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地作为人类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基础, 其数量和质量的特性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重庆都市区(1996-2004年)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将都市区分为三种类型: ①经济增长超前, 耕地减少滞后; ②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 ③经济增长, 耕地减少超前. 总体上, 都市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 重庆都市区耕地面积减少量与GDP增加量比值的差别较大, 说明被转用的那部分耕地的利用效益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重庆都市区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作为人类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基础,其数量和质量的特性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重庆都市区(1996-2004年)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将都市区分为三种类型:①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②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③经济增长,耕地减少超前.总体上,都市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重庆都市区耕地面积减少量与GDP增加量比值的差别较大,说明被转用的那部分耕地的利用效益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712-7716
根据贵州省1978~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贵州耕地数量与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②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及GDP增长是其耕地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并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集约利用土地以提高耕地的经济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4.
借鉴物理学的脱钩理论,采用1994—2013年广东省相关数据研究了经济增长与耕地占用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广东省及4个区域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耕地占用之间的脱钩关系基本由建设占用耕地变化量来决定。(2)广东省及4个区域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耕地占用总体呈现"理想—畸形"的波浪形周期变化。(3)东翼、西翼、北部山区非农经济增长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呈现"畸形"的概率更大。(4)脱钩机理分析表明,资本、劳动力、技术已逐渐成为拉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广东省经济增长对耕地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不矛盾不冲突。最后基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春艳  衣保中  刘雁  钟凤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213-1216
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既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又可通过一些机制阻碍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表现为自然资源短缺和自然资源过剩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阻碍。资源短缺和资源过剩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表现迥异,解决途径也不同。耕地作为人类最基础的生存资源,其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以耕地资源相对丰裕度和人均GDP为分析指标,定量分析了耕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吉林省相对丰富的耕地资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增长;吉林省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与经济快速增长基本同步;耕地资源相对过多或过少都不是好事。  相似文献   

6.
陈琼  高敏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82-2583
采用乌鲁木齐市1988~2004年统计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选取GDP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指标,讨论乌鲁木齐市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人均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均GDP增长的指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耕地面积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等量的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逐渐减小,其原因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GDP的增长主要依赖技术革新和产业化高度,而不再依靠耕地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1986~2005年统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法分析四川省耕地面积变化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呈明显线性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GDP与耕地面积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和GDP增长是耕地减少的显著原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是GDP增长的显著原因。最后,提出四川省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地区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鄱阳湖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及利用提供参考,以鄱阳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县域为例,依据江西省各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从耕地利用的2种形态(耕地利用空间形态转型、耕地功能形态转型),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区域内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并用GWR模型分析耕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效用,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整体呈一定的空间集聚性,耕地功能转型呈较明显的逐渐增强空间正相关效应。从局部看,县域空间转型的异质性较为明显,但各县域耕地功能转型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不高,空间分异规律不明显。每个影响因子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程度不一,影响耕地利用空间转型的主导因素是地均GDP,且随着地均GDP的增大空间转型明显加快;影响耕地功能形态转型的主导因素是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年福华  史守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6-5527,5558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0.
运用1978-2012年统计资料,分析凯里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耕地数量变化的规律及驱动力。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凯里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凯里地区耕地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①1978-1982年,耕地数量呈现减少趋势;②1983-1985年,耕地总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③1986~2012年,耕地总量变化趋势大体与第一阶段相类似,呈平缓下降状态。结论:凯里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归纳为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口增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掖市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玲霞  张勃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09-5011
根据张掖市1949年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近55年来的耕地变化态势及总人口、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水平、工农业总产值、人均GDP、财政收入等影响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探讨。应用SPSS进行逐步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与张掖市耕地资源变化最密切的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  相似文献   

12.
郝瑞彬  李文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70-16572
采用1978~2007年唐山市统计资料,选取耕地面积和人均GDP为指标,分析了唐山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唐山市经济迅速增长,而耕地面积却呈总体下降趋势;随着人均GDP增加,耕地面积变化呈对数减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强化耕地资源管理,尤其是强化建设占用耕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近20年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安全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资源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定量评价,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资源安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间,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时序变化明显,介于不安全状态和较不安全状态之间。其中数量安全指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质量安全指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自然因素。最后,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吕婷  何伦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84-9086
以1978~2008年的新疆的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借鉴并参考前人的研究,分析了新疆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的趋势,同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的耕地数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农业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耕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农业人口数、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比较明显。因此,新疆应在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方面予以协调,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护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5.
林燕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34-13037,13061
基于1985—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方法,剖析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经济社会因素,预测我国耕地资源保障能力。结果表明,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口总量与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关联紧密,其中人口增加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是过去20多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第一、二关联因素;2009~2020年我国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但基本能保持数量上平衡,维持在18亿亩以上。由此得出结论: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农业产值仍然是保护耕地的关键所在;保护耕地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一旦有所松懈,不但红线保不住,耕地面积有可能加速减少,给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要素支撑,耕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精华,其质量变化将显著影响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基于阜平县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使用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和等别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阜平县耕地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时间上,阜平县耕地数量呈增长趋势,等别构成稳定,耕地变化集中在自然等10等、利用等12等和经济等13等上,耕地整体质量向好但经济利用水平有待提升;空间上,阜平县耕地等别空间分布与地势变化高度契合,破碎化程度高,耕地空间整体由西北向东南移动。高等地、中等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一侧,低等地分布在西北地区;减少耕地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减少耕地比西部地区数量较多,新增耕地相对集中在东南部。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占用耕地对广东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特点及4个经济区域的差异。借鉴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利用广东1978—2014年间的有关数据,分阶段、分区域定量分析建设占用耕地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阶段分析结果表明:与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4年)的平均数相比较,1994—2014年建设占用耕地与广东经济增长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资本、技术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资本投入的贡献由0.286%上升到0.356%,技术进步的贡献由0.196%上升至0.233%,表明耕地占用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二者之间出现长期脱钩是必然的,广东保耕地红线和保经济增长不矛盾也不冲突。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建设耕地占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379%,均小于东西两翼的0.677%、0.422%,北部山区建设占用耕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因此,在严控耕地红线前提下,广东经济发达区域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经济欠发达区域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全省单位土地资源上的产出能力,力促广东区域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门可佩  赵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62-13463
在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以研究安徽省农业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为目的,从主体、客体、劳动工具3方面构建农业投入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政府农业科技投资作为劳动的主体即劳动力方面的指标(X1),选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作为劳动的客体方面的指标(置),选取农村水电建设投资额作为劳动生产工具方面的指标(墨),将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记为%,根据相关数据,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计算2004—2008年安徽省农业水利建设投资额、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政府农业科技投资额与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安徽农业科技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最大,耕地总面积和农村水电建设投资的发展变化趋势与GDP的关联性弱,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政府提出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保持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适当维护农村水电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6~2009年的统计资料,结合Excel图表工具,对环京津贫困区顺平县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收入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其相互关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模型显示:GDP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农民收入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经济发展带动了耕地的非农化,农民收入受耕地数量制约。结合研究结果和顺平县的现状及区域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入手,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全省耕地压力进行测算,并建立全省耕地压力指数与人均GDP及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比较了各生态区耕地压力的差距。结果表明,甘肃省1978~2006年耕地压力呈先递减后增长的变化趋势,人均GDP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各生态区除河西区外,中部地区、陇东区、陇南区和甘南区耕地压力均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但各生态区耕地压力来源不同;河西区耕地压力的增大也与经济发展相关,但相关度不大,压力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灾害的发生;最后针对各生态区不同的耕地压力来源,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