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水稻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光温敏核不育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控制的生态遗传性状。它既不同于典型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也不同于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1)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是由1对(温敏型)或2对(光温互作型)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2)基因型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类型;(3)内环境(遗传背景)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范围;(4)外环境(光长、温度)决定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方向(不育或可育);(5)基因型和内外环境共同决定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2.
自从1973年石明松在农垦58田中发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农垦585,至今已有24年,人们对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状表达的环境(生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条件及遗传规律进行了诸多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水稻除具有光敏核雄性不育外,还存在温敏核雄性不育和光温互作核雄性不育。在光敏不育中又分为长日不育(如农垦585)和短日不育(如宜D01S)在温敏不育中又分高温敏不育(如安农S—1)和低温敏不育(如go543S)等。就其遣传规律而言,以往的一些研究多依据一时一地杂交、回交后代的分离比例,井人为将结实率划段分成不育株、半育珠和可育株,去…  相似文献   

3.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不育系包穗的功能,被誉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因子,现已成功地应用于杂交稻的生产。研究不同eui基因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包穗的功效,可育期解除不育系包穗的遗传效应显著地好于不育期,且eui1基因遗传解除包穗的效应强于eui2基因。eui基因的效应并未影响到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和花粉不育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遗传由两种不同类型基因控制的假说,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漂变”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遗传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世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选育技术路线和方法,以解决现有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设想及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更深入了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机理,综述了我国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新设想,即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中不存在光敏不育基因和温敏不育基因,其育性转换是主效不育基因与发育感光基因或(和)发育感温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水稻品种中存在的不育基因位点(微效不育基因)可影响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微效不育基因聚合越多,则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越低;微效不育基因完全纯合,则不育起点温度不会漂变。基于不育机理新设想,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策略,即不同生态区、不同生态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光温指标不一样,增压选择是选育低不育起点温度核不育系的技术核心,全面提高综合性状水平和配合力是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性状表达及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年对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杂交F1、F2、回交B1代性状表达及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年份,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其可育与不育的分离比呈连续性变化,从 3:1-0,基本表现为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一对光敏感基因和2对以上的温敏基因,在无温敏基因条件下,光敏感基因独立起作用,短光表现可育、长光表现流通 ;在有温敏基因参与条件下,温敏基因影响光敏基因的正常表达,表来累加效应,直至显性上位作用。不同数量的温敏基因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可以恢复光敏不育基因,影响F2、B1的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9.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思与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指出了当前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即两系法杂交水稻体系中不育系的称谓和分类不规范,生产上利用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温光反应特性研究不清楚,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和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基地选择不当等。针对当前情形,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建议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分为长光高温不育型、高温不育型、短光低温不育型、低温不育型等四种类型。提出了水稻光温不育机理设想,即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是主效不育基因与其位置相近的发育感光基因或(和)发育感温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微效不育基因可影响两用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只有深入研究光温敏型不育系育性的光温组合效应,且获得具体的光温指标,才能更好地指导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提出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光温特性的鉴定方法以及两系法杂交稻种子生产应根据不育系育性温光特性和历史气象资料来合理安排基地和时段。  相似文献   

10.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GB028S多年来以其稳定的育性表现得到有关科研人员的重视,对其遗传机理的探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GB028S及其衍生品系的遗传表现来分析其光温敏基因作用的机理、控制光温敏基因的对数,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探讨其遗传规律,从而来解释在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指导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GB028S多年来以其稳定的育性表现得到有关科研人员的重视,对其遗传机理的探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GB028S及其衍生品系的遗传表现来分析其光温敏基因作用的机理、控制光温敏基因的对数,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探讨其遗传规律,从而来解释在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指导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2.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安农S-1等灿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二九青等不同生态型常规灿稻品种为材料,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考察分离群体单株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应用极大似然法系统研究了灿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a)安农S-1,测64S,衡农S-1和W6154S等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受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而W7415S的不育性受至少2对隐性主基因控制;b)光温敏不育主基因的表达受微效多的修饰,不同不育系的微基因效应有明显差异;C)不同生态由稻品种中均具有主 恢复基因,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影响不育性表达效果的遗传背景(其实质就是微效多基因群),而且品种间有较大差异,对光温敏不育率不育起点温度“漂移”机制以及在育种实践中如何选育不育起点温度、缓漂移”的实用光温敏新不育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以光温敏核不育系GHS、安湘S、培矮64S及GHS的突变可育株GHF和15个普通品种为材料,以花粉育性为指标,研究了GHS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GHS的不育基因与安湘S、培矮64S的不育基因不等位,GHS是一个新的光温敏核不育材料;GHS的不育性遗传属孢子体不育类型,其不育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与细胞质无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成光敏型与温敏型两个基本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普遍存在育性表达不稳定的现象。不育基因背景来源不同,其光温敏起点指标有差异。不育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经多代繁殖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发生"漂变",表现不育性不稳定性,不育系在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则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严格采用原种生产程序,可保持不育系群体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淡绿叶为标记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M2S的选育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以淡绿叶标记基因系IGM19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8902S杂交,再用8902S回交1次,通过多代选育获得了带淡绿色叶隐性标记性状,且育性转换特性与8902S明显不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M2S。在杭州(30°05’N)自然条件下,M2S具有连续30 d以上的不育期(不育度>99.5%),在秋季正常情况下,结实率可达51.8%。人工气候箱控制条件下,M2S在短日适温时结实正常,在长日(15.0 h)与所有处理温度(30.1℃、24.1℃和23.1℃)、高温(30.1℃)与所有处理日长(15.0 h、14.0 h和12.5 h)的光温组合下均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结实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育性转换的温度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均不显著,仅光温工作效应显著,属典型的光温互作雄性不育系。M2S本身较稳定的不育性和带有隐性淡绿色叶的标记性状将有利于在两系法杂交水稻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秒  尹超  刘烨  肖层林 《作物研究》2013,27(2):164-168
综述了对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光温条件、生长发育阶段、遗传背景是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内外因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是育性转换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表现。水稻实用型温敏核不育系不仅要求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同时要求具有适宜繁殖的可育温度范围,选育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生理不育温度均较低,即"双低"不育系,是降低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风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控制遗传模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控制的遗传基础,以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731、A732-1与其恢复系中国春杂交构建了2个组合,对这2个组合的P1、F1、P2和F2及其再生分蘖的育性进行调查,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和单个世代分析方法,分析了该类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雄性育性的遗传控制特点.结果表明,不育条件下,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雄性育性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达56.73%~71.20%,多基因遗传率达27.65%~41.20%;可育条件下,A731小麦的温敏育性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A732-1小麦温敏育性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均在58.41%以上.这些结果说明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主要由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B06S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混合分布理论对水稻新资源光温敏核不育系B06S不育性状的主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06S受一对主效核基因控制,且该基因遗传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两年对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杂交F1、F2 、回交B1代性状表达及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 ,在不同年份 ,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 ,其可育与不育的分离比呈连续性变化 ,从 3∶1~ 0 ,基本表现为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一对光敏感基因和 2对以上的温敏基因。在无温敏基因条件下 ,光敏感基因独立起作用 ,短光表现可育、长光表现不育 ;在有温敏基因参与条件下 ,温敏基因影响光敏基因的正常表达 ,表现为累加效应 ,直至显性上位作用。不同数量的温敏基因在不同生态条件下 ,可以恢复光敏不育基因 ,影响F2 、B1的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晚季在杂交组合超级97/明七596的后代中,发现和鉴定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种质光S.经分期播种试验,光S在广州6月初9月底抽穗均表现不育,雄性不育期达100d左右;经人工气候箱光温处理,其在23.5℃条件下不育性出现波动,≥24℃时自交结实率为0,其育性主要受环境温度控制.经等位性检测,光S的核不育基因不同于培矮64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