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共测定3.5岁18头(公9头、母9头)和4.5岁35头(公16头、母19头)九龙牦牛与草地型牦牛杂交F1代的外貌特征,结果为:全部有角,角尖向上的45头,占84.9%,角尖向后的8头,占15.9%;被毛黑色的49头,占92.5%,棕色的1头,占1.9%;额毛卷曲的47头,占88.7%,额毛无卷曲的6头,占11.3%。  相似文献   

2.
采用"黄金分割法"对一世代肉乳兼用新品群牦牛初生到24月龄体重生长资料进行了Blogistic、Brody、Bertalanffy和Gomportz四种生长模型参数拟合.最后选定用Brody模型描述一定世代新品群牦牛体重生长发育最好.公、母牦牛体重生长模型分别为W=162.424(1-0.9067 e.)-0.2807 m和W=155.603(1-0.9547 e.).这些模型对指导牦牛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动物育种方法和经典选育方法相结合,在获得大量F1代(野♂×家♀)牦牛的基础上,组织F1代横交育种群(命为0世代),繁育一世代牦牛.于1994.11.10~15日对一世代18月龄牦牛进行了比较屠宰实验.结果表明,一世代牦牛宰前重较同等饲管条件下的同龄非育种群牦牛重32.77 kg,胴体重、净肉重和优质肉切块重前者较后者分别重14.89、13.86和4.36 kg,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屠宰率为47.30%.表明牦牛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旨在确定木里牦牛最佳出栏时间,为提高木里牦牛的科学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益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公、母木里牦牛各10头,分别测定其1.5岁、2.5岁、3.5岁、4.5岁、5.5岁以及成年时的体尺指标(体长、体高、胸围、管围)及体重,分析不同年龄公、母牦牛的体尺指标及体重,以确定公、母木里牦牛的最佳出栏时间。结果表明,公、母木里牦牛的各项体尺指标及体重均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其中公牦牛4.5岁时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体重分别达到成年指标的86.32%、87.13%、83.70%、86.98%、78.19%,4.5岁以后各项指标增幅不明显;母牦牛3.5岁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体重分别达到成年指标的89.13%、93.23%、93.79%、90.57%、79.13%,3.5岁以后各项指标增幅不明显。综合各项体尺指标及体重,确定木里牦牛公牛的最佳出栏时间为4.5岁,母牛的最佳出栏时间为3.5岁。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金川牦牛群的繁殖情况,试验对2011—2015年金川县毛日乡热它村金川能繁母牦牛5 419头(15肋骨母牦牛3 746头,14肋骨母牦牛1 673头)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5肋骨母牦牛平均繁殖率、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分别达到86.00%、61.93%、52.50%,分别比14肋骨母牦牛的高8.48,4.31,8.22个百分点;金川母牦牛平均繁殖率、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最高分别为87.72%、72.77%、50.80%,最低分别为64.75%、53.90%、46.15%。  相似文献   

6.
将现代大家畜育种过程中选育、培育的理论和方法与牦牛饲牧业实践相结合,论述了对用作"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群)培育"横交的F1代(0世代)公牛的选择、培育原则及各龄体尺、体重指标与等级划分,指出对留种牦公牛的选择应按四个阶段进行,即初生"试选",0.5岁"初选",1.5岁"复选"和2.5~3.5岁"定选".各阶段留种率分别为90%、70%、50%、和60%.论证了系统的选择、培育在牦牛育种、提高牦牛生产力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53头青年母牦牛和42头当年产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及定时授精处理,其中青年母牦牛人工授精31头,当年产母牦牛人工授精28头,人工授精精液采用大通牦牛冻精和西门塔尔牛冻精,输精一次后母牦牛与公牦牛合群放牧。结果青年母牦牛产犊率为84.91%,产大通牦牛后代10头,西门塔尔杂种犏牛1头,采用大通牦牛精液和西门塔尔精液人工授精情受胎率分别为58.82%(10/17)和7.14%(1/14);当年产母牦牛产犊率为52.38%(28/42),产大通牦牛后代11头,西门塔尔杂种犏牛2头,人工授精情受胎率分别为45.83%(11/24)和50%(2/4);2组平均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为42.37%,其中用大通牦牛冻精的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为51.22%,西门塔尔牛冻精的情期受胎率为16.67%。  相似文献   

8.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入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 (20.83±3.62)kg,分别比牦牛高7.07 kg和7.88 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 (321.29±15.3)kg,分别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产奶量704.55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荷斯坦×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环湖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及性别之间的差异。随机挑选4~5岁环湖牦牛健康公牛5头[平均体重为(228. 0±19. 4) kg]和母牛5头[平均体重为(198. 0±8.4) kg],采用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公、母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特征和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个性别间瘤胃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组成相似,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优势菌门,样品中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51.74%、15.00%和14.34%。在属水平上,普氏菌属_1(Prevotella_1)、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是优势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6.11%、7.74%和3.43%。Alpha多样性指数中,公牛的Sobs指数为2 689,极显著高于母牛(P 0.01),其余指数无显著性别差异(P 0. 05)。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说明2个性别之间瘤胃微生物区系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上,公牦牛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母牦牛Prevotella_1、毛螺菌科AC2044群(Lachnospiraceae_AC2044_group)、Saccharofermentans、Anaerovorax和Elusimicr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公牦牛(P0.05)。瘤胃微生物TAX4FUN预测功能比较发现,公、母牦牛瘤胃微生物功能在糖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及疾病相关等功能存在差异。从上述分析来看,性别对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对1 049头3岁以上青海环湖母牦牛进行了繁殖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环湖母牦牛繁殖率为54.3%,繁活率为43.4%,自然双犊率为0.35%;母牦牛初产年龄3岁以上,其中90%的环湖母牦牛在4~6岁初产;成年适龄母牦牛一年一胎占9.89%,两年一胎占82.34%,三年一胎占7.77%,平均产犊间隔时间为722.3d;母牦牛年均产犊0.5胎,在5~14岁繁殖性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用野血牦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3/4野血牦牛细管冻精和1/2野血公牦牛与甘南母牦牛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精群公母牦牛犊牛(含3/8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08%和15.93%;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含1/4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1.31%、9.40%,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30.31%和27.17%,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牦牛犊提高14.59%、13.13%,差异显著(P<0.05);而且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6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27.56%和23.28%,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12%、13.88%,差异极显著(P<0.01);而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12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的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进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20.83±3.62)kg,相应比牦牛高8.24 kg和7.58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321.29±13.35)kg,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 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挤奶量(704.55±30.69)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3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3.
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育种一队对27头秋季断犊母牦牛进行了促发情试验。母牦牛断犊并经21-23d恢复饲养后,采用两次PG注射法和GnRH+PG注射法对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显示:试验I组母牦牛发情6头,发情率66.67%,试验II组母牦牛发情2头,发情率22.22%。经统计分析,试验I组与试验II组母牦牛之间发情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I组母牦牛发情率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大通牦牛繁育状况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云飞 《中国畜牧兽医》2008,35(11):162-163
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育种二大队母牦牛的繁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6年来平均繁殖率为62.36%,其中2002年繁殖3993头,繁殖率65.42%;2003年繁殖2878头,繁殖率47.16%;2004年繁殖3698头,繁殖率61.47%;2005年繁殖3741头,繁殖率59.02%;2006年繁殖3876头,繁殖率71.76%;2007年繁殖4048头,繁殖率69.30%。牦牛初产年龄分布在3~6岁,其中3岁15%,4岁36%,5岁41%,6岁8%。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理塘牦牛群体的遗传资源特征,试验选取6头成年牦牛(公母各半)测定其体尺、体重,并采用屠宰分割的方法测定理塘牦牛的屠宰副产物重、内脏器官重及各项屠宰指标。结果表明:理塘牦牛公牦牛所有体尺体重指标均大于母牦牛,其中宰前重、体高及胸围性别差异均极显著(P0.01),体斜长差异显著(P0.05);头、蹄重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皮重性别差异显著(P0.05);胴体重、净肉重公牦牛大于母牦牛,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眼肌面积公牦牛大于母牦牛,性别差异显著(P0.05)。说明理塘牦牛公牦牛的屠宰性能优于母牦牛。  相似文献   

16.
应用牛胃取铁器给黄牛、黑白花牛等取铁屡有报道,但在牦牛上少见。为此,笔者从1985年开始,对牦牛进行取铁试验,现简报如下: 一、动物、器械和操作被检牦牛均系在我站门诊就诊的前胃迟缓病例,共17头。(公1头,母16头)其中2—3岁4头,4—9岁5头,10岁以上8头。器械系宝鸡凌云机械厂产WQ/NI型牛胃取铁器一套。被检牛站立保定,装好专用开口器,  相似文献   

17.
1 病因分析 利用良种牛(黑白花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良牦牛,在高寒牧区已成为牦牛改良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提高产奶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怀杂交犊的母牦牛发生胎水过多症约占8~13%,是牦牛种间杂交的产科多发病之一。 据92头怀杂交犊的母牦牛发胎水过多症的情况分析,母牦牛年龄在10岁以上者发病35头,占38%(11~13岁13头,占14.1%,13岁以上22头,占23.9%),而5~7岁2头,占2.17%,8~10岁4头,占4.35%,而膘情下等者37头,占40.2%,而膘情上等者  相似文献   

18.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入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20.83±3.62)kg,分别比牦牛高7.07 kg和7.88 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321.29±15.3)kg,分别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 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产奶量704.55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荷斯坦×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性别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2.5岁、初重为(150.30±9.27) kg的健康麦洼牦牛,按性别分为2组,每组6头。试验牦牛在同一饲养条件下进行舍饲育肥,预试期为14 d,正试期为168 d。结果表明:1)在整个舍饲育肥期间,公牦牛组平均日采食量均高于母牦牛组,第19周公牦牛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其余各周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公牦牛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料重比有低于母牦牛组的趋势(P=0.080)。2)母牦牛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公牦牛组(P0.05),其余养分表观消化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公牦牛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胴体重和净肉重有高于母牦牛组的趋势(P=0.078,P=0.058),而净肉率和屠宰率显著低于母牦牛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相同舍饲育肥条件下,母牦牛具有更好的屠宰性能并且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更高,而公牦牛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0.
苏联阿尔泰山区有辽阔的牧场,因植被低矮,不适于放养牛羊,但很适于牦牛及其杂种的生长.牦牛能耐寒、耐粗饲,群居性强,不需建造畜舍,全年均在牧场放养.1个牧工可管理200-300头.母牦牛活重270-280公斤,公牦牛可达350-450公斤;每年3、4月份,母牦牛可产奶300-400公斤,乳脂率6-7%.生产1公担牦牛肉的劳动消耗仅为生产牛肉的1/3-1/5,牦牛肉的食用价值也很好.为了提高牦牛的经济性状,1959年开始在科希-阿卡其柯地区开始用肉牛与牦牛杂交,并对杂交效果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牛分为三组,每组10头牛.I组为纯种犊牦牛;Ⅱ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