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杂交水稻不同器官镉浓度与累积量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以生长于盆钵中的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和103S/郑粳2号及三系杂交稻丰优香占、K优818和汕优63为材料,移栽前盆土内加入镉(Cd),使土壤Cd浓度为100 mg/kg,研究水稻植株不同器官Cd的浓度和累积量。与未加Cd的对照相比,Cd处理降低了两优培九和103S/郑粳2号的产量,其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减少,而对其余组合的产量无显著影响。水稻植株对Cd吸收及分配存在着基因型差异,以汕优63累积量最多,K优818累积量最少。水稻植株不同器官Cd的浓度和累积量的大小顺序为根>茎鞘>叶片。籽粒不同部位Cd的浓度大小顺序为糠层>颖壳>精米。精米中Cd累积量仅为谷粒Cd累积量的30%左右。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同一器官Cd浓度及累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器官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在6个供试的杂交稻组合中,精米中Cd的浓度以扬两优6号最高,K优818最低。对不同杂交稻组合植株中Cd浓度和累积量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谷对铅累积量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重金属污染直接危及人类健康。研究水稻生产上主栽品种(组合)重金属积累的差异对高卫生品质的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选用福建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组合)以及特种稻种质资源,在外施氯化铅的不同处理条件下,研究不同基因型的水稻稻谷对重金属元素铅的吸收累积差异,探讨降低水稻对重金属污染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水培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添加铅盐进行水培茶树试验,用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铅含量,研究茶树对铅的吸收、累积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铅离子能被根系或叶片大量吸收和累积,并按浓度差通过茎段转运与再分布;根施或叶部喷施2500mg/L的铅盐溶液,根系铅含量分别为8.00×104mg/kg和8.38×103mg/kg,叶片铅含量分别为551.79mg/kg和1.03×104mg/kg,两者的铅富集量很高,但仍未见茶树死亡;当铅盐质量浓度为800~2000mg/L时,茶树逐渐受到铅危害,早期吸收根转为透明状,再褐变,后期叶片部分脱落;当铅盐质量浓度为300~800mg/L,水培茶树35d,茶树长势良好,未见受害症状。研究表明,水培茶树对铅具有大量吸收与累积的能力,并对铅危害有很强的抵抗与耐受力。 相似文献
4.
茶树体内铅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茶树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季节、品种、树龄新梢铅含量的变化较系统地研究了茶树本身对铅吸收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铅含量最高,其次为生产枝、侧枝和老叶,茶籽和幼嫩新梢的铅含量较低。新梢和叶片铅含量随其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茶树成熟叶片和新梢铅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成熟叶片表现为4~6月最高,7月最低,而新梢表现为春梢明显高于秋梢,秋梢高于夏梢;成熟叶片与新梢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树龄的增高,新梢铅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不同茶树品种新梢铅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壤类型下杂交籼稻地上部器官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于2008年选用江苏省两种典型土壤(潮土和水稻土),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杂交籼稻K优818地上部不同器官对土壤重金属镉(Cd)和铅(Pb)的富集特征。结果显示,水稻地上部不同器官对土壤Cd和Pb的富集特征差异显著,总体上呈现茎鞘叶片大米的趋势。水稻土栽培下重金属对水稻株高、单穗重等的抑制效应显著强于潮土,且抑制效应随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与对照相比,当外源Cd和Pb的浓度为7mg/kg和900mg/kg时,单穗重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28.4%和36.6%。不同土壤类型下,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差异明显,水稻土栽培下水稻各器官的Cd与Pb含量显著高于潮土。 相似文献
6.
7.
常规水稻与杂交水稻对于提高我国水稻单产和总产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怎样恰当地看待和处理好常规水稻与杂交水稻的关系,摆正两者在水稻生产中的位置,无疑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浙农 117扦插苗为材料 ,采用水培法 ,进行茶树对铅的吸收与累积规律研究 ,结果表明 ,在铅处理下 ,茶树体内的铅含量分布为 :细根 >粗根 ,茎 >幼芽 >老叶 ;根部随着铅浓度的增加 ,地下部铅含量增加极显著 ,且与培养液中铅浓度成显著直线正相关 ,相关方程为 :y=771.9x- 974 .5 7,相关系数为 0 .976 6 ;当培养液中铅浓度在 0~ 2 0 0 mg/ L 变化范围时 ,地上部铅含量变化不显著 ,当培养液中铅浓度由 2 0 0升至 4 0 0 mg/ L 时 ,地上部铅含量变化极显著 ,增加量为 2 0 0 mg/ L 铅污染浓度的 2 .5倍 ;就地上部而言 ,幼芽中铅含量变化 .与水培液中铅浓度变化成极显著 ,相关系数 r为 0 .994 5 ;茶树对铅的吸收与根系环境中 p H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对目前主推的高产杂交水稻氮利用率进行大田评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氮条件下杂交水稻协优52、Y两优2号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与氮利用率;协优52、Y两优2号产量均较对照增加5%以上,氮利用率协优52增加10%以上、Y两优2号增加5%以上。高产杂交水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受氮肥影响较大。在中低氮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氮积累总量低而单株稻谷质量高的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钙对非洲凤仙铅累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钙对非洲凤仙铅耐性和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钙处理下,随着铅处理浓度增加,非洲凤仙生物量逐渐降低,根系和叶片铅含量逐渐升高,铅处理浓度高于100 mg/L时,非洲凤仙各器官铅含量在10~250 mg/kg之间;与无钙处理相比,外源钙显著促进50、100和300 mg/L铅处理下非洲凤仙的生长;钙对非洲凤仙各器官铅含量影响随铅处理浓度不同而不同,与无钙处理相比,钙显著促进50和100 mg/L铅处理下根系铅累积,显著抑制300和600 mg/L铅处理下根系对铅的吸收累积,钙显著降低100和300 mg/L铅处理非洲凤仙地上部分铅含量;铅处理浓度为100 mg/L时,钙显著降低铅在根系和叶片中活性,也降低根向地上部分转运。由此可知,非洲凤仙对铅具有较高耐性,是Pb富集植物;外源钙能够缓解一定铅胁迫对非洲凤仙的毒害作用,推测缓解效应与钙降低地上部分铅累积含量和降低铅在植株体内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两系亚种间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测定分析,初步表明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早稻组合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具有明显的中、后期优势,尤以生育后期优势显著。干物质的分配较合理,根系和穗部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叶面积适中。后期光合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1993~1995年,以汕优63、K优3号和K优5号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头季稻齐穗后15 d内,叶片光合产物主要输送到穗部,以致再生芽生长缓慢,该期即使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和氮素营养,对再生芽伸长也无作用;头季稻齐穗后20 d,即穗部籽粒充实度达90%左右,叶片较多光合产物逐渐向茎鞘输入,再生芽生长开始加快,此期光照和施氮促进再生芽伸长的作用才表现。头季稻籽粒灌浆速率与再生芽伸长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穗部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分别与再生芽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生长后期叶片光合产物的输送方向是影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不同施肥量下2个杂交水稻植株氮、磷、钾的吸收积累特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两个杂交稻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磷、钾吸收积累。结果表明,2个杂交水稻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鞘、叶、穗各器官内的氮、磷、钾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抽穗期,叶的氮含量最高,茎+叶鞘的磷、钾含量最高;成熟期,叶的氮含量、茎+叶鞘的磷含量、穗的钾含量均下降。抽穗期,氮、钾吸收量及干物质量红泰优996高于粤优589,磷吸收量粤优589高于红泰优996;成熟期,氮、钾吸收量及干物质量粤优589高于红泰优996,磷吸收量2品种差异不明显。2个杂交水稻品种地上部植株对氮、磷、钾积累量比例的变幅范围均在高产水稻积累变幅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稻基因型地上部钾素累积和转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水培苗期筛选后选用对低钾胁迫抗性不同的9种水稻基因型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低钾胁迫减少水稻体内钾的累积量,增加体内钾的运转速率。不同钾处理间水稻地上部钾素累积量和同一处理内不同水稻基因型间吸钾能力在生育前期差异均较大,后期则相对较小。水稻体内钾累积与运转能力的基因型差异非常显著。与钾低效基因型相比,钾高效基因型低钾胁迫下苗期地上部钾素累积量较大,孕穗期上位叶和下位叶中钾含量均相对较高,上位叶、下位叶间钾含量的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库容量常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质量(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了各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 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库容量最大的品种是最小品种的426倍(2001)和818倍(2002)。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06432、121390 g/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20011、145559 g/m2; 2)大库容类型品种生物产量、抽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结实期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大于小库容类型品种; 3)大库容类型品种成熟期分配到根系、茎鞘叶中的干物质比例较小,分配到穗中的干物质比例较大,经济系数较高;4)大库容类型品种抽穗期单位干物质库容量较大,结实期单位干物质库容量较小;5)从品种演变角度来看,生物产量对库容量的影响大于经济系数,抽穗期干物质生产量、抽穗期干物质形成库容的效率对库容量的作用大于结实期同类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