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玉峰 《中国茶叶》2004,26(2):38-39
自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研究唐代茶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研究趋于升温.期间潘忠义、鞠清远、徐方干、傅举有(唐代盐和茶的专卖,<史学月刊>,1960,13)、唐耕耦(唐代茶业,<社会科学战线>,1979,4)、张泽咸(汉唐时期的茶叶,<文史>第11辑)、贾大泉(唐和五代时期四川的茶叶,<天府新论>,1987,4)、鲍晓娜(茶税始年辨析,<中国史研究>,1982,4)、凌大珽(<中国茶税简史>)、陈衍德(唐代茶法略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2)、商岘(一千年茶法与茶政,<平准学刊>第三辑下册)、李斌城(唐人古茶,<农业考古>,1995,2)、王洪军(唐代的茶叶生产,<齐鲁学刊>,1987,2;唐代的茶叶产量、贸易、税茶与榷茶,<齐鲁学刊>,1987,6;唐代茶叶生产发展的经济原因及其与自然经济的关系,<济宁师专学报>,1988,1)、方健(唐宋茶产地与产量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2)、章秉纯(唐代茶税考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2)、孙洪升(唐代榷茶析论,<云南社会科学>,1997,3)等均作过专门探讨,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唐代茶业政策的演变发展阐述不够全面,对税茶与榷茶的区别也认识混乱,因而对唐代茶业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对某些认识予以辨别分析仍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建瓯种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以研制生产"北苑御茶"而著称.解放以后,又创立了"建溪牌茶叶"和"明芝牌系列茶叶"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茶业新品牌,有力推动了建瓯茶业的持续向前发展.我市在茶业原产地保护方面起步迟,进展缓慢.做好申报我市"北苑御茶"原产地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因此,笔者根据建瓯实际,对做好申报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茶业产业现状,分析了茶业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以茶业科技迎接新世纪茶业的发展之路,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茶业产业组织制度、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提高茶叶制品品质和科技含量、扩大行业范围,引导茶叶消费、完善管理机制,加速茶叶流通等四个方面指明了中国茶业在入世后的突破口以及实施茶业科技先行战略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并具有独特的意义.世纪之交,本文试探讨茶叶发展的"大茶业"战略,为同行努力开创新世纪市场经济下的新茶业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加快四川茶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四川省经济作物中的骨干项目,茶业经济是四川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经济,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人民消费、增加出口创汇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至2003年底,全省茶园总面积为187.1万亩,茶叶总产量为7.2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2.2万吨,占30.56%,茶叶总产值8.56亿元.近年来,四川省茶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茶的故乡,随着茶叶的生产、制造与加工,茶文化得到了不断积累,同时随着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面向全世界。随着党中央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茶业经济发展获得有效动力,茶叶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茶文化交流、茶叶贸易交流、茶叶创意产业园等有关于茶叶的经济活动地开展,为茶文化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带动服务产业发展,还能够使茶业经济发展获得更为宽广空间。本文在阐述我国茶业经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茶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和问题,进一步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茶业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而将茶业经济有效融进我国宏观战略背景中,以获得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茶业一直是婺源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借鉴学习茶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将优势产业做成强势产业,我县组织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茶叶专家、茶叶龙头企业业主等组成的茶业考察组,先后考察了福建安溪县和浙江新昌县的茶业.通过考察既开拓了视野,又拓宽了思路;既学习了茶业发展的经验,又促进了思想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谷城县是湖北重要的产茶区之一,在唐代被录入山南道茶产地,唐代以后茶业有所衰减,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名不见经传。从明清至今,水运的便利条件使谷城逐渐从产茶区转变为销茶中转站,茶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当地的生活习俗和社交礼仪中。本文试从明清时期的文献资料和谷城方言遗俗中,一窥近代谷城地区茶叶文化的进程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茶业会展经济是茶业发展的新方式,也是茶业经济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茶业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适合于茶叶产业经济整体发展的思路措施,以促进茶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钟莲  陈辉 《福建茶叶》2016,(4):236-237
随着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茶叶品质越来越看重。品质较差的茶叶会受到茶人的排斥,久而久之,企业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茶叶品质可以从茶叶外形、色泽、香味、口感以及化学物质等因素上加以判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茶叶品质鉴定方式逐渐不适应当下茶业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从五个方面对茶叶品质参数加以说明,并根据这些参数就计算机技术在茶叶品质鉴定中的应用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湖南茶业的技术、资源与区位优势,振兴湖南茶业经济的方法问题。提出发展名优茶、提高茶叶企业素质、搞好茶叶流通以及加强茶叶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是振兴湖南茶业经济的4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茶业经济的衰落与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茶业强国,茶叶产量高,种类多,出口垄断国际市场。19世纪80~90年代,茶叶生产和出口仍居世界首位。1886年后,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原因,出口有所下降。进入20世纪,中国茶叶出口萎缩,各产茶省茶业一蹶不振,至1949年,中国茶业经济跌入低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茶业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茶叶出口贸易不断增加。1978年改革开放后,茶业经济大幅增长。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茶业流通领域的改革,茶业经济结构和茶类结构的调整,名优茶的大力发展,以及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扩大,我国茶业经…  相似文献   

13.
汪汉新 《中国茶叶》2009,31(2):32-33
江西省婺源县是“中国茶叶之乡”,茶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婺源县把茶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强势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2007年实现茶业系列产值3.9亿元,茶叶加工出口贸易量1.8万t,出口创汇1500多万美元。  相似文献   

14.
陈蓉 《茶叶》2005,31(2):123-124
在唐代政府对茶业实施征榷。“榷茶”意思是“专卖茶叶。也泛指征茶税或管制茶业取得专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霞浦县茶业“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孝令 《福建茶叶》2010,32(12):32-34
茶业是霞浦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加快霞浦县茶叶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实现霞浦县茶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霞浦茶业实际,笔者对霞浦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浅议。  相似文献   

16.
自神农时代起,我国就有关于茶叶的记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与茶叶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茶业的发展拥有着诸多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在未来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如何稳定我国茶业的出口贸易份额,保证我国茶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形象以及能在世界众多茶业大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很受人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国茶业出口贸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制定促进宁德茶产业发展法规的背景 茶业是宁德的传统主导产业,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位列全国茶叶主产区前茅。茶业经济对闽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三分之一人口,百分之七十农户的经济收入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茶叶。茶业的发展为闽东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广元市茶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治贤  李莎 《中国茶叶》2008,30(8):14-15
四川广元产茶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围时期的葭萌古城——今广元市境内昭化古镇就是因其产茶而得名,旺苍高阳坡茶、青川七佛茶在西汉和唐代就已成为贡茶。1997年,广元市茶业被列为浙广合作项目,由广元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第1轮《对口帮扶广元地区茶业发展协议书》。由此,广元茶业进入了十年发展黄金期,历经“几五”恢复发展,“十五”加快发展,到“十一五”优化升级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徐永成 《茶叶》2000,26(Z1):249-254
世界茶业经济贸易规律及发展趋势;中国茶业结构调整,带动茶业经济发展已见成效;中国茶叶总体有优势,加入WTO有利于扩大茶叶出口.但欧盟设置的"绿色壁垒",也严重影响出口.其对策是建议欧盟变干态检测为液态检测,同时,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茶叶污染和农残、含铅量超标.  相似文献   

20.
在茶业经济贸易的几个主要指标中,福建都进入前几名。茶园面积居第三位,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和名优茶产量居第二位,名优茶产值居第四位,茶叶出口金额居第二位。从1963至1996年持续34年茶叶增产增收,特别是在近几年茶叶跌入低谷中,福建茶业仍在稳定增长,这在全国产茶省、区中尚不多见。这得益于发展茶叶的决策正确,得益于坚持发展有特色的茶叶,得益于科技成果与茶业经济的结合。福建经验表明,发展特色茶叶,是实现茶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福建发展特色茶叶中,可以得到三方面的启示:一是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建立自身优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