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作物与泡桐间作,是河南省东部人民在长期的实线中找到的一种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好办法。涿县从1977年春开始,大量引进泡桐,一年育苗实践证明,涿县适合泡桐生长,为华北部分地区推广农桐间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县人民怀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敢想敢干,勇于实践,大搞了农桐间作。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干群彻底批判了刘少奇、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进一步落实了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指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了群众性植树造林,使农桐间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为止,全县已农桐间作62万亩,占适宜面积的76%。搞农桐间作已成了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所有大队都搞了农桐间作,有75  相似文献   

3.
林农间作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林农间作的年限,主要取决于造林密度,通常间作3年,也可间作5年。 1 间作造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地处渭北高原的合阳县马家庄公社南洼大队,积极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一九六五年办起了林场,大搞植树造林。他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泡桐是胁地较轻、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一种优良树种。为了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解决农林争地的矛盾,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这个大队于一九七三  相似文献   

5.
<正>栾城县王大枚村原第一生产队,1973年春搞农桐间作18亩,株行距5×18米,共栽泡桐130余株。1979年采伐10亩,木材自用未计收入。1983年冬将剩下的8亩共47株伐倒,低价处理给本队社员,收入现金10070元,平均每株树每年收入21.4元。 通过测算,这47棵泡桐平均胸径45厘米,最粗达57厘米;平均树高5.6米,最高7.4米;单株立木材积平均0.95立方米,最大达1.2立方米。8亩地共计产木材44.6立方米,平均每亩5.58立方米,木材生长量平均为每年每亩0.51立方米,若按现行市场木材价格每方450元计算,共可收入现金20070元,仅木材一项平均每亩每年收入228元。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河南省农经学会主持的农桐间作经济效益座谈会于1986年1月7日至11日在郑州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45名,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现将会议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农桐间作的战略意义泡桐原产于我国,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是平原农区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仅河南、山东、安微等10省就栽种泡桐3,500—4,000万亩,共8亿株左右,在永续经营条件下,预计10年成材后,每年可生产优质木材3,000多万立方米,对改变我国平原农区缺材少林的状况、发展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保持生态平  相似文献   

7.
农桐间作是我省平原林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农业稳产高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省农桐间作经验和发展成绩曾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高度评价。但近年来,有一部分人忽视它的意义,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毁桐现象。农桐间作是否影响农作物产量? 我国著名泡桐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蒋建平通过对我省农桐间作林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国内外农用林业发展形势的分析,认为“不能因为部分地区过密,就简单地否定农桐间作形式,这也是没有科学根据”,“农桐间作经营形式,不仅要充分肯定,还得认真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要从理论高度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从理论上、发展实践中阐明了农桐间作不会影响农作物产量,而且为农桐间作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农桐间作是科学的发展农、林业生产的措施之一。农田中间种桐树,具有防风、固沙、抗旱、御霜即减免自然灾害,调节农田小气候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同时,各种农事活动(耕作、施肥、灌水等)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桐树的生长。因此,农桐间作能互相促进,达到农、林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索林粮之间相互关系,我所曾进行一些试验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内容 (一)不同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单一农作物试验。 1.泡桐单位面积生产率。 2.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二)同一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单一农作物试验。 1.泡桐单位面积生产率。 2.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三)同一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多种农作物试  相似文献   

10.
农桐间作与作物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桐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长明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我国平原地区一种特殊的造林形式,是平原绿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树木具有比较稳定的生产食物、饲料、燃料、木材和防护作用的功能,把农业和林业合理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是很必要的,也是解决农林争地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对传统农业中存在的肥料和能源的高成本投放和由于土壤侵蚀而造成地表土大量流失的改善提供很大的可能性。农用林业又称为农林间作,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农用林业是把农、林、牧同土地经营结合在一起的形式。立地条件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技术和组合,根据要  相似文献   

12.
泡桐进入农田,与一年生农作物共生,是50年代河南豫东平原劳动人民在长期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斗争的生产实践中所找到的一种适合生态环境和经济要求的农林复合经营形式。目前在华北平原地区已推广到9个省(市),约30万公顷。本文在笔者已进行的对农桐间作的生态效益、产量效应和经济效果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黄泛平原旱作风沙区农桐间作进行了技术经济效果的动态分析和评价,旨在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农桐间作形式,为有关部门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改革种植制度提供依据,为平原农区发展农桐间作,合理安排农作物组合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经验,为其他混农林业项目的评价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农桐间作是我国华北、中原平原地区人民在长期与风、沙、旱灾作斗争的一大创举。近年来发展较快。我省实行农桐间作最早的是鄄城等县,后来,范围不断扩大,在林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之后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50年代始,首先在河南省黄泛平原地区进行农桐间作,继而在山东省西南,安徽省淮北、江苏省徐淮地区和河北省南部等平原地区逐步推广。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据统计,全国农桐间作面积已达4600万亩,其中河南2578万亩,山东1295万亩,河北325万亩,安徽209万亩,陕西120万亩,江苏近50万亩。这种农桐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斗争的  相似文献   

15.
对鲁西南农桐间作主要模式桐-粮,桐-粮-棉,桐-粮-菜,桐-粮-棉-菜,桐-果- 粮-菜,桐-果-粮-菜-药间作等北行,株行距5m×40m或50m,桐-粮-菜-菜-药,桐-粮-棉-菜-药间作。并就进一步完善优化结构模式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6.
<正>七十年代以来,农桐间作做为林业生产中的一种形式进入我县。为摸清农桐间作在我县是否适宜,经济效益如何。我们对本县杜城营村六年来的经济效益做了一些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杜城营村位于我县东部,北纬36°21′,东径114°34′。平均年降雨量565.7毫米,年平均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农业大国,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32亩,并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因此,土地利用问题便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中国农民早已采取了农桐间作的耕作方式,以此来满足自己不仅对粮食的需要,而且对木材、燃料、饲料,甚至货币等各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对鲁西南农桐间作主要模式桐—粮、桐—粮—棉、桐—粮—菜、桐—粮—棉—菜、桐—果—粮—菜、桐—果—粮—菜—药间作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优化结构模式为:南北行,株行距5m×40m或5m×50m,桐—粮—菜—药、桐—粮—棉—菜—药间作。并就进一步完善优化结构模式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农桐间作生态系统N、P和K营养元素循环规律。结果表明:泡桐一小麦系统植物组分库N、P和K的累积分别为111.178kg/hm2、23.054kg/hm2和54.866kg/hm2,年吸收量分别为102803kg/hm2、21.534kg/hm2和48.425kg/hm2。枯落物库中N、P和K的年归还量分别为27.679kg/hm2、6.039kg/hm2和13.709kg/hm2。0~80cm土层中N、P和K的贮量分别为7259.731km/hm2、12309.707km/hm2和190770.346kg/hm2。N、P和K的吸收系数分别为0.01416,0.00175和0.00025,利用系数分别为0.925,0.934和0.882,循环系数分别为0.269,0.280和0.283。三种元素平均循环系数为0.277,比单一农作物(小麦)群落提高12.6%。  相似文献   

20.
在田间实测基础上,分析了农桐间作中总辐射、反射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及生理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认识间作田中小气候形成原因和农田遮荫情况提供依据,对提高作物生产潜力,扩大农桐间作面积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