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寻合适的林药复合种植模式,在昆明市海口林场选择华山松+滇黄精、油橄榄+滇黄精、核桃+滇黄精3种不同林药复合种植模式,1.5年后对3种林药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滇黄精复合模式林地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全钾提高较为明显;油橄榄+滇黄精复合模式对林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较大,其余指标差异不明显,土壤总体肥力变化也不明显;核桃+滇黄精复合模式林地土壤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提高外,其余指标含量均下降。林下种植滇黄精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影响,且不同林分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以华山松+滇黄精复合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2.
核桃中药材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核桃与5种中药材的复合经营模式,即核桃+滇黄精(H+H)、核桃+云木香(H+M)、核桃+白及(H+B)、核桃+滇重楼(H+C)、核桃+秦艽(H+Q)及以核桃林(CK)为对照,2.5 a后对6种经营模式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量元素、速效元素和矿质元素质量分数进行测定比较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6种经营方式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土层深(h)0相似文献   

3.
选取皖北地区5 种典型的果农复合模式即苹果+银杏苗P*Y苹果+石榴苗P*S苹果+桃苗P*T 苹果+白术P*B苹果+辣根P*L以纯林模式为对照,对不同模式土壤酶活性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林 模式相比,不同果农复合模式土壤酶活性均有所提升,其中以P*Y,P*B 两种模式效果最好,不同模式土壤酶活性具 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不断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 则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不断升高,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蔗糖酶、脲酶及蛋白酶均在夏季活性最高过 氧化氢酶活性最大值则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4.
对苏北地区3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宽窄行模式(简称K模式),片林模式(简称P模式)和网格模式(简称W模式)的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对3种土壤活性碳组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之下,可矿化碳含量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对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的响应;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土壤活性碳组分在垂直分布上总体都有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布规律相似;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土壤可矿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7、0.61,都可作为表征土壤碳平衡和土壤肥力变化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疏植薄壳山核桃+牡丹(RPP)、密植薄壳山核桃+牡丹(DPP)、疏植薄壳山核桃+芍药(RPHP)、密植薄壳山核桃+芍药(DPHP)4种复合经营模式和薄壳山核桃纯林(CK)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林下作物的叶片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模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提升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其中DPHP处理条件下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DPP处理下土壤电导率变化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相比对照提高14.29%,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pH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复合模式下的全氮、全磷含量相比对照有明显提升,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复合栽培模式下密度与土壤全钾含量存在正相关,DPP、DPHP处理模式下土壤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相比CK处理分别提高11.58%、12.11%。叶片厚度与叶片面积成反比,叶片厚度越小,叶面积越大。不同处理对林下作物叶片鲜重、干重、含水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密度模式下,林下种植牡丹的叶绿素含...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在生产上具有推广意义的油茶幼林经营模式,通过对油茶幼林套种豇豆、黄豆、绿豆、花生、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6种豆科作物,探讨种植豆科作物对油茶幼林不同深度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幼林套种豆科作物可有效降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排水能力和最大持水量,同时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速效氮含量提高12.18%~32.96%,速效钾含量提高6.58%~56.58%,速效磷含量提高1.95%~78.12%。综合考虑,油茶+圆叶决明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油茶+豇豆模式和油茶+羽叶决明模式。  相似文献   

7.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模式的根际土壤肥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2年生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及对照杉木纯林根际土壤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复合经营模式全土pH值比对照的高,模式中杉木、油桐、仙人草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N)含量均比全土大;对照中杉木根际土与全土有机质和全N量的差值比复合经营模式的大,复合经营模式及对照的杉木根际土壤水解性N均比全土大,而速效磷(P)、速效钾(K)则比全土低。复合经营模式中,与杉木根际土壤相比,仙人草和三年桐根际微生物总数及生理类群数量大,土壤生化活性强,复合经营模式全土和杉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活性均比相应对照大。这说明复全经营模式的林地能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复合经营模式中杉木生长。  相似文献   

8.
柏木低效林改造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低效林的改造效果,以德阳市旌阳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简称纯柏)为对照,对4种改造模式(核桃+无植草、核桃+菊苣、核桃+苜蓿、核桃+鸭茅)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柏相比,4种改造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P、K)含量,各个改造模式中的土壤微生物总数、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及有效磷与纯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各指标含量间相关关系不同,其中,土壤微生物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其余酶活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p H之间、土壤全钾与速效钾、全磷及有效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肥力分析表明,3种林草复合模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核桃+菊苣模式改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不同微生物肥料对西藏桃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微生物肥对桃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西藏拉萨市国家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了不同微生物肥料对桃果实品质及土壤品质的影响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处理下果实的可溶性糖均显著高于CK (1.02%)。相对于CK,T1 将果实的Vc含量提高了32.5%。四种微生物菌肥均大幅度提高了桃树中有机碳、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同时降低了土壤pH,考虑到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桃树养分吸收、提高果实品质等多方面因素,降低节约成本,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因此选用“广州市微元生物功能菌”作为后续微生物菌肥与有机肥配施。  相似文献   

10.
低山丘陵区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是在对寒温带低山丘陵地区的果农复合经营的果园生在子和农民经济收入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果农复合生态系统因子动态变化分析,间作作物种类比较分析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能够有效地改善果园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最小数据集的肥力指数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肥力评价对江西红壤地区土壤的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目前土壤肥力评价使用的指标多且没有统一标准,构建最小数据集肥力指标的肥力指数综合模型能够为农业管理者提供足够的肥力信息。通过对来自吉安县、余江县和兴国县240个土壤样品的全部肥力指标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最小数据集的肥力指标,并对全部指标建立的肥力指数和最小数据集建立的肥力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和分类后的配对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最小数据集的肥力指标因子有有机质、pH,阳离子交换链和粘粒含量4种,基于4种肥力指标建立的肥力指数和全部指标建立的肥力指数相关性极显著,相关性达0.92,分类后的整体准确率为88.75%,kappa因子为0.82,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取的最小数据集建立的肥力指数和全部指标建立的肥力指数一致,能够较好代表全部肥力指标信息。  相似文献   

12.
探讨分析猕猴桃黄化原因,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支撑。2019年果实采收后,在眉县选取5个黄化猕猴桃园、5个正常猕猴桃园,采集土样,带回实验室处理后进行养分测定分析。该黄化猕猴桃园土壤pH值过高,有机质含量偏低,整体土壤地力瘠薄。因此,调节土壤pH,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是防治猕猴桃黄化病的基础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陵川县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翠玲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192-1195
利用陵川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陵川县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这对搞好耕地的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依法提升地力、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兵团农五师81团为系统试行和合作地点,针对土壤肥力信息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将Delphi强大的数据库编程能力和MapInfo的图形表达能力有机结合,实现了MapInfo的集成二次开发,建立了集棉田土壤养分信息管理、土壤施肥推荐、GIS条田图形信息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新疆农五师81团棉田土壤肥力信息管理与施肥推荐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产业融合的多功能绩效评价与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质就是拓展农业多功能,从多功能视角来研究农村产业融合的绩效与障碍因子,可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经营模式,从过程与结果2个维度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多功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以湖北省4个典型案例村为代表,分别表征4种农村产业融合经营模式(模式Ⅰ,农户独立经营模式;模式Ⅱ,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模式;模式Ⅲ-A,“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联动型经营模式;模式Ⅲ-B,“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对其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其农村产业融合的多功能绩效与障碍因子。结果显示:不同农村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的多功能绩效存在差异,相较于模式Ⅱ,农户协作经营模式(含模式Ⅲ-A和模式Ⅲ-B)的多功能绩效水平较高,其中模式Ⅲ-B的多功能绩效水平更高。不同农村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的多功能绩效障碍因子不同。模式Ⅰ和模式Ⅱ目前主要以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为主导产业,影响其多功能绩效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加工业生产、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模式Ⅲ-A和模式Ⅲ-B目前主要以农业、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影响其多功能绩效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等非农生产活动方面。结果表明:为了提高不同农村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的多功能绩效,应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多功能协调,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产业。  相似文献   

16.
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秋香  邹杰  黄芳英  丁晖  徐海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74-10876
[目的]了解桉树取代马尾松林后土壤肥力的变化。[方法]采集广西柳州马尾松林及马尾松砍伐后种植桉树林下土壤,通过室内分析和比较,研究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桉树取代马尾松林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速效K含量保持不变,碱解N和速效P含量有所提高,土壤pH有所改善。桉树林下土壤综合肥力没有降低,桉树生长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反而有所提高。[结论]桉树取代马尾松后,土壤肥力没有发生退化,桉树生长后期土壤综合肥力反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区的生产、生态实际和多年定位试验,提出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作物持续高产假设,并集成创新了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免耕直播。自2006开始,在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进行了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技术解决了利用合理的耕作措施解决培肥土壤、提高自然降水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一致的问题,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腐殖酸肥料作为有机功能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农作物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断被揭示。为促进腐殖酸肥料在果树上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从腐殖酸肥料在改良土壤品质、增强树体新陈代谢及提高果树抗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玉米精准作业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玉米精准施肥、土壤肥力评价、地力等级分类和产量预测等问题,将具有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信息分析功能的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专家系统技术与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有效集成,并将GIS中的统计分析方法与数据可视化结合起来,研制了玉米精准作业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极大提高了农业管理部门进行农业生产决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Poor soil fertility due to low nutrient inputs is a major factor limiting grain production in Kenya. Increasing soil fertility for crop productivity in China has implications for food security in Keny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herefore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patterns of grain production, nutrient inputs, soil fertility and policies in Quzhou, a typical agricultural county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o compare grain production in Quzhou County and Kenya to identify a potential approach for increasing grain production in Kenya. Grain yields in Quzhou increased from 1 to 3 t·ha1 between 1961 and 1987 by increasing manure application accompanied by small amount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fter soil desalinization. There was a further increase from 3 to 5 t·ha1 up to 1996 which can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chemical fertilizer use and policy support. Hence, a beneficial cycle between soil fertility and plant growth in Quzhou grain production was developed and strengthened. In contrast, there was only a slight increase in grain yields in Kenya over this period, resulting from low soil fertility with limited external nutrient inputs, a consequence of po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grain yields in Kenya would likely be boos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self-reinforcing cycling between soil fertility and plant growth with manur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use if supported by polic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