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17年生混交试验林(杉木×乳源木莲)中的乳源木莲冠层特性与单株材积生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乳源木莲单株材积指数D2H与各冠层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不同,除单株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密度CLD外,单株总叶面积TLA、树冠表面积TCA及冠形率CSR与单株材积指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TCA对单株材积生长的直接作用最大(Pyxi=1.201 3),是乳源木莲单株材积生长的主导因子,TLA、CLD、CSR是通过TCA起作用的,以上5个主要冠层参数对乳源木莲单株材积生长相对重要性的大小为TCA>LAI>TLA>CSR>CLD.在分析冠层空间结构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中发现垂直方向,冠层中、下层的叶面积对单株材积生长有决定性作用,而上层作用较小;水平方向,以叶面积多集中于内部、外部的有利于乳源木莲单株材积生长,而中部叶面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
不同经营方式下杨树人工林叶面积分布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对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分的叶面积垂直分布及其片节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集约经营林木叶面积的数值明显大于粗放经营林木的叶面积数值,林木个体间叶面积差异显著且与林木个体的胸径大小成正比。整个生长季节内,集约经营林木冠层叶面积数值较大,林分生长季节较长;而粗放经营林木叶面积相对较小,生长季较短。叶面积较大,生长季较长是导致集约经营林分生产力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研究,建立了生长季不同时期内,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林木累积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的拟合模型,可用于对叶面积的估算。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杨树人工林冠层光分布、计算冠层光合产产量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杨树人工林的速生、丰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光环境特性与林下植被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关系,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定量研究了在林下、林隙边缘和林隙中心这3种冠层结构下,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的数量特征及其对不同冠层结构参数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冠层结构下,乔木和灌木的优势地位明显,草本与藤本在林下的生长优势最弱,而蕨类最适于在林隙边缘生长;不同冠层结构下的植物生活型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说明林隙边缘的生活环境更适合植物群落的生长。(2)Kruskal-Wallis分析表明,草本和灌木,以及小高位芽、矮高位芽和地上芽植物在不同冠层结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CCA排序表明不同生长型和生活型植物对冠层结构参数的响应不一致。在林下和林隙中心,物种分布受到林冠开度、叶面积指数、林下直射光、散射光和总光照这5个冠层结构参数的影响;而在林隙边缘,物种分布只与林冠开度、叶面积指数和林下散射光有关。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win SCANOPY2009a冠层分析仪对辽西地区不同土层厚度3种带宽油松混交林的冠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混交宽度的增加,中厚层土油松混交林的冠层开度、平均叶倾角、林冠下方总辐射逐渐降低,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薄层土10 m带宽混交林的冠层开度、平均叶倾角、林冠下方总辐射要小于20 m和6 m带宽油松混交林,而叶面积指数则呈相反规律。综合考虑不同带宽油松混交林的生长及冠层结构等指标认为:薄层土、中厚层土油松混交林的适宜带宽分别是10 m和20 m。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植株叶片比叶面积的生长阶段变异特征及冠层高度差异,分析不同资源环境条件对比叶面积与其他叶性状相关关系的影响,为更好地阐明资源环境对性状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阔叶红松林演替前期树种白桦为研究对象,针对成年树和幼树,分别在叶生长期(6月)、叶稳定期(7月)和叶衰落期(9月)测定上、中和下3个冠层高度(只针对成年树)叶片的比叶面积、叶厚和干物质含量,分析植株年龄、生长阶段及冠层高度下3种叶性状的变异情况及其相关关系,并运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法(SMA)检验植株年龄、生长阶段和冠层高度对这些相关关系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结果】成年树和幼树在不同生长阶段及成年树在不同冠层高度比叶面积、叶厚、干物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变化。叶厚、干物质含量及二者乘积对比叶面积的解释程度在不同植株年龄、生长阶段、冠层高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植株年龄、生长阶段及冠层高度比叶面积与叶厚、干物质含量均显著负相关,且比叶面积-叶厚及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斜率在不同植株年龄、生长阶段及冠层高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植株年龄白桦比叶面积均随生长阶段的变化显著下降,随冠层高度的降低显著增加,且植株年龄、生长阶段和冠层高度均对比叶面积与叶厚、干物质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叶面积指数为植物冠层表面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提供了结构化的定量信息,是估算植被冠层功能的重要参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以北京西山实验林场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域内5种典型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类型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乔木林草本层灌木林;4种乔木林分类型生长季平均叶面积指数大小排序为栓皮栎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2)在整个生长季,4种乔木林分的叶面积指数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增大—平稳—减小"的趋势;3)灌木林叶面积指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乔木林与草本层,就整个生长季,5种林分的变异系数为灌木林(荆条)栓皮栎林刺槐林侧柏林油松林。  相似文献   

7.
应用HEMIDIG数字冠层分析仪研究6年生燕红桃树不同留枝量(1 029、918、774、542个)的冠层参数变化,以及不同留枝量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总透光比、冠层下总辐射、冠层下总直射辐射、冠层下总散射辐射在5月6日至6月10日下降幅度较大,6月10日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每株留1 029个枝的参数均最小,每株留542个枝的参数均最大;而叶面积指数与总透光比等指标变化趋势相反。每株留918个枝的果实品质及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处理;通过传统方法测定叶面积指数及总透光比与冠层分析仪测定发现,冠层分析仪测定的叶面积指数及总透光比与传统方法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冠层分析仪可用于桃树冠层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树叶面积与生长指标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奉觉  郑世锴 《林业科学》1989,25(4):370-374
树冠叶面积与树干材积的关系,反映着林木叶部光合产物的供应与干部材积生长需要之间的供需关系,表现为叶面积与林木生长指标、尤其是与材积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林木材积形成过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协调程度,还可用于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经营黄土高原区刺槐人工林,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冠层结构特征及月变化。结果表明:密度对LAI(叶面积指数)有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林分叶面积指数趋于一致;在生长月份上,LAI为先增后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月底。密度与冠层开度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刺槐林DIFN明显降低,925~1 125株/hm2与其他3个密度林分有显著性差异;DIFN(无截取散射)随月份的变化均呈"V"字型变化,在6月底至8月初DIFN最低。密度与MTA(平均叶倾角)呈显著正相关,密度在925~1 125株/hm2范围的刺槐林分,叶片几乎处于水平状态,其他3种密度林分MTA均在40°~50°之间有最大分布频率,而月份对MTA影响不显著。对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开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指数回归关系(R2=0.998)。  相似文献   

10.
杨树人工林冠层光合辐射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冠层上部,下部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其相互转换的关系方程;研究了PAR的日、季变化特征;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动态及林冠各层次的叶面积指数(LAI),计算出生长季内各天的消光系数(K)及任一时刻冠层内不同深度的光分布,并对PAR的透过率与林分消光系数K及累积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The morphological data for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trees published by Burger (1953) were reanalyz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own shape, needle and branch mass density of crown volume, needle efficiency in stemwood production, harvest index and stemwood production efficiency per unit of crown projected area. Production of stemwood per unit of crown projected area was higher in narrow-crowned trees than in broad-crowned trees because the narrow-crowned trees had (i) smaller horizontal space requirements for equal crown volumes, (ii) higher leaf area index due to both the geometrical crown shape and higher needle density per unit of crown volume, and (iii) higher harvest index indicating high allocation of dry matter production to stem.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八年生杉木人工林内太阳辐射与叶面积垂直分布的观测与研究,用计算机绘图与计算,得出以下结果:杉木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和叶面积指数与密度有关,冠形因密度增加由圆锥形变为圆柱形,叶面积指数是先上升后下降。杉木林内辐射的消减随密度的增加而加剧,在冠层深3/4处趋于平缓,当郁闭度低于0.85时,林冠下辐射有回升,用累加叶面积指数分层计算林冠消光系数,可减少因叶片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误差,用累计值计算辐射,可简化观测与计算,用辐射吸收率、叶面积指数,杉木个体生物量及年均生物增长量4个指标对杉木林生长作综合评价,八年生杉木林生长的较适宜工是2m×1m。  相似文献   

13.
The production and allocation of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ee architecture were examined in eight-year-old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Considerable among-tree variation existed in tree architecture, total aboveground dry mass production, and dry mass partitioning among tree parts. A linear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needle and branch mass. Stem mass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ree height, which in turn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allocation ratio between stem mass and total needle + branch mass production.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were related to a high proportional allocation to stem and high stemwood production were a large mean shoot volume, large mean number of branches per whorl, long needle retention and a high crown length/crown width ratio. Individual trees were found that combined high stemwood production with both high harvest index and high stemwood specific gravity.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15.
在集约栽培的杨树人工林中作了小区灌溉试验,进行了林木生长指标、水分生理指标与供水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供水大大促进了林木生长,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年增长量均随供水量的提高而增加。1983—1986年其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对照增加 17.2—24.6%、10.7—22.1%和22.0—42.6%。供水还影响到树体的结构,有利于同化产物向枝条中运输与积累,促进了树干、枝条、叶数与叶面积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对16个杨树无性系树高、胸径、冠幅等指标进行了测量,也对周期性生长量变化作了测量,同时对杨树无性系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域,16个欧美杨的成活率均值为54.87%;16个欧美杨在6个栽培区域地径和树高差异不大,除了11116和116地径差异波动较大,其他各无性系在地径和树高方面波动差异均不明显;通过试验处理及调查不同区域中16个欧美杨所表现的成活率、地径、树高、叶子病概率、溃疡病概率和木穴病概率特性,80号、1190号、131号、1233号、1171号、1227号、276号、11116号、139号和116号为杨树优良品种可作为进一步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月至2月,我国南方发生了严重的冰雪灾害,受害的森林地面达2.09×106km2。为了了解冰雪灾害对杉木的损害和由此引起的林地养分分布特点,作者调查粤北一个杉木林地的受害情况。冻雨在杉木枝叶上形成冰柱,造成所有的林木折冠。林木折断的高度和胸径呈显著相关。树冠残体的养分总浓度随残体组分而变化,呈理叶>皮>枝>干。树冠残体的干重达19.11t·hm-2,枝、树干、叶和皮分别占37%、28%、27%和8%。2008年树冠残体的养分分布随组分而急剧变化,其中叶的养分量占残体养分总量的70%,枝、干和皮分别占13%、7%和10%。2008年杉木林地的N、P、K 的积累量为105067.9 t·hm-2,杉木残体、凋落物和土壤分别占0.18%、0.03%和99.79%。养分积累量在树冠残体各组分和凋落物中的排序为N>K>P,而在土壤中为K>N>P。2009年的凋落物中N和P浓度大于2008年的凋落物,而K浓度小于后者。2009年的干和皮残体中N和P浓度略大于2008年的干和皮残体,而K浓度正好相反。2009年的干和皮残体中的N和P储量与2008年接近,K储量略小于后者。2009年的凋落物中N、P和K储量大于20...  相似文献   

18.
Medhurst JL  Beadle CL 《Tree physiology》2001,21(12-13):989-999
The crown structure of Eucalyptus nitens (Deane & Maiden) Maiden 6 years after thin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 leaf area index both immediately and 6 years after thinning, were investigated. Thinning did not alter branch angle, branching density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nch size and branch leaf area. However, larger branches were found in the lower crown of thinned trees and the increase in leaf area as a result of thinning occurred on the northern aspect of the crow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eaf area in unthinned trees was skewed toward the top of the crown and correlated with live crown ratio.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eaf area in thinned trees tended to be less skewed and was unrelated to tree size or dominance. Leaf area index, as estimated from light interception measurements, increased at a constant rate soon after thinning regardless of residual stocking. In the longer term, residual stocking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leaf area increase per tree and was correlated with changes in crown lengt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无性系、株行距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通过调查36块13年生杨树样地胸径、树高、活枝下高和冠幅等指标,以综合指数法构建3个林分综合指数(生长指数、冠形指数、干冠协调指数)。【结果】南林95杨和南林895杨的胸径、树高和生长指数显著高于南林797杨(P <0.05)。南林797杨的冠幅、树冠体积和树冠圆满度显著高于南林895杨,与南林95杨差异不显著(P> 0.05)。株行距为6 m×6 m和4.5 m×8 m的林分胸径、冠形指数和生长指数均显著高于5 m×5 m和3 m×8 m林分,不同密度林分对树高影响不显著(P> 0.05)。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正方形和长方形配置对东西和南北冠幅有显著影响,较大株行距促进树冠生长,但对胸径、树高和平均冠幅等影响不显著(P> 0.05)。无性系和株行距对冠长、活冠比、树冠表面积和干冠协调指数影响均不显著,且无性系和株行距对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 0.05)。【结论】杨树无性系对林木胸径、树高和树冠结构的影响大于株行距。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和树冠结构等两个方面,在类似的立地条件上,相比于其它无性系和配置方式,以南林95杨在种植株行距为6 m×6 m(278株/hm^2)时具有培育大胸径林木的潜力,适于培育速生、优质大径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