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植被的分布状况与演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焦树仁 《防护林科技》2006,(4):11-13,16
辽宁省章古台沙地植被的演替过程,从流动沙丘开始。流动沙丘围封治理以后,最初侵入的植物是沙蓬,3~5 a后,生长开始衰弱。流动沙丘向半流动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差巴嘎蒿、小黄柳和沙蓼。半流动沙丘向固定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小白蒿、细叶胡枝子、野麦子等。固定沙丘分布的主要植物为羊草、中华隐子草、野古草,大果榆、鼠李等。人工林群落相对稳定以后,林下自然侵入的植物主要为黄囊苔草、寸草台草等。天然残存林植被,主要为榆树、小叶朴群落和色木、蒙古柞群落。蒙古柞群落是顶极群落,疏林草地植被是沙地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流动沙地植物的水分关系与适宜种植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丘植物水会关系是确定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适宜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子。根据植物耗水量的计算来确定适宜的植被盖度,其结果表明,臭柏的盖度的67%-85%,樟子松为62%-80%,旱柳眯27%-80%,沙柳为46%-75%,杨柴为14%-80%-柠条为31%-50%,籽蒿为46%0-65%,油蒿为30%-70%,植物最大盖度值常出现在沙丘丘脚或覆沙滩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水分状况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正>伊盟一九七八年在毛乌素沙地的伊金霍洛旗台格庙公社台格庙大队境内进行了飞播治沙试验。播区南北长4000米,东西宽1700米,总面积10200亩。境内以流动沙地为主,占播区总面积的66.5%。经过几年的封禁,除高大沙丘外,一般沙丘的顶部,迎风坡角以及东西两侧,生长有沙米,还有一些平缓沙地形成沙米群落,据统计,沙米占流沙面积的30.1%。  相似文献   

4.
应用沙地植被演替规律搞好科尔沁沙地改造王作芳在科尔沁沙地,首先定居的植物是沙米,也称沙蓬,吉力梗。随后出现的是差巴嘎蒿、沙蓼和黄柳,这便是先锋植物阶段。先锋植物的出现,减少了风沙流动性,沙面逐渐平坦,沙表固结。因植物对表层水分的大量消耗,先锋植物逐渐...  相似文献   

5.
沙漠     
我国沙漠总面积约十六亿三千多万亩,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绝大部分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六个省(区)。沙漠按其植物复盖程度可分为: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植物复盖度在60%以上,可作为牧场。半流动沙地植物复盖度在30%—50%之间,其中仍有流沙在移动,如不实行对沙育草或利用不当时,极易变为流动沙地。流动沙地没有植被或植被极少,随风移动,危害最大。在上述六省(区)中、流动沙地约四亿亩;半流动沙地约四亿一千万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辽西北沙地生态环境,在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采用水泥桩(柱)加刺线围封沙地,并植树种草,围封结束后全面评估围封效益。结果表明:围封3 a后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丘面积分别减少83.3%和22.7%,固定沙丘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25%,沙蓬已经接近退出,差巴戈蒿和拂子茅的分布频度和多度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含水量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兰布和沙漠降雨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有种子植物49科169属312种,以蒙古种、戈壁—蒙古种、戈壁种以及古地中海区系的荒漠成分占主导地位;自然植被为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主要有梭梭、柠条、白刺和油蒿、沙冬青+白刺+油蒿、白刺+红砂、白刺+霸王+油蒿、籽蒿+沙竹、芦苇、白刺+芨芨草等9类群丛。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场植被逐年退化,正朝着极度荒漠化演变。对植被状况和平缓沙丘及半固定、半流动沙地等不同立地条件的草地,应因地制宜,造(林)封(育)飞(播)结合,开展综合治理,恢复植被,遏制沙漠化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1988年在榆林毛乌素沙地,采用4个梯度,56个测风探头,对流动沙丘和飞播地进行风速的同步或相对值观测报告。测试阐明:飞播形成的植被踏郎(Hedysarum mongolica TUrcz)与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尤以踏郎对流动沙丘的逆转作用效果显著。由于踏郎地下茎的萌生,使原来24m宽的植被带扩大到40m;10a后保存面积由17.7%增到60%以上,形成固定沙地。 改造后的沙丘,不仅坡度减小、坡长增大,沙丘高度显著降低,并呈“舌状”前移,丘间地也不断缩小等,出现一系列飞播地的地貌形态变化,使“水平”、“垂直”风速的降低值均衡。对比封禁十年后的流动沙丘,除沙丘前移外,坡面上仍然寸草不长。因此,提倡远处飞播,近处人工直播是改造沙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差巴嘎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半灌木。在科尔沁地区,多分布于沙丘和沙漠化地带,是沙漠地带的先锋植物。差巴嘎蒿根系发达,抗风蚀、耐干旱,尤其耐沙埋,覆沙后可生长不定根,大量萌发新株,扩大蔓延,自然形成群落,是优良固沙植物种。用差巴嘎蒿固沙多取直播和分殖两种方法。直播法因其种粒小,初生幼苗纤弱,易遭风沙危害。分殖法取材容易、成活率高、见效快,因而被广泛  相似文献   

11.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重建裸露沙地的植被是消除风沙灾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即便没有人的帮助,这里的植被也应该能逐渐布满裸露沙地,使之固定.这个过程是通过现存植被斑块向裸露沙地的连续扩张实现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各地适生性蒿类固沙半灌木,如科尔沁沙地的差巴嘎蒿、浑善达克沙地的褐沙蒿、毛鸟素等中西部沙地的油蒿.尽管植被可以逐渐布满流动沙地,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条件限制了植被的自我扩张速度.在植被的扩张过程受到阻碍的关键时刻,如果能得到人的恰当帮助,植被恢复速度将明显加快.人们可以采用封育、飞播或设置沙障等方式加快植被的恢复进程.不管怎样,都必须顺应沙地植被的自然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触发和利用乡土蒿类植物向裸露沙地扩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1988年开始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推广“飞机播种造林治沙”技术。8年累计飞播造林10.33万hm^2,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过对8年飞播数据的处理,总结出适宜飞播的播区植被盖度为3%-10%,地下水埋深0.5-10m,沙丘高度在15m以下,沙丘密度在0.6以下,适宜飞播植物为杨柴,籽蒿,沙打旺混播。每公顷播量为6.75kg,其中杨柴3.375kg,籽蒿2.025kg,沙打旺1.3  相似文献   

13.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也称盐蒿,是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的多年生半灌木,为中旱生沙生植物.可生长于流动沙丘的背风坡、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干旱坡地,在半流动、半固定沙地优势作用明显(李进,1991;常学礼等,1996).  相似文献   

14.
浑善达克沙地地处首都北京正北,直线距离180公里。沙地总面积7.1万平方公里,其中在锡盟境内5.8万平方公里。地貌特点是沙丘、湖泊、盆地及剥蚀高地交错分布。沙丘形态多样,以沙垄、梁窝状沙丘和新月型沙丘为主,沙垄之间同向延伸着平坦沙地、草甸和灌丛地,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5.
去年九月我到赤峰地区公出,看到两处通过封育而成林的地方,感到十分欣喜。现把他们的封育情况介绍给广大读者。翁牛特旗那什罕苏木1976年用围栏封育了一块12000亩的沙地。封育前,这块沙地的大部分是流动沙丘,寸草不生,少部分仅有一些稀疏残存的沙柳墩子和其它灌木根子。十年后的今天,封育区内的沙柳高达2~3米,柠条、沙棘、花棒、灰桦、沙蒿、沙米等木本草本植物也生长起来,还有人工种植的樟子松,植被复盖度达到60%,沙丘已全部固定。每亩沙地现在每年打干草150多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当风速达到4.1 m·s~(-1)时,流动沙丘即可观察到沙粒蠕动,当风速达5.1 m·s~(-1)时积沙仪可收集到风蚀物。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的风速分别达到6.3,6.5,6.8,7.9 m·s~(-1)时方可发生风蚀;5种下垫面0~100 cm垂直断面上,67.6%~90.0%的风蚀输沙均分布于30 cm高度范围之内,挟沙气流中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规律递增,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呈单峰态分布,峰值处在250~100μm之间,0~20 cm高度层峰值与其余各层的峰值范围差异明显且偏向粒径趋大的方向;自下而上,极细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增趋势,中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减趋势。【结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程度显著减轻,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年风蚀深度依次降低。盖度为40%的油蒿、白刺群落,其地表风蚀深度仅为流动沙丘同期风蚀深度的1.73%~1.52%,0~10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率仅为流动沙丘输沙率的6.6%~5.1%。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主要通过覆盖地表、提高下垫面的粗糙度和拦截沙粒的运动来缓解气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因此,在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 10 年飞播造林试验研究及 10 年推广,累计飞播面积达14.1hm 2,保存11.7hm 2,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对影响飞播成效因子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适宜飞播的播区植被盖度为3% ~10% ,地下水埋深0.5~10m ,沙丘高度< 15m ,沙丘密度< 0.6。在飞播中用杨柴、籽蒿、沙打旺(或草木樨)混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10年飞播造林试验研究及10年推广,累计飞播面积达14.1hm^2,保存11.7hm^2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对影响飞播成效因子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适宜飞播的播区植被盖度3%-10%,地下水埋深0.5~10m,沙丘高度〈15m,沙丘密度〈0.6,在飞播中用杨柴,籽蒿,沙打旺(或草木樨)混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选择了呼伦贝尔不同年份的10个草原沙化治理封育工程进行实证研究,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运用生态效益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1999-2005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优,2006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良,2007、2008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一般。工程实施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草层高度、植物种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一年生植物比例减少。流动沙地比例大幅降低,固定沙地比例大幅度增加。工程区内的植被盖度、生物量、草层高度和植物种数均高于工程区外,一年生植物比例较区外低。工程区内的流动沙地基本被固定,植被盖度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7国道植物再生沙障防沙治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7国道90—100 km段公路沙害治理中,采用黄柳在流动沙丘迎风面上设置积沙、聚沙带——植物再生沙障,结合高立式和低立式红柳、芦苇生物沙障,不仅取得了阻沙、固沙、防止沙丘前移的理想效果,同时结合其他人工措施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沙丘的植被盖度,达到了阻沙、固沙和增加植被盖度的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