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2.
3.
4.
6.
8.
9.
10.
机械化抛秧可大大提高水稻抛秧的速度和质量,与其它水稻移栽方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稻抛秧机的工作原理,对水稻机械抛秧的田间作业技术及机械抛秧栽秧苗的培育技术要点做了较全面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12.
从显微水平和超微水平对杂交水稻汕优桂99的新式旱育、传统旱育和半水育三种方式秧苗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表皮细胞外壁厚度、硅质乳突的数量、泡状细胞组相对大小、气孔器的密度;多环叶肉细胞数量;叶脉面积相对大小、叶脉上下方机械组织的细胞数等,均是新式旱育秧苗的叶片最大,传统旱育的次之,半水育的最小。观察结果从解剖学方面说明了新式旱育秧苗素质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中国南方稻区湖北荆州地区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的3种气候情景,即在背景温度为24~29℃的人工气候箱中设置以CO2浓度为400molmol?1、升温0℃为对照(CK),以550molmol?1、升温2℃为中强度处理(M),以700molmol?1、升温4℃为高强度处理(H),将催芽后的稻种于各气候箱中处理10d,观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水稻幼苗苗高、根长、根数(根长大于1cm)、根苗干重及活力指数均随着CO2浓度和温度的同时升高而上升,其中H处理下幼苗苗高比CK长5.78cm,根长比CK高12.91%,根苗干重为CK的2.6倍,活力指数为CK的3.1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表现为M处理最高;(2)随着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稻苗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糖(SS)逐渐降低,脯氨酸(Pro)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可溶性蛋白(SP)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逐渐升高。说明在目前温度和CO2浓度条件下未来升温2~4℃同时CO2浓度增至550molmol?1和700molmol?1对湖北荆州稻区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但此生长期稻苗营养元素累积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5.
16.
3年研究结果表明:旱育秧苗移栽后,分蘖温度低,日平均气温达到11℃早粳1号已开始分蘖。旱育秧的主茎分蘖强,有效穗多,每穗实粒多,产量高,增产幅度达10%左右。太阳辐射和温度对有效穗和穗粒数影响较大。梅雨初期“阴害”对早籼品种的抽穗扬花和灌浆初期危害较大。文中考虑气象和作物群体因素而建立的水稻产量统计动态模式,由有效穗、每穗粒数、空壳率和千粒重4个子模式组成,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两个新型羧甲基壳聚糖-铜(Ⅱ)-苯并咪唑衍生物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化合物:cmcts-Cu(Ⅱ)-tbz(1)和cmcts-Cu(Ⅱ)-hpb(2)(cmcts=羧甲基壳聚糖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基)苯并咪唑)。应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对模拟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模拟物在中度土壤盐害的情况下对玉米幼苗抗盐害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度盐害情况下,经这些SOD模拟物浸种、叶面喷洒处理,玉米生物量得到较大提高,茎叶长和鲜重分别增加了7.30%~79.17%,和17.86%~119.05%,生物体内SOD活性提高了43.59%~80.22%,表明这些SOD模拟物能有效抑制玉米幼苗所受的盐害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沙地衬膜水稻施肥效应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地衬膜水稻采用无土栽培原理,施肥以化肥为主。适宜的N肥能显著促进沙地衬膜水稻营养体的生长.P肥则对水稻后期籽粒灌浆结实有明显效应。N、P配施较单施N、P处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沙地衬膜水稻栽培中。纯N最适施用量为144.7kg/km^2,最佳N、P配比为1:0.502.以使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均表现较高。根据沙土特点和水稻生长发育规律,衬膜水稻施肥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N肥分4次施入。P肥基施为主,K肥少量追施。另须基施Si等微肥。基肥采取沟深施。追肥撒施,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主攻分蘖肥和穗粒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旱作水稻灌溉定额确定方法,通过对长系列(1992-2014年)单季稻生长季(6-10月份)及旱季(7-9月份)降雨量进行排频,并参考蒸发量确定不同灌溉保证率代表年;通过计算多年日均有效降雨量和水稻需水量,按月绘制成不同保证率的水稻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变化趋势线图;通过积分法计算曲线方程差,即为月灌水额,合计后为灌溉定额,或通过测算曲线间的图形面积快速获得月灌水额。结果表明,当地单季水稻90%、75%和50%的年份能够满足的灌溉定额分别为416.9、338.7和216.1 mm,旱作水稻取其50%~60%的灌溉量值。应用试验表明,干旱年(2013年)按90%、平水年(2014年)按50%的年份能够满足的定额减半灌溉,粳稻旱作产量分别为5 924.3 kg·hm-2和6 511.8kg·hm-2,是淹灌栽培的84.1%和91.2%。该方法不仅能计算灌溉总量,还能体现灌溉量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分配趋势,对于提高旱作水稻的水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