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利用1974~2013年福建省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数据,选用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方程估算地上生物量,采用根冠比估算地下生物量,选取碳含率估算乔木层碳储量,估算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天然阔叶林碳汇值,分析碳储量、碳汇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74~2013年福建省8次森林资源清查的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8 252.39万t、7 489.70万t、7 599.11万t、8 751.12万t、9 51.16万t、10 882.78万t、11 703.32万t、13 903.42万t。1979~1988年2次复查碳储量较第1次有所减少。1983~2013年连续6次复查碳储量呈递增态势,其中2009~2013年碳储量增幅最大。1979~2013年福建省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的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碳汇分别为-2 796.51万t、401.15万t、4 224.05万t、2 566.81万t、5 249.27万t、3 008.67万t、8 067.00万t,其中1979~1983年碳汇为负值,1984~2013年碳汇为正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第七、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从不同龄组、林型、起源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98.31×10~6 t,2013年增至831.81×10~6 t;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各林型(除灌木林)碳储量普遍增加,平均碳密度却有所降低,由第七次调查时的49.98 t∕hm~2,降至2013年的39.78 t∕hm~2;人工林各龄组间碳储量变化明显,平均变化率达55.28%;天然林碳储量却只增加了23.02×10~6 t,增长率为3.26%。适当扩大人工林面积可增加碳储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云南碳汇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4~2013年福建省四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样地统计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冠根比(S/R)、碳含率(CF)等指标估算乔木林碳储量,分析碳储量动态变化特点,并剖析碳储量动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94~2013年福建省四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乔木林碳储量分别为215 871.43万t、264 091.41万t、280 301.10万t、302 919.10万t,碳储量呈递增态势,其中1999~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的碳储量增幅最大,达22.34%;碳储量以中幼龄、针叶林为主,且两者所占比例均总体呈下降态势;1994~2013年前后两次森林资源清查期的乔木林碳汇均是正值,呈先抑后扬的"V"态势,分别为176 806.60万t、59 435.52万t、82 932.675万t。  相似文献   

4.
依据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对2000年和2013年大兴安岭森林的碳储量与碳汇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0年森林碳储量为22 875.88万t,2013年森林碳储量为24 928.66万t,2000—2013年大兴安岭森林碳汇量为2 052.78万t,年均增加碳汇157.91万t,年均增长率为0.69%,吸收CO2量为7 526.86万t;预测到2020年,大兴安岭森林碳储量将达到26 865.34万t,森林碳汇量1 936.68万t,年增长率1.11%,可吸收CO2量达7 101.16万t。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9-2013年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采用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云南省森林资源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云南省森林林分生物量为1 640.92×106t,平均生物量为101.71 t/hm2,林分碳储量为775.30×106t C,林分平均碳密度为50.77 t C/hm2,森林植被碳储量总量为818.29×106t C。人工林碳储量只占林分碳储量的5.90%,幼龄林只占林分碳储量的17.09%;天然林与成熟林在云南省森林资源碳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扩大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林龄结构及森林林分类型来加以实现。人工林将会在森林植被碳储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科学准确求算森林碳储量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科学制定减排目标的参考依据,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前提,而乔木林碳储量是森林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南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IPCC法和连续生物量扩展因子(简称CBEF)法计算得出河南省2018年的乔木林生物量,乘以相应含碳系数得到乔木林碳储量。结果表明:(1)IPCC法和CBEF法分别计算出的河南省2018年的乔木林碳储量为9065.55万t和9308.56万t,相比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5年间乔木林碳储量分别增加1642.77万t和1885.78万t;(2)分树种类型而言,阔叶纯林碳储量>混交林碳储量>针叶纯林碳储量;(3)分林种来看,防护林碳储量>用材林碳储量>特用林碳储量>能源林碳储量;(4)分起源来看,人工林碳储量>天然林碳储量;(5)分计算方法来看,CBEF法碳储量>IPCC法碳储量。因此,为提高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还需加快碳汇样地调查,确定适合河南省树种的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7.
根据内蒙古第五次和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析计算了内蒙古各沙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各沙区森林总碳储量为4 898.05万t,其中沙地为4 614.85万t,沙漠为283.2万t。5年间(2003—2008年)内蒙古各沙区森林总碳储量净增加921.07万t,平均每年净增加184.21万t,核算成二氧化碳总量为675.44万t,占内蒙古年排放量二氧化碳的2.36%。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制定森林管理参考水平,计量并核算森林管理活动的合格净碳汇清除量。[方法]采用核证减排标准中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自愿碳标准,选取其中改善森林管理的项目方法学标准,并结合不可抗力及湖南会同县的杉木人工林林地资源现状,进行计量和核算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的合格碳汇量。该方法学标准包括4个碳库,即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枯死木和木质林产品。[结果]对30年生和23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森林管理活动后,林分碳储量变化量和碳汇量都有明显增加。森林管理参考水平在考虑皆伐的碳排放后的净碳汇量为-82.79 t二氧化碳当量·hm~(-2),30年生和23年生的总碳汇量分别为441.00、715.46 t二氧化碳当量;实际合格总碳汇量分别为606.59、881.06 t二氧化碳当量。[结论]不同的森林管理采伐强度对30年生和23年生林分碳汇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本文分别基于湖南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第1代杉木人工林建立参考水平和生态站2代杉木人工林制定参考水平核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碳汇量,结果是基于后者参考水平核算的会同县杉木人工林合格的碳汇量比基于前者参考水平核算的多30 t二氧化碳当量·hm~(-2)。  相似文献   

9.
基于安徽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从不同森林类型、起源、龄组、优势树种(组)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安徽省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碳储总量为11 843.59×10~4t,平均碳密度29.93 t/hm~2,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9 790.17×10~4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82.66%,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31.72t/hm~2,碳密度大小排序为:阔叶林针阔混针叶林,经济林、竹林碳储量为2 053.42×10~4t。乔木林中,天然林的面积、碳储量略小于人工林,但天然乔木林各龄组碳密度均大于人工林;阔叶混交林、杨树、马尾松、杉木、针阔混交林、栎类、针叶混交林的面积、碳储量占优势,其中又以阔叶混交林为最大,面积、碳储量均超过乔木林的28%。文章指出安徽省乔木林碳密度水平仍然不高,今后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仍需采取合理经营管理措施,促使森林质量和碳汇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碳储量数据是研究许多林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在收集前人研究资料、野外实地调查数据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广南县杉木林各器官碳储量估测模型、林分碳储量估测模型,并运用所构建模型进行林分碳储量估测;基于Arc GIS平台分析广南县杉木林碳汇量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广南县现有杉木林碳汇量为45.6万t。杉木碳汇量在空间上的分配受海拔、坡度、坡位等的影响。从海拔来看,杉木林碳汇量主要分布在1 000~1 600 m,碳汇量合计为41.1万t,占总碳汇量的90%以上;从坡度来看,碳汇量集中在坡度15°~35°,碳汇量为43.8万t,约占杉木林全部碳汇量的96.0%;从坡位来看,在平地上杉木碳汇量很小,在山地上碳汇量为45.1万t,约占杉木林总储量的98.9%。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北京市第七次至第九次(2004—201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评估北京市乔木林的碳储量与碳密度在不同城市功能分区的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3个清查期内,北京市的乔木林总碳储量分别为5.74、6.72和10.45 Mt,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占比最高,两者占到同期总碳储量的60.88%、64.12%和59.62%。在区域分布上,生态涵养发展区乔木林的碳储量占比最高,3期分别达到64.01%、59.86%和63.64%,其次为城市发展新区,占比分别为23.53%、30.39%和26.67%。全市乔木林碳密度在3个清查期分别为11.38、11.23和14.19 t/hm2。分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全市平均值>生态涵养发展区。北京市乔木林的碳汇能力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中龄、幼龄林占比高,碳储量重点分布区的碳密度偏低,应持续开展森林精细化抚育管理,尤其是要加强生态涵养发展区乔木林的提质增效,有效增加乔木林资源的整体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退耕还林碳汇潜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研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建立模型,预测未来60 a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碳汇潜力。采用经由森林清查人工林历史生长数据拟合的里查德方程(Richards equation)进行分树种生长量预测,依据文献调研所得有关参数计算相应的生物碳储量,结合碳排放、碳基线和碳泄漏的分析与估算,得出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未来60 a碳汇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森林碳储量及其区域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内蒙古第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析计算了内蒙古及各区域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森林总碳储量为92 016.13万t,占同期国家森林资源总碳储量的12.01%,其中林木总碳储量为73 028.68万t,根系总碳储量为18 987.46万t。内蒙古各流域森林总碳储量为90 734.74万t,五大沙地森林总碳储量为4 615.91万t,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总碳储量为65 080.17万t,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总碳储量为6 122.19万t,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总碳储量为29 779.21万t,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总碳储量为33 510.91万t。不同地区间森林碳储量差异的总体趋势是"西低东高"。  相似文献   

14.
以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云南省森林碳储量。结果表明:云南省森林碳储量为7.76×108t,阔叶林在面积、蓄积、生物量和碳密度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固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天然林在各方面均优于人工林。森林资源动态分析结果,我国人工林面积得到大增长,森林面积和蓄积呈现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江苏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分布情况,利用2010年江苏省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分析了江苏杨树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碳储量、碳密度与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江苏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大;国民生产总值与碳储量间的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增长,人工林碳汇能力迅速下降,经济发达地区对于人工林碳汇贡献很低;各地区林业生产总值与碳密度间的相关关系说明,林业生产总值较低和较高的地区杨树人工林碳密度都偏低。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区域及行业间生态补偿机制和更科学的森林经营措施保障杨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连栽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连栽杨树人工林林木和土壤碳储量变化规律,了解杨树人工林碳汇能力,笔者对江汉平原1代和2代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代和2代杨树人工林林木碳储量分别为30.83 t/hm2和24.63 t/hm2;土壤碳储量(0~20 cm)分别为39.29 t/hm2和29.09 ...  相似文献   

17.
以衡阳盆地2003年和2013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别估算了2003年和2013年的植被碳储量,定量统计了2003—2013年间研究区碳储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基于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碳密度,判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是碳汇还是碳源,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碳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3—2013年,衡阳盆地植被碳储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10年间碳储量增加了118 103 t;在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使植被碳储量增加了946.78 t,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促进了碳排放的减少,是一个碳汇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相对准确地计量地带性森林碳库大小是估算区域森林碳汇潜力的前提。根据全市不同森林类型设置样地900个,运用样地清查法估算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52.16 Tg C。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21.97 Tg C和27.16 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从化区和增城区;总碳储量的组成中,土壤层碳库比例最大(58%),其次为乔木层碳库比例(40%),而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细根(≤ 2.0 mm)的生物量比例大多在1%~2%;天然林碳储量与人工林接近,但是碳密度显著大于人工林(p < 0.05);不同林龄从小到大排序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天然林以阔叶混和它软阔的碳储量最高,阔叶混和黎蒴的碳密度最高。人工林不同林型从大到小排序为:南洋楹 > 黎蒴 > 木荷 > 木麻黄 > 它软阔 > 阔叶混 > 湿地松。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78.03 t C hm-2,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79.61 t C hm-2和98.42 t C hm-2。本研究全面计量了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现状,这对评估该地区森林固碳潜力和指导碳汇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宝兴县生态系统生物碳储量动态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态评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驱动机制,同时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决策参考。采用InVEST模型,结合森林资源清查资料(1992,2007,2012年)和生物碳实测数据,动态评估了四川省宝兴县生物碳储存状况。结果表明,过去20年宝兴县生态系统总生物碳密度呈现增加的趋势,从1992年的23.19t/hm2增加到2012年的50.68t/hm2。宝兴县1992,2007,2012年生物碳储量分别为724.57万t,1 327.36万t和1 582.94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3.98%。可见,过去20年期间四川宝兴县的植被起到了强烈的碳汇作用。研究还发现,该县生物碳储量增加主要是由于有林地固碳量的增加引起,有林地生物碳储量分别为457.98万t,1 059.72万t和1 376.57万t。同时,1992—2012年宝兴县生物碳储量的高值区范围逐渐扩大,但其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山区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0.
对宁德市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木荷人工林、天然阔叶林等4个主要林分类型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结构特征进行初步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密度最大,达到244.42 t/hm^(2);其次为天然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分别为224.03 t/hm^(2)、211.01 t/hm^(2);木荷人工林有机碳密度最小,为191.86 t/hm^(2)。据此,结合宁德市国有林场2021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初步推算其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储量为802万t,其中:乔木层总碳储量316.86万t,占39.51%;林下植被与凋落物层18.06万t,占2.25%;土壤层467.08万t,占58.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