整齐化。因为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应该如何建构?  相似文献   

12.
《草原》2011,(11):92-92
展北国风情,抒西部壮志,欢迎订阅《草原》文学月刊《草原》文学月刊是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汉文文学月刊。多年来,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发表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作家,团结了全国各地的新老作者、作家,为祖国的文学百花园增添了万紫千红。  相似文献   

13.
阿霞 《草原》2014,(5):93-102
正访谈人物:包明德,男,蒙古族,1945年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现通辽市)。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书院比较文学研究班、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深造。曾任内蒙古文联常务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专委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历任全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  相似文献   

14.
《草原》2013,(6):20-20
编者按:"作家是一名文化劳动者,他要与一块具体的土地、特定的人群相联系,要与其构筑牢固的情感关系。"这是作家乌热尔图先生在接受本刊编辑访谈时的一句话,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作家的一种文化情感归属。就像马尔克斯之与阿拉卡塔卡城,福克纳之与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沈从文之与湘西,莫言之与山东高密……除了生命意义上的故乡,也许每一个作家还需要一个精神与文学的故乡。具体到本期"草原骑手"来说,广子的故乡则是诗意的,无论是"蒙地诗篇系列",还是"礼物系列",两组完全不同风格的诗歌让我们观察到诗人纯熟的写作技艺和充满思辨色彩的内心隐秘世界。尽管对于写小说,赵卡还是个新手,但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叙述者。他的小说很难套用某些标签来简单归类,我们只能在他毫无章法的叙述中,发现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草原》2008,(5)
布仁巴雅尔,蒙古族作家,通辽市扎鲁特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良心》、《淘金之路》、《拼搏》、《打开天窗的人们》、《守望的基地》、《钦达牟尼渊源》、《科尔沁名人》、《创业史诗》等报告文学集。编辑出版《科尔沁文化丛书》等40多部文学丛书。报告文学《良心》、《拼搏》、《拉盖莫德格》分别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评奖三等奖和全国民族团结题材文学评奖一等奖;《良心》、《患者心中的太阳》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钦达牟尼渊源》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打开天窗的人们》获全区改革题材文学评奖一等奖:《化学王国的强者》获第二届全区报告文学评奖一等奖。其作品在国内外翻译介绍,并多次选入高等院校和高中课本及蒙古族文学史。他先后创刊《哲里木群众文艺》杂志和《哲里木文艺》杂志,发现和扶持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布仁巴雅尔现任内蒙古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森林文学作家。在探索森林文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对《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诗经》是一部流芳千古的森林绝唱,是中国森林文学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了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大部分是从民间采集的,  相似文献   

17.
《草原》2011,(10):56-56
展北国风情,抒西部壮志,欢迎订阅《草原》文学月刊《草原》文学月刊是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汉文文学月刊。多年来,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发表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作家,团结了全国各地的新老作者、作家,为祖国的文学百花园增添了万紫千红。多年来,《草原》文学月刊在全国广大读者的支持下,发行量逐年增加,2012年度希望老朋友继续支持本刊,希望有更多的新朋友与《草原》结缘。  相似文献   

18.
林怀理 《草原》2011,(12):86-86
展北国风情,抒西部壮志,欢迎订阅《草原》文学月刊《草原》文学月刊是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汉文文学月刊。多年来,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发表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作家,团结了全国各地的新老作者、作家,为祖  相似文献   

19.
《草原》2011,(12):86
展北国风情,抒西部壮志,欢迎订阅《草原》文学月刊《草原》文学月刊是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汉文文学月刊。多年来,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发表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作家,团结了全国各地的新老作者、作家,为祖  相似文献   

20.
小说《夜色温柔》( Tender Is The Night )是美国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晚年所著,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文字华丽铺陈,作者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旁白分析,再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文学中隐含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