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裕固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裕固族的草原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裕固族的生产文化对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表明:裕固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传统上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狩猎采集和农耕为辅。最早主要生活在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以北的草原上,游牧于中北亚地区及中国西北的许多地方。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由于瘟疫流行、战火连绵、自然灾害频繁迫使裕固族的先民们向东迁,一部分聚居在祁连山北麓的山区草原上经营畜牧业。而另一部分聚居在河西走廊的戈壁绿洲经营农业。裕固族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手工业。  相似文献   

2.
研究裕固族的游牧文化的文化产品与人文礼仪,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表明:裕固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上曾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的民族,因此,其传统民间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显得斑斓纷呈、多姿多彩。神话文学有《莫拉》和《三头妖与勇敢的青年》等;史诗有《沙特》(东部)、《尤达觉克》(西部)、《盖赛尔汗》等;叙事诗有《黄黛琛》、《莎娜玛珂》、《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等;民间故事有《东迁的传说》、《哈么嘎阿亚的故事》,还有谜语和格言等。民间歌谣中有劳动歌"擀毡歌"、"垛草歌"等;仪式歌有"戴头面歌"送亲歌"等。同时介绍了裕固族的民间舞蹈、美术、体育和裕固族的人文礼仪。  相似文献   

3.
研究裕固族的游牧文化对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裕固族的民间传说和族源的史料记载表明:裕固族的族源是多元的,是由古代回鹘的一支和古代蒙古的一支共同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953年正式定名为裕固族。裕固族曾经信仰过多种宗教,如...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蚕文化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阡 《中国蚕业》2011,32(2):80-82,87
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及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蚕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养蚕缫丝工具、种类繁多的丝织品及相关工艺产品;非物质形态的生产生活禁忌、蚕神信仰、神话传说等民俗内容,以及对历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与养蚕缫丝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被破坏,蚕文化逐渐走向衰微。因此,有效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并使之发挥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以桑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桑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在绵延的历史进程中,桑文化始终与国政、经济、贸易及文化传播丝丝相连,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勾勒了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脚步,展现了我国传统宗教、信仰、礼俗等历史文化形态,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及逻辑分析法,基于体育产业的视角对龙舟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龙舟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江河流域,盛行于江浙一带地区,它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健身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整合价值,挖掘和整理龙舟文化的价值对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及体育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增强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群众文化建设,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本文针对当前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用以促进群众文化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从而保证社会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草原文化传统的生态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从蒙古草原文化传统对于草原生态功能维护和草地畜牧业发展的贡献入手,分析了蒙古草原文化传统的特点,认为蒙古草原文化中爱护家畜、维护环境的朴素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为当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于遵循科学发展观,寻求草原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畜牧业的产业化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华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与汉民族早期的农耕生活、文化传统和认知心理有密切联系。但是,随着农耕文化的衰落,传统的牛文化也在迅速发生着时代变迁。本文简述了中国牛文化的起源 丰富多彩的中华牛文化与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0.
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现。其中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民族性格等,并延伸到政治、军事行为。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放牧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生产先进国家都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其转型的主要内涵为以划区轮牧为核心,配合定居点、饮水点、围栏、饲草料、牧民合作社等系统建设,建成人-草地-家畜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保持与传承草原文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早已深深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成员的精神风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今,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温饱层面的物质文化建设已经不是农民群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物质文化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最为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地方民族的标志.近年来由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遗弃、在逐渐消失.如何避免其在全球化进程的冲击下消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普查,为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的要求,对于职业学校的语文而言,意味着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出现相应的改变。这其中,传统典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培养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相结合是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关键,课堂向生活的延伸是学生真正走进传统文化甚至亲近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不是说一切都好,但是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5000年发展下来应该是有它的民族精神,有它的贯穿其间的一种灵魂,一种核心的东西。传统文化在当今上仍有其活力与价值。本文将从故宫的建筑特色,建筑理念出发,从众多的细节入手分析故宫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被我们分割得泾渭分明,在有些人看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甚至是一种消亡,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本文将阐述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未来的融合之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主要标志。它可以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传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能得到传扬。它与城市文化的进步密切相连,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加速器。所以,更加要重视和处理好两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来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探讨将中国传统孝德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中,以中国传统的孝德文化为素材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孝德文化的感染,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在教师中搭建孝德文化的活动载体,在工作中推行孝德文化主题创新活动,让孝德文化走上网络、走进教师的生活,以此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现代建筑技术日益更新,建筑设计怎样避免僵化,反映时代特色、民族文化,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点研究课题。现阶段,我们学习先进技术基础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建筑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海派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都市文化,它主要由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混杂而成。以海派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海派文学的商业性、现代性是研究的热点,其传统性则有待于拓展、深化。从传统文化角度加强海派文学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派文学的全貌、本质,也有助于认识海派文学精神的复杂、多元,揭示海派文学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