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自仁 《玉米科学》2006,14(Z1):80-85
由甘肃省张掖市农科所选育的玉米新杂交种张单379(ZA5710×ZJ1221)在组合鉴定、杂交种比较以及省市两级区域试验中产量连年高居第1位,株高及穗位高适中,淀粉含量高,高抗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和红叶病,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同时介绍了张单379的适宜种植地区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研究了棉花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中玉米素(Zeatin,ZA)和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含量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棉所49上部叶片中ZA含量在现蕾期、初花期、打顶前均高于中571;IAA含量变化趋势和中571相反,在初花期和打顶前高于中571和(中571×中棉所49)F_1,打顶前IAA含量分别是中571和(中571×中棉所49)F_1的1.03和1.02倍,差异达显著水平;ZA/IAA含量比值在现蕾期、初花期、打顶前分别是中571的1.06,1.12,1.32倍。中棉所49中部叶片ZA含量从现蕾期到打顶后一直高于中571,现蕾期、初花期、打顶前、打顶后分别是中571的1.20,1.16,1.02,1.26倍,差异显著;ZA/IAA含量比值在现蕾期、初花期、打顶前、打顶后时期是中571的1.20,1.17,1.03,1.26倍。中棉所49下部叶片中IAA含量一直保持缓慢上升趋势,现蕾期、初花期、打顶前均低于中571。本研究不仅明确了激素在不同棉花品种中的时空变化规律,也为培育理想株型的机采新品种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着重概述了中国主要水稻产区稻瘟病菌的种群分布与生理小种的组成状况。目前东北稻区稻瘟菌主要种群为ZF、ZD、ZE和ZA,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3.2%、22.2%、15.6%、12.3%。西南稻区以强致病力菌株ZA和ZB为主,四川省内ZB种群频率高达53%,ZA为22.3%;贵州省的优势种群为ZB、ZA和ZG,出现频率分别为41.4%、18.5%和10.7%。华南稻区主要种群为ZB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28.0%和37.0%。华北稻区以致病力较弱的ZE、ZF和ZG群体为主,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1.5%、22.1%和44.3%。华东稻区主要种群为ZB、ZG、ZC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43.3%、25.0%、13.9%和123%。华中稻区主要是ZA、ZB、ZE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34.9%、28.8%、21.4%和14.1%。西北地区水稻种植较少,但以致病力强的ZA和ZB群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4.
优良玉米自交系新01A3及其姊妹系新6是以优良玉米杂交种为基础材料,利用热带种质资源8085泰杂交,用昌7-2回交后,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属于塘四平头类群,具有中早熟、高抗、高配合力、质优等突出优点。直接利用新01A3、新6及其改良系,选育出多个通过省审和国审玉米杂交种,其中新单68为河南省第一批审定机收组品种,新单58、新单65、新单68、新单88为国审机收品种,适宜黄淮海夏玉米种植,适宜玉米全程机械化操作。新单33、新单36、新单38、新单61及豫单606为普通玉米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甘肃省玉米育种工作者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了一些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稀植大穗品种,与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的耐密、广适型玉米新品种有很大差距,跟不上我省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适宜密植的玉米新杂交种选育,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在我省玉米主产区种植的耐密、广适、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杂交种陇单10号,对我省玉米生产发展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斯拉夫玉米种质在新疆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斯拉夫引进各类玉米种质为我区玉米育种和生产上所利用,并育成了新玉6号、新玉7号、新玉8号、新玉10、新玉13等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SC704的引进和新玉6号的选育推广分别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7.
《玉米科学》2011,19(5):156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是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优质专用、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科研机构。先后主持或参加农业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及产业化项目30余项。"十五"以来,共有46个玉米新  相似文献   

8.
为了不断筛选适宜沧州土、肥、水条件,光、气、热资源的玉米推广品种,选择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大、表现比较好的一些玉米品种,并引进一些新审定品种,通过相同的肥水管理,比较不同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综合性状,为我市今后推广对路玉米新优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2002~2004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漯单9号属高产、稳产型玉米新杂交种,广泛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由于其子粒品质优良,推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0.
新科68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于2004年用自育玉米自交系R02做母本,新43做父本,培育而成的普通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属紧凑型中熟品种,2007~2008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和陕西省夏玉米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熟期中、抗性好等特点,适宜陕西关中及相似生态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1.
杂23是利用雄性不育与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资源杂交、转育测交筛选和连续回交定向培育而成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耐)菌核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2000多hm2大田生产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郑单958和登海601为材料,研究冀西北半干旱补罐区超高产玉米的源库特征。结果表明,登海601玉米生育期长,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叶源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量大,源生产能力高;郑单958表现相对登海601较差。登海601的产量达到18 474 kg/hm2,产量构成因子的表现突出,其单位穗数为91 800穗/hm2,穗粒数为528粒/穗,千粒重为384.75 g,粒叶比达到0.23 kg/m2,源库能协调发展。郑单958单位面积穗数高,穗粒数低,群体总粒数偏低,千粒重也低,产量未突破15 000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两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将两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和黑壳子粳分别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和回交,获得F1、F2、BC1世代和部分F3家系,在3~4叶期用喷雾法分别接种ZA49和ZG1小种,根据抗、感分离比例,推断薄稻和黑壳子粳对ZG1和ZA49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两个抗病品种的抗病基因间呈非等位关系。进一步将两个抗病品种与三个含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F-98-7(Pi-km)、F-124-1(Pi-ta)和F1452(Pi-b)杂交,根据F1和F2接种结果表明,两个粳稻地方品种与上述三个材料所携带的抗病基因是不等位的。  相似文献   

14.
3个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选用3个不同株型品种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在辽宁省5个地点设6种密度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沈阳和铁岭具有相同的适宜密度,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分别为48000、57000、67500株/hm~2;在朝阳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的适宜密度分别为57000、57000、57000~67500株/hm~2;在大连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分别为39000、48000~57000、67500株/hm~2;在丹东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分别为39000~48 000、48000~57000、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间稻瘟病菌群体的毒力差异。用于抗瘟性分析的菌株是2007年~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17个县(市)、农场15个栽培品种共21份稻瘟病标样,共116株,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测试,共鉴定出7群2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总出现频率69.8%,优势小种为ZA49、ZD5,总出现频率37.9%。将其中的48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供试的15份材料上,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在鉴别品种外供试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优势小种对同一品种致病力反应差异也较大;毒力频率低于30%品种有垦稻12、龙粳26号,是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交叉凝集试验结果将从湖北钟样、广济、监利、潜江等地分离的37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分成5个血清型,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这5个血清型之间的交叉现象结果表明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其中ZA血清型与USDA205有相同的抗原成分。所有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之间无相同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17.
湖南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病菌致病型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8对SSR引物对23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经UPGMA聚类分析,在相异系数为0.23水平上,供试菌株划分为7个遗传宗谱,其中Ⅰ、Ⅴ、Ⅵ宗谱为优势宗谱,所占比例分别为23.9%、23.5%和23.0%,Ⅳ和Ⅶ宗谱中分别只有1个和5个菌株,其所占比例仅为0.43%和2.17%。用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从230个菌株中选出的77个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结果表明湖南稻瘟病菌分属ZA、ZB、ZC、ZD、ZE、ZF、ZG等共7群30个致病型。其中 ZA、ZB、ZC 3个种群的分化较强,分别含6、10、7个致病型,其中ZG1为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为26.5%。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以及以不同鉴别品种表型来划分的致病型结果表明,菌株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沈瑛  徐同 《中国水稻科学》2003,17(3):260-264
 2001年9月在湖南省3个稻瘟病的主要发病县采集分离了57个稻瘟病菌株,与法国国际农艺研究和发展中心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于稻谷粉琼脂培养基上对峙培养。结果表明,30% 和12% 的测试菌株分别为交配型1.1和交配型12,其余60% 的测试菌株与4个标准菌株中的任何一个均不能产生子囊果,即便是与田间新获得的两性菌株之间的对峙培养也不能产生子囊果。在所获24个能育菌株中只有5个为两性菌株,占9%。各菌株在中国7个鉴别品种上的测定共获5群20个小种,其中ZA 和ZB为优势群,ZB15为优势小种。还就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在田间存在与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水稻抗性基因Pi对福建省稻瘟病菌优势菌群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的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的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和致病型,再测定24个抗性基因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结果】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可将供试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划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和ZC为主要种群,ZC15、ZD7和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根据CO39近等基因系的接种结果,将供试稻瘟病菌划分为17个致病类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供试的24个抗性基因对347株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抗谱为9.80%~89.91%。其中,Pi-k~m、Pi-7(t)、Pi-9(t)、Pi-k~p、Pi-k、Pi-k~h、Pi-z~5和Pi-ta(1)等8个抗性基因的抗病性较强,抗谱均高于70.00%。【结论】说明这8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种时可以考虑联合利用这些抗性基因。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这8个抗性基因对主要生理小种的抗谱和主要致病型的抗谱均值高于69.00%,与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抗谱吻合。说明利用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或优势致病型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