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公开大规模水产动物数据集少、人为采集数据工作量大以及传统数据增强方法对数据的特征提升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用于水产动物图像识别。首先,使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CGAN)对样本数据进行增强,然后分别使用VGG16、InceptionV3、ResNet50这三个训练模型,以微调的方式,对样本进行训练、识别。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方法在水产动物数据集上,与非生成式的数据增强方法相比,在3种模型上分类的准确率可分别提高9.8%、2.7%、1.2%。试验证实,DCGAN可有效增强水产动物图像数据,提高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水产动物图像分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河蟹追溯成本高、消费者无法细粒度地追溯单体河蟹信息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金字塔卷积的河蟹背甲图像个体识别算法。该算法使用金字塔卷积层替换普通残差卷积块构建网络模型,可以从蟹背图像中提取多尺度、深层次的特征信息。结果显示:采用金字塔卷积结构的Resnet34和Resnet50的准确率分别为98.38%、98.51%,与使用普通卷积层的模型相比,准确率提升5.49%、1.3%,而当模型深度达到101层时,模型性能不再明显提升。与使用金字塔卷积结构的全新学习模型相比,迁移学习方法的训练收敛迭代轮次从20轮降低至5轮,此时模型准确率为98.88%,较全新学习的准确率提升0.37%,同时弥补了样本量较少的问题。该研究为河蟹个体识别追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 上期广岛大学中川简要介绍了红鳍东方鲀的营养需求情况。本期笔者重点介绍红鳍东方鲀的消化系统及摄饵促进物质,并简单介绍今后的研究课题。1 红鳍东方鲀的消化系统 关于红鳍东方鲀的消化器官,至今有有胃鱼与无胃鱼两种意见,为明确这一问题,进行了组织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从红鳍东方鲀脊椎纵向切片的照片上可以看出,由口腔开始,依次是食道、胃状器  相似文献   

4.
杜佳垠 《齐鲁渔业》2003,20(9):22-22
1 发生 在我国,红鳍东方鲀盾纤虫病最早于2000年初春由笔者确认于大连1家企业水槽越冬养殖的1龄红鳍东方鲀(杜佳垠,2000)。尔后,笔者在大连4家企业先后确认10例红鳍东方鲀盾纤虫病。其中,包括2002年初夏1家企业水槽培育1月龄红鳍东方鲀稚鱼盾纤虫病、链球菌病并发症;2002年晚春1家企业水槽越冬养殖1龄和2龄红鳍东方鲀盾纤虫病、冈本异沟吸虫病、链球菌病并发症;2002年初冬1家企业水槽越冬养殖当年红鳍东方鲀盾纤虫病、链球菌病并发症和2年红鳍东方鲀盾纤虫  相似文献   

5.
<正>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属硬骨鱼纲、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俗称黑艇巴、黑腊头、河豚。红鳍东方鲀体型肥大,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历来有"鱼中之王"之美称。日本、韩国人最为喜食,我国沿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食用红鳍东方鲀的习惯。为探索红鳍东方鲀在我国北方池塘的生态养殖技术,笔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以红鳍东方鲀雌、雄群体的17个比例性状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贡献率分别为46.776%、27.668%和7.122%,3个主成分累积的贡献率为81.566%,两个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各变量对判别函数的贡献大小,筛选出两个比例性状,即体宽/体长、体周长2/体长,利用这两个性状建立起红鳍东方鲀的雌、雄判别模型,对雌、雄共72个个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1.9%;T检验结果显示,体宽/体长在红鳍东方鲀两性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体周长2/体长在红鳍东方鲀两性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雄性与雌性相比,体形较宽,体周长2较长。红鳍东方鲀雌、雄的形态差异为繁育和选育过程中的性别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鲀异钩虫病是日本养殖红鳍东方鲀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病,我国在2002年首次确认此病在养殖红鳍东方鲀时发生,笔者于2002年在暗纹东方鲀亲鱼越冬时发现,2003年和2004年一龄暗纹东方鲀越冬时又多次发现,是目前长江口区域养殖暗纹东方鲀鱼种时发病最严重的,损失最大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危害各生长阶段的河纯鱼,并且常常和纤毛虫病、车轮虫病、细菌病并发。  相似文献   

8.
红鳍东方鲀集约化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及日本海域,是鲀科鱼类中可进行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并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精品,全国年成品鱼产量达4000t左右,养殖产量已接近河鲀消费大国日本。红鳍东方鲀大规模集约化网箱养殖是我国近年来新增的养殖模式,它具有养殖成本低、鱼体生长快、鱼肉品质好、养殖管理方便和易于活鱼运输等优点。笔者总结在辽宁大连、山东荣成等地进行红鳍东方鲀的集约化网箱养殖经验,具体结合2002年在山东荣成桑沟湾海区网箱养殖红鳍东方鲀的数据,就集约化网箱养殖红鳍东方鲀技术及体会介绍如下:一、海…  相似文献   

9.
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英文名Tiger puffer,俗名廷巴鱼、黑艇巴、黑蜡头、虎河鲀,是沿海地区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红鳍东方鲀的养殖是近几年兴起的产业,目前各养殖单位或个人在红鳍东方鲀成鱼养殖成活率上高低不等,高的可达90%以上,低的只在50%左右.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就红鳍东方鲀在成鱼养殖上保持成活率达90%以上的几个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红鳍东方鲀体质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表型性状预测红鳍东方鲀体重时,由于不同表型性状间的自相关、部分性状和体重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线性回归方法自变量间的共线性,结果导致预测误差过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建模原理,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 模型,利用72个红鳍东方鲀样品的生长数据, 通过最近邻聚类算法, 构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红鳍东方鲀体重预测模型,并采用线性回归检验法对所构建模型的可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基于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92,接近于1,而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为0.949。这表明: 基于RBF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消除了线性分析中自变量的共线性问题, 比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拟合度提高4.53%,预测精度高于线性回归方法。基于RBF神经网络体重预测模型的构建,为利用表型性状精确评估红鳍东方鲀的体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下鱼类无法快速准确识别的难点,提出一种具有图像主体自动增强功能的鱼类迁移学习方法。该方法将鱼类RGB图像转换至Lab颜色空间后,利用中央周边算子计算得到整个输入图像的显著性值,进而提供鱼类目标的潜在区域,并结合GrabCut算法获取鱼类分割图像,最终将融合分割图的原始图像送入优化后的残差网络中进行训练。通过对23种鱼类进行识别试验,结果显示,固定ImageNet数据集上ResNet-50预训练模型的conv1层和conv2层参数,微调高层参数的方法能够取得最好的识别效果,且在公开的Fish4Knowledge数据集上,该模型取得了最高的识别准确率,平均识别精度达到99.63%。与其他卷积神经网络方法的对比结果显示,本方法在Fish4Knowledge和Fish30Image数据集上的识别精度和时间性能均具有较大优势,其中识别准确率至少提升4.98%。多个数据集上的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的早期形态特征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在全长5 cm和10 cm时,形态上的主要差异是:(1) 菊黄东方鲀的尾鳍为浅黄色,无黑杂色;红鳍东方鲀的尾鳍为黑色,其杂交后代与菊黄东方鲀相似,尾鳍浅黄色,略带黑色;(2) 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无或极少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体背黑斑不相交;红鳍东方鲀背部皮刺超出侧线,超出部分与黑斑相交,向下延伸至腹部,其杂交后代背部皮刺超出侧线,与体背黑斑部分相交,向下未能延伸至腹部;(3) 菊黄东方鲀背部皮刺向前延伸至两眼连接线,红鳍东方鲀向前延伸至两鼻孔连接线,其杂交后代超过两眼连接线而未达鼻孔连接线。以尾鳍颜色和皮刺的分布特征可以区分幼鱼阶段的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后代。在体长为5 cm及10 cm时分别选取了2个和4个框架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判别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及其杂交种的准确率达到96.8%和100%。经过110 d的饲养,红鳍东方鲀、杂交东方鲀以及菊黄东方鲀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10.24±3.78)、(101.16±6.56)和(82.92±4.29) mm,体质量分别为(35.68±5.04)、(33.00±6.24)和(20.99±3.00) g,无论体长还是体质量,都是红鳍东方鲀>杂交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杂交,其后代早期形态与母本菊黄东方鲀相似,生长比红鳍东方鲀慢,而比菊黄东方鲀快,具有显著的经济杂交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红鳍东方鲀俗称黑艇巴、黑蜡头等。以往在养殖过程中,该鱼的病害相对较少,危害较大的只有在冬季室内越冬期间的盾纤毛虫病。但近一两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加深,各种病害也随之不断暴发,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病即是其中危害较大的一种,该病以往从未有过在红鳍东方鲀上暴发的报道,养殖户在遇到该病时往往缺乏防控经验。本文通过对发生在河北省昌黎县的一例工厂化养殖红鳍东方鲀眼点淀粉卵涡  相似文献   

14.
异沟虫是红鳍东方鲀常见寄生虫之一,对红鳍东方鲀养殖业危害极大.为有效防治异沟虫病,在观察异沟虫虫卵孵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评价福尔马林药浴对异沟虫的杀灭效果及其对红鳍东方鲀的安全性,形成红鳍东方鲀异沟虫病的防治方案.试验结果发现,异沟虫虫卵的孵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孵化初期、孵化中期、孵化后期和破卵4个阶段,在17~19℃条件...  相似文献   

15.
红鳍东方鲀(Fugurubripes)俗名廷巴鱼,是沿海地区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在红鳍东方鲀成鱼养殖成活率上,各养殖单位或个人高低不等,高的可达90%以上,低的则只在50%左右。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就红鳍东方鲀在成鱼土池养殖中保持较高成活率的几个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池塘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获得红鳍东方鲀8个半同胞家系(16个全同胞家系),共测量了790尾红鳍东方鲀8个半同胞家系(16个全同胞家系)135日龄和200日龄的体质量和体长。将135日龄生长性状作为协变量构建3个动物模型,模型(1)包含加性遗传效应、母本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模型(2)包含加性遗传效应和母本遗传效应;模型(3)包含加性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利用DMU软件,采用平均信息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各模型中性状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法进行不同模型的差异检验。选择最优模型估计红鳍东方鲀200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母本遗传效应对200日龄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无显著影响,确定模型(3)为最优模型。200日龄红鳍东方鲀,体质量和体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6和0.14,全同胞效应比率分别为0.12和0.13。研究表明,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具备一定的选择潜力,应用家系选育方法能够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7.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获得红鳍东方鲀8个半同胞家系(16个全同胞家系),共测量了790尾红鳍东方鲀8个半同胞家系(16个全同胞家系)135日龄和200日龄的体质量和体长。将135日龄生长性状作为协变量构建3个动物模型,模型(1)包含加性遗传效应、母本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模型(2)包含加性遗传效应和母本遗传效应;模型(3)包含加性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利用DMU软件,采用平均信息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各模型中性状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法进行不同模型的差异检验。选择最优模型估计红鳍东方鲀200日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母本遗传效应对200日龄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无显著影响,确定模型(3)为最优模型。200日龄红鳍东方鲀,体质量和体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6和0.14,全同胞效应比率分别为0.12和0.13。研究表明,红鳍东方鲀生长性状具备一定的选择潜力,应用家系选育方法能够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与红鳍东方鲀混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鳍东方鲀 ,俗称河豚,不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从其内脏中提取的毒素(TTX)是高级镇痛药物,国际市场价格昂贵,因此,红鳍东方鱼电是名贵的海水鱼类,是目前较理想的海水养殖品种。红鳍东方鱼屯与中国对虾混养能起到防病、稳产的作用,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以红鳍东方鲀雌、雄群体的17个比例性状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贡献率分别为46.776%、27.668%和7.122%,3个主成分累积的贡献率为81.566%,两个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各变量对判别函数的贡献大小,筛选出两个比例性状,即体宽/体长、体周长2/体长,利用这两个性状建立起红鳍东方鲍的雌、雄判别模型,对雌、雄共72个个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1.9%;T检验结果显示,体宽/体长在红鳍东方鲍两性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体周长2/体长在红鳍东方鲍两性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雄性与雌性相比,体形较宽,体周长2较长.红鳍东方鲀雌、雄的形态差异为繁育和选育过程中的性别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丰富海参池塘养殖的混养种类,实验对刺参和红鳍东方鲀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00 d的混养实验,红鳍东方鲀平均日增重率为1.07 g/d,特定生长率为4.06%/d,混养组与单养组红鳍东方鲀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养条件下刺参的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单养条件下刺参的生长状况。与红鳍东方鲀混养组刺参平均日增重率为(0.11±0.04)g/d,特定生长率为(0.67±0.20)%/d。单养组刺参平均日增重率为(0.04±0.02)g/d,特定生长率为(0.35±0.19)%/d。研究表明,刺参池塘混养红鳍东方鲀模式下,红鳍东方鲀在正常快速生长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刺参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以为刺参池塘的生态复合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