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桉树与越南安息香混交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惠珍 《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95-196,209
对闽南山地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人工混交造林试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混交是成功的,造林密度为1 350株/hm2,桉树与越南安息香以6∶4星状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提高了林分产量和质量。4.5年的混交林分中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分别比其纯林提高5.20%、11.49%和29.32%,而越南安息香的各项生长指标也明显高于其纯林。尤其是混交林中不论是尾巨桉还是越南安息香,小于10 cm小径木比例均比各自纯林减少,而12~18 cm中径木比例增加,并出现了大于20 cm的大径木,这对培育桉树大径材相当有利;此外,混交林在改良土壤、增强林分抗性等方面均比纯林有明显优势,对维护桉树人工林地力具有现实意义,可进一步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桉树混交林对薇甘菊的入侵控制效果。[方法]以桉树纯林作对比,设置1行桉树+1行相思树(混交模式A)、2列桉树+2列相思树(混交模式B)2种混交模式,对3种造林模式的林木生长状况、薇甘菊生物量、叶生物量、林分透光度、薇甘菊盖度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揭示控制薇甘菊的关键因素。[结果]混交林中,相思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单株叶生物量等均比桉树纯林的大;林分透光度、林分薇甘菊生物量表现为桉树纯林>混交模式B~混交模式A(P<0.05),林分乔木层的总叶生物量、薇甘菊生物量表现为混交模式A~混交模式B>桉树纯林;3种造林模式内,薇甘菊盖度达70%以上只在桉树纯林内存在,盖度只有5%~10%或者没有薇甘菊的只在混交林内存在。[结论]综合以上因素,3种造林模式对薇甘菊入侵控制效果为混交模式A~混交模式B>桉树纯林,说明林分密度、枝叶繁茂程度、林分透光度等因素是控制薇甘菊入侵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施成坤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40-141
针对闽南沿海地区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引起地力下降、病虫害及水分过度丧失等问题,在闽南海岛东山县丘陵山地进行了桉树与木麻黄带状混交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与木麻黄混交能提高桉树生长量,丰富林下植被,形成较为稳定的复层林,而且混交林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强。建议在闽南地区推广营造桉树木麻黄带状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混交模式桉树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和植物多样性,为桉树混交林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测定广西高峰林场4种类型18年生桉树林分(桉树×大叶栎混交林、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等生长指标,分析其林下灌草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特征。【结果】桉树×红锥混交林中桉树单株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高于桉树纯林,即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桉树单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4种类型桉树人工林林分的蓄积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桉树×红锥混交林(373.733 m3/hm2)、桉树×大叶栎混交林(366.042 m3/hm2)、桉树纯林(339.860 m3/hm2)和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249.041 m3/hm2),其中,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大叶栎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的蓄积总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三者均极显著大于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P&...  相似文献   

5.
黄春 《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69-170,175
对马尾松、乐东拟单性木兰人工混交造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是可行的,按照2500株/hm2、1:1带状混交的规格栽植,2个树种的种间关系协调,空间分布合理,土壤理化性状,林分产质量明显改善。八年生混交林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提高了39.75%、87.80%、19.87%。同时,混交林中马尾松大于平均胸径的径木所占比例比其纯林提高了30.6%,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但此时混交林分结构稳定性较差,亟需进行适当的间伐,以进一步改善种间关系和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福建仙游开展大果紫檀与杉木混交造林试验,对5.5年的大果紫檀×杉木混交林和大果紫檀纯林的生长和林分小气候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果紫檀纯林相比,混交林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大果紫檀的生长,改善了林分整体质量、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林间小气候;不同林分中,以行间混交2行大果紫檀∶1行杉木的效果相对最好,其5.5年的混交林中大果紫檀胸径、树高分别较纯林提高了34.22%、19.20%。同时,通过混交造林,对提高大果紫檀的抗倒伏、促进良好干形发育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造林模式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下桉树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林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探寻桉树人工林科学合理的栽培模式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大青山林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的样地调查法,在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林地(桉树纯林、桉树×降香黄檀、桉树×望天树、桉树×格木和桉树×红椎混交林)中各设置6块样地,每块样地大小为20 m×30 m,对各样地3个小样方(5 m×5 m)内植物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中共出现植物42科68属76种,其中15种灌木和18种草本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不同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桉树×望天树(10种)、桉树×格木(11种)和桉树×红椎(10种)混交林的灌木优势种类明显多于桉树纯林(6种)、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7种),而草本植物优势种类在不同造林模式桉树人工林间差异不明显,均介于12~14种。5种造林模式的桉树人工林下植物均匀度指数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灌木层表现为桉树×望天树、桉树×格木和桉树×红椎混交林大于桉树纯林、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在草本层则与之相反。林分环境因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林分郁闭度和土壤含水率对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造林模式对桉树人工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综合比较认为桉树与望天树、格木和红椎混交造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杉楠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文忠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144-145,227
针对当前杉木纯林连栽引起林分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等问题,开展杉木与楠木混交造林试验研究,对杉楠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在生长量、林内小气候和土壤肥力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与楠木按1∶1和1∶2混交,林分中杉木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总蓄积量均超过杉木纯林,其中杉木与楠木1∶1混交,林分中杉木各生长指标增加幅度较大,与杉木纯林相比,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总蓄积量分别增加了43.07%、113.83%和35.61%.杉楠混交后,林内湿度提高,林内气温、土温和光照强度降低,土壤变得疏松、通气和透水,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增强.本试验条件下杉木与楠木混交的最佳模式为杉楠行状混交.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福建沙县32年生乳源木莲纯林和杉木乳源木莲混交的乳源木莲系列生长形质、林分分化及空间利用能力特征。结果表明:乳源木莲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乳源木莲枝下高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乳源木莲尖削度有显著抑制混交效应,但混交林培育对乳源木莲胸高形数、枝下高比例和树干圆满度无显著性影响。乳源木莲相对胸径变异系数,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有显著抑制混交效应。乳源木莲冠长、冠幅、冠形率、树冠体积、树冠表面积、生长空间指数、生长空间竞争指数等性状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研究结论认为,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培育可显著促进乳源木莲生长,提高干形形质,缓解林木竞争与分化,提高空间利用能力,模式在同类生境条件地区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林永华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7):114-116
该研究通过对福建省建瓯市2001年营造鹅掌楸纯林和混交林进行调查,对不同的造林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林分中林木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鹅掌楸与南酸枣混交生长表现最好,鹅掌楸纯林、鹅掌楸与枫香混交生长情况次之,鹅掌楸与乳源木莲混交表现最差。研究结果可为闽北发展阔叶树造林提供思路,为林地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雷州林业局桉树混交造林模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0种桉树与相思混交模式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经济效益、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桉树与相思混交能够提高混交林中桉树的胸径和材积生长量,但在造林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混交林分无论从产量还是从经济效益上都不如桉树纯林高,营造混交林能够很好地维持地力,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2.
红锥马尾松混交林效益与营造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汤文彪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169-171
对7年生红锥马尾松混交林及其纯林调查结果表明,红锥与马尾松混交能明显促进林木的生长,提高造林存活率。在造林密度2500株.hm-2的情况下,红锥与马尾松以7马尾松3椎星状混交,两树种种间关系比较协调,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提高林分生产力,7年生混交林分中红椎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红椎纯林提高了12.5%、11.7%和38.70%,林分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红椎纯林提高了42.75%和14.60%。同时,能明显提高林分质量和材质,抗逆性强,改土效果好,有明显抑制火灾发生和蔓延等特性,是一种生态、经济效益兼得的混交组合,可在闽南丘陵山地发展。此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红锥混交造林技术,为培育优质红锥用材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 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 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的混交模式,以促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结果表明:1)巨尾桉×红椎混交林中巨尾桉胸径、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的林分总蓄积量为126.44 m3·hm-2,比较接近巨尾桉纯林(129.84 m3·hm-2)。3)混交林上层土壤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巨尾桉纯林增加16.31、0.43 mg·kg-1和16.65 mg·kg-1。4) 10年生时,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协调,红椎生长尚未受到巨尾桉较大影响,但混交林中巨尾桉、红椎的胸径小于其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占57.88%和52.42%,林分结构存在不稳定的趋势。因此,建议适时开展抚育间伐,改善林分结构和调整种间关系,以期充分发挥混交效益。  相似文献   

14.
沿海贫瘠山地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闽南沿海贫瘠山地20年生的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效益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林分密度、混交比例及配置条件下,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种间关系较为协调,林分结构稳定,抗逆性强,能调节林分小气候,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20年生混交林分蓄积量比福建柏纯林提高30.41%;在高温季节里,混交林内气温比纯林低0.8℃,而相对湿度比纯林高7.1%;混交林枯落物量比福建柏纯林高4.342t@hm-2@a-1,是适应闽南沿海贫瘠山地较好的一种混交组合,可在适宜区进一步推广营造.  相似文献   

15.
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毛红椿不同混交比例及杉木纯林(CK)的生长效应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杉木毛红椿混交造林是一种较好的混交组合。其10年生林木无论是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均比杉木纯林生长更好。在不同混交比例中毛红椿混交比例减少而杉木平均胸径呈增加趋势;树高以3∶1带状混交、4∶1带状混交为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年生林木的林分蓄积8∶1插花混交,4∶1、3∶1带状混交与CK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8∶1插花混交,4∶1、3∶1带状混交与2∶1带状混交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加上对树冠生长的分析结果认为,杉木毛红椿混交,以杉木毛红椿8∶1插花混交、4∶1、3∶1带状混交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肖靖萍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32-134
介绍了珍贵用材和观赏树种深山含笑人工林培育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深山含笑培育优质壮苗的主要技术是适时采种,破皮和遮阴处理。在丘陵地区营造深山含笑适宜采用混交经营模式。混交林中杉木、深山含笑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大于各自纯林。混交林中杉木与杉木纯林比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19.05%~24.76%,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5.33%~27.74%。混交林中深山含笑与深山含笑纯林比平均树高分别提高了8.70%~15.94%,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30.91%~40%。3:1混交林、2:1混交林与杉木纯林、3:1混交林、2:1混交林与1:1混交林林分立木材积生长量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杉木与深山含笑混交对林分生长有积极作用,以混交比例3:1,2:1(杉木:深山含笑)为好。  相似文献   

17.
胡少锋 《安徽农学通报》2013,(13):120-121,127
在闽中南部沿海山地开展湿地松、深山含笑人工混交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与深山含笑采用6:4星状混交(造林密度2 000株/hm2)是可行的,2种树种混交林冠呈镶嵌紧密结构,相互促进,明显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8a生混交林中湿地松、深山含笑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各自纯林提高了7.7%、6.1%、20.0%和13.2%、10.5%、37.2%。混交林分蓄积量达26.61m3/hm2,分别比湿地松、深山含笑纯林提高了43.5%和20.4%;8a生时种间关系还比较协调,结构比较稳定,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且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模式生长及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20-121,138
面对杉木人工纯林易发生地力衰退、生长降低等问题,开展了杉木厚朴不同模式混交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厚朴混交林在提高杉木林生长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作用明显。在不同模式的杉木—厚朴混交林中,杉木厚朴按3∶1的比例带行混交杉木林生长最快,林分蓄积量最大,而且该模式混交林土壤孔隙状况、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土壤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等均最高,杉木厚朴3∶1带行混交模式是杉木-厚朴混交林中最优模式,从而为杉木林合理栽培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降香黄檀混交造林效果,于2009年开展了降香黄檀和山桂花、灰木莲、非州桃花心木及粗皮桉混交试验。6a生的试验结果表明,4种混交林中,降香黄檀与山桂花混交胸径生长最快,与灰木莲混交树高生长最快,与粗皮桉混交胸径和树高生长最慢;不同混交林中降香黄檀高径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福建仙游开展大果紫檀与杉木混交造林试验,对5.5a生大果紫檀×杉木混交林和大果紫檀纯林的生长和林分小气候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大果紫檀纯林,混交林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大果紫檀的生长,改善了林分整体质量、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林间小气候;不同林分中,以行间混交2行大果紫檀:1行杉木的效果相对最好,其5.5a生混交林中大果紫檀胸径、树高分别较纯林提高了34.22%、19.20%。同时,通过混交造林,对提高大果紫檀的抗倒伏、促进良好干形发育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