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陈镇波 《植物保护》1983,9(1):39-39
1978年开始,用庆丰霉素的溶液对小麦蚜虫(二叉蚜和长管蚜混生)、甘蓝蚜虫、油莱蚜虫(桃蚜及缢管蚜)进行小区、大面积的药效试验,经四年验证庆丰霉素对多种蚜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对小麦蚜虫:共进行11次试验,小区试验面积0.2亩,大田试验面积10亩。重复2次。防治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2.
笔者用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0%辟蚜雾与40%乐果乳剂(重庆农药厂生产)作防治花生蚜虫的药效试验.试验设亩用50%辟蚜雾6.5克兑水65公斤、亩用40%乐果43.5克兑水65公斤和对照(65公斤清水)3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每小区面积0.5亩.于施药前、施药后2天、10天各调查一次.每小区标记调查100株,每株检查主茎尖端展开的5片叶及各分枝的端部,分别记下百株蚜量、有蚜株率、瓢虫幼虫数.试验结果,施药后2天和10天,50%辟蚜雾及40%乐果的平均防治效果均达100%;药后2天对瓢虫的平均杀死率,  相似文献   

3.
长管蚜是我市小麦穗期的重要害虫,大发生年受害麦田的小麦籽粒千粒重可以降低10—20%,减产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小麦单产的提高,危害逐年加重,成为经常需要防治的害虫,由于生产上特别需要明确小麦穗期蚜虫数量增长的规律,提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办法,以指导好麦蚜的防治,为此目的我们开展了研究。一、调查内容与试验方法从4月1日开始,隔日进行一次麦田定株调查,除了解蚜量,有蚜株率变化外,还从田  相似文献   

4.
多因子综合分析法预报西吉地区麦蚜高峰期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小麦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等,它们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也是小麦黄矮病的主要传毒介体。黄矮病的流行与小麦蚜虫发生的迟早,以及种群增长有关。根据试验资料,对影响蚜虫发生消长的诸因子,采用了多因子综合分析,对我区1978~1988年高峰期百株蚜量(y)与历年温湿度进行分析,发现3、4月气温(x_1,x_2)和5月份水气压(x_3),与麦蚜高峰期蚜量密切相关。计算方法:先将预报对象 y 和预报因子 x_1的数值列表1,将分级标准列表2,把历年预报要素值代换为分级值(表3),预报 y 值的概率值(表4),根据概率值(表4),列出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 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 利用生态位理论, 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 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 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 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 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 为2.073 0, 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 为1.656 4; 随时间推移, 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 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 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 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 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 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麦蚜是我县沿江圩田三麦上重要害虫,尤以晚小麦受害更重。对其发生危害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沿江圩田三麦上蚜虫有二种:禾谷缢管蚜(又名黍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及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定点田系统观察结果:前期以麦长管蚜较多,后期禾谷缢管蚜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最高可占到99%以上(见表1)。 大田调查,禾谷缢管蚜比例占59.2—96.4%。禾谷缢管蚜所以能占绝对优势,主要因为这种蚜虫生长势强,繁殖速度快,5月下旬单个蚜虫繁殖平均达45只,而麦长管蚜虫只有4.2只。  相似文献   

7.
刘晓蓓  张勇  陈巨莲 《植物保护》2023,49(5):181-189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重大害虫, 严重威胁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种植抗虫品种为最经济有效的麦蚜防控措施之一, 充分了解小麦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及其机制是培育与利用抗性品种的基础。本文对近10年来小麦抗蚜品种的鉴定筛选、抗蚜机理、抗蚜基因与抗性遗传, 以及转基因抗蚜小麦创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并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以期为深入研究小麦对蚜虫抗性机制, 促进抗虫小麦改良, 并为抗虫品种在麦蚜绿色防控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西昌市地处安宁河流域 ,气候冬暖夏凉 ,干湿季节明显 ,雨量集中 ,光热效率高 ,是小麦生产的高产区。但由于地理及气候条件特殊 ,小麦蚜虫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特别是在冬前气温偏高少雨的情况下 ,3,4月份往往蚜虫爆发成灾 ,虫口数量极大 ,造成严重减产 ,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1998年以来 ,我们对西昌市小麦蚜虫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并提出几种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1 材料和方法1998年至 2 0 0 0年进行田间系统调查 ,地点在西昌市安宁镇、川兴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块 ,面积不小于 30 0m2 。每小区 5点取样 ,苗…  相似文献   

9.
一遍净(imidacloprid)(江苏吴县农药厂产品)具有极强的内吸传导作用,特别适用于防治吮吸性害虫(如蚜虫等)。由于芋叶极度光滑,喷洒的农药很难附着,导致氧化乐果等传统杀蚜剂对芋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差。现用一遍净作芋蚜虫防治试验。  供试作物荔蒲芋,试验设40%氧化乐果1000倍,10%一遍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和清水对照共3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共9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3.3m2。用药前先调查5株芋叶上的总蚜虫基数、喷药3d后调查芋叶上的活虫数,然后计算校正防效。喷药时,既喷叶面,也喷湿芋根5cm范围的土壤表层,以补充叶面吸附较少的不足。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更有效地将耐害性用于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该文就小麦对麦长管蚜的耐蚜性及其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具有耐蚜性的小麦受到一定数量蚜虫为害时,田间产量损失不明显,或能够通过生理生态途径补偿产量损失。耐蚜性不影响蚜虫的取食及生物学参数,对蚜虫进化压力小,因此田间表现更稳定。耐蚜小麦可以允许田间存在一定数量的蚜虫,这不仅可以减轻防治压力,还可以为天敌提供食物,有利于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更符合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理念的核心。然而,目前抗麦长管蚜的小麦抗源鉴选主要是以蚜量为基础的抗生性和不选择性,耐害性被忽视。鉴于麦长管蚜田间蚜量与小麦产量(千粒重)损失率正相关,且峰值蚜量和小麦千粒重受损敏感期在小麦灌浆期重合,因此提出了以耐蚜值(千粒重损失率和灌浆期蚜情指标的比值)为依据计算耐蚜指数来评估小麦耐害性的方法,该方法可弥补抗源鉴选中忽视耐害性的不足,也能克服以田间千粒重损失率为依据评估耐害性时很难实现蚜量统一的不足,同时消除抗生性和不选择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 发生为害概况 小麦蚜虫是漯河市郾城区麦田的主要害虫,基本上每2年严重发生1次.尤其是2007年小麦蚜虫在全区大发生.发生特点是发生早,来势猛,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防治次数多,投入成本高,是近10年来少见.全区发生面积2.6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5%以上.据调查,平均百株蚜量1 200余头.高密点达30 000多头.平均防治蚜虫次数4次.多的防治6次.平均667 m2防治投入60余元,高的达150元以上.由于蚜虫发生量大,各村都出现了成片被蚜虫为害致死的麦田,有的因防治不及时,小麦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10个小麦品种(材料)对麦长管蚜的室内苗期抗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室内苗期抗性。[方法] 在温室内采用每株小麦接种1头蚜虫的方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在来源于3个国家的10个小麦品种上的发育历期(DD)、相对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和成虫日均产仔数(Rm),以此来确定不同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结果] 应用多元方差分析,多目标综合判别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Ww2730’、‘98 10 30’、‘Astron’上的适应性最差,这几个品种对其抗性最好,是可以利用的抗性品种(材料);‘98 10 35’、‘98 10 32’次之;‘Batis’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186Tm’,‘Xanthus’,‘Amigo’对麦长管蚜适应性较好,与作为对照的‘小偃 22’一样,抗性处在中间水平。[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抗蚜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豆苗期蚜虫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苗期小区接虫试验和自然观察结果均表明,蚜量和有蚜株率与产量损失具密切关系;苗期蚜虫为害后,影响产量主要因株高下降,荚数和粒数减少。在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为3.96%,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500头,有蚜株率35%。  相似文献   

14.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在河南许昌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在干旱坡岭地以麦二叉蚜为害较重:平原灌溉区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尤其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猖獗发生.许昌市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麦蚜在本市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多年对小麦蚜虫的系统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可以用小麦齐穗期作为生育指标来预报穗期蚜虫的达标期,齐穗期百株蚜量小于100头时(正常年份),期距为15~21d,大于100头时(主要是暖冬年份),期距8~12d。实际防治应根据以上发生情况相应采取“单独治蚜”和“病、虫结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亢菊侠  杨林  兰文学 《植物保护》2021,47(5):164-170
植物病毒与介体蚜虫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前人关于植物病毒对蚜虫调控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毒通过寄主植物对蚜虫的间接影响上,未见植物病毒对介体蚜虫适合度直接调控的报道。鉴于此,我们以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为试虫,以其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GAV(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GAV,BYDV-GAV)为测试病毒,以全纯人工饲料加入BYDV-GAV病毒提取液饲养麦长管蚜4 d,使之在不接触寄主植物条件下获毒,然后分别在全纯人工饲料和无毒小麦叶片上继续饲养,直至死亡。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毒小麦叶片饲养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麦长管蚜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生活史参数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降低,繁殖力显著增加;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净繁殖率、周限增长率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显著降低。在全纯人工饲料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仅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下降,而其他生活史参数及种群参数均无显著差异。说明BYDV-GAV使得介体麦长管蚜在小麦叶片上的适合度显著提高,这是由麦长管蚜与寄主植物互作引起的,而病毒对介体麦长管蚜的适合度无直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吡虫啉种子包衣技术防治麦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目前对麦蚜的防控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混合种群上,对室内种群尤其是麦无网长管蚜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吡虫啉种衣剂对单一蚜虫种类的影响,本文利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小麦苗接种4种蚜虫,分别于3、6和9 d后检查死亡率。并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种衣剂处理对麦无网长管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小麦苗接种的4种蚜虫,3 d后死亡率大小依次为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6 d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全部死亡;9 d后麦二叉蚜全部死亡,但麦无网长管蚜死亡率仅为10.3%。生命表结果表明:麦无网长管蚜大部分个体在种衣剂处理麦苗上可以完成整个世代周期,但其生长发育延缓,存活率、寿命和繁殖力显著下降,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_0)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吡虫啉包衣处理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麦无网长管蚜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8.
小麦拟黄叶病症状和介体蚜虫传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拟黄叶病(WYLV)是黄淮流域近年小麦上发生的一种新病毒病。经传毒试验结果初步明确症状和传毒介体蚜虫种类。叶片初发病上半部退缘发白;后变为全叶退缘黄化,叶鞘顶端同时略变褐色。以多种介体蚜虫传播。以麦二叉蚜和禾谷缢蚜传毒力最强,麦长管蚜次之,而麦无网蚜和玉米叶蚜仅有时轻微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麦田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的生态调控作用。[方法]田间调查小麦单作田、小麦与绿豆、小麦与豌豆以8:2行距间作田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及其时间动态变化;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麦长管蚜对小麦、小麦与绿豆、小麦与豌豆不同组合气味的选择性。[结果]麦田间作不能影响麦蚜种群随时间动态变化曲线,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数量。室内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显著选择寄主植物的气味。当小麦与绿豆或小麦与豌豆组合时对麦长管蚜没有吸引作用。[结论]非寄主植物的气味对寄主植物气味起掩盖作用,干扰蚜虫的寄主定位,这可能是间作低于单作蚜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985—1986年在北京西郊利用23个冬小麦品种,研究了叶色、叶上绒毛、旗叶长和宽、旗叶长×宽、旗叶着生角度、株高、芒长等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色与感蚜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时间序列上,相关关系减小,并在蚜虫发生高峰时消失;旗叶长及长×宽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在蚜虫发生的前期作用较大;小麦叶上绒毛与感蚜性的关系不显著;芒长和株高都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但芒长作用在蚜虫发生前期,而株高则作用在蚜虫发生后期;旗叶着生角度在后期也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基本上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山此可揭示出形态特征综合决定抗蚜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