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蒙古陕三省半干旱区退化草原改良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志广  陈敏 《草地学报》1999,7(2):95-105
本课题在内蒙古、吉林和陕西三省区八个试验点,经三十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退化草原改良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及半干旱草原地区的影响牧草产量的最基本因素是土壤水份的缺乏。基于上述生态学原理,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以根昌为主的退化草原为的退化草原用浅耕翻法改良在内蒙古高原中部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典型草原用松地改良;在内蒙古西部和陕北黄土高原撂荒地用补播法改良。新研制的9SSB-1.75型和0SF-  相似文献   

2.
鄂温克旗在总结浅耕翻补播改良草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大胆提出带状补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技术试验研究,并迅速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现有草原4万公顷,其中“三化”草场为3万公顷,而严重退化草场为1.9万公顷。为使这些严重退化草场尽快恢复草原植被,加大草原的改良速度,本试验对严重退化的草甸类草场,进行了浅翻轻耙、松土补播等2种方式的改良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保平 《中国草地》1998,(4):46-48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半干旱草原区使用松土补播机进行了三种免耕试验,结果改良效果以松土、松土+施肥为好,在植被盖度40-60%,年降雨量310mm的草场早,一次松土 产量比对照增产45%,松土+施肥耕作一次当年鲜草产量(9454.5kg/hm^2)比对照提高142.5%。这两种免地均可连续保持4年增产期,而松土+施肥+补播成功率较低,是当所需条件满足时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草原畜牧业是该旗的主体经济,多年来,当地政府在防治草原沙化、退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天然草场的沙化、退化速度仍大大超过其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6.
盐碱化草牧场改良试验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盐碱化草牧场实施禁牧、浅耕翻和补播等综合治理措施,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植被高度、盖度、种类、产量有明显的提高,为改善科尔沁草原大面积盐碱化草场植被状况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补播乡土物种对退化荒漠草原的改良效果,以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经隔带深翻耕(25cm)处理后,分别补播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MN)和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MC),并以未补播草地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处理措施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1)补播乡土物种显著提高了退化荒漠草原的植被盖度、草群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但物种多样性有所下降。(2)补播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P<0.05),其中MC处理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1.70%和9.70%;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较对照均有所增加。(3)补播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0~10cm和10~20cm土层以MN处理最高,分别为15.25g/kg和12.43g/kg; 0~10cm土层全氮和全磷含量较对照均显著增加(P<0.05),但10~30cm土层上述指标较对照差异不显著。(4)不同处理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以...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地治理和改良退化草场,针对不同的草场,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草原改良,总结出适合当地特点与实际的改良方法。本试验在松嫩平原西部的齐齐哈尔市的退化草场进行,对退化严重的草场采用深耕翻,改变原有的草群结构,  相似文献   

9.
盐池县天然草原资源丰富,但近些年来,由于对草原不合理的开发利肿,许多草场上牧草的产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牧草稀疏低矮,杂草和毒草增多,不少优良的草场已经或正在沦为沙漠。因此,天然草原的补播改良势在必行。盐池县1999年以来实施天然草地补播改良7.867万公顷,对于优化草原植被结构,提高草地覆盖度、产草量以及改善品质,增加天然草原的栽畜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天然草原补播改良技术,以期为北方干旱草原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内蒙古天然草地生产潜力及其限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构建了"光、温、水、土与草地利用"草地生产潜力5级订正模型,利用ArcGIS软件,以1 km×1 km栅格为单元,根据1980—2001年间气象观测资料,定量计算了对内蒙古6种天然草原的光合、光温、气候、土地和自然生产潜力,揭示了各级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找出了天然草地生产力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表明:从光合、光温、气候、土地到自然生产潜力,各种草地类型的生产潜力逐级降低;内蒙古草原生产潜力的分布范围在454~12323 kg/hm2;空间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不同地域、不同草地类型生产潜力的主导限制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2.
关秀清  杜千有 《草地学报》1997,5(2):101-107
作者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优质牧草-羊草根际分离筛选出两株根际联合固氮菌。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菌株A-1属催娩克雷伯氏菌,菌株B-18属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培养特性,固氮酶活性,氧浓度对固氮酶活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均在微好氧条件下固氮活性最高,在Hill无氮培养基上30℃恒温培养,其固氮酶活性分别在18和16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全国各地肉牛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也开始将产业重点向肉牛养殖业调整。对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肉牛品种、饲养管理、产业发展和肉牛交易等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该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肉牛品种改良方案。该方案分为2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为基础母牛安格斯化:利用红安格斯牛作为父本,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实现基础母牛群体安格斯化;第2阶段为两品种轮回杂交:选用另一专门化肉牛品种与红安格斯牛为主要父本品种,开展两品种轮回杂交,建立优质肉牛高效繁育技术体系。通过制定该技术方案,以期为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开展黄牛改良和发展特色经济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甘南牧区草地生产力与载畜量时空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5~2007年每日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和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实测数据与实际载畜量资料,建立甘南州草地生物量与可食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不同季节放牧草场的理论载畜量模型和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分析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与载畜量的时空动态平衡状况与调控对策。结果表明,甘南州全年总可食牧草的鲜草产量为61.9亿kg,其中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全年草场的可食牧草产量分别占总可食牧草产量的35%、24%和42%。全州的理论载畜量为689.5万羊单位,冷季牧场和全年草场的超载率分别为82%和84%,而暖季草场欠载率为37%,全州草地的超载率为26%。如果保持现有的家畜数量不减,则全年需要补给牧草约26亿kg,补饲量占全州天然草地提供牧草量的42%。如果将农牧区和纯牧区的超载量分别降低50%和80%,则需要补给牧草13亿kg和5.2亿kg,补饲量占全州天然草地提供牧草量的21%和8.4%。  相似文献   

15.
干草原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3年在内蒙古正蓝旗于草原对10种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植物生长期内,每15天采样一次,分析牧草茎基部和根部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牧草在返青时都要消耗贮藏碳水化合物,分蘖后开始积累贮藏碳水化合物,在拔节和抽穗时又要消耗贮藏碳水化合物,开花、结实后又积累贮藏碳水化合物。但有的牧草出现相反的情况。根据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规律,作者对合理利用草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奶牛是陕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论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陕西奶牛遗传改良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奶牛遗传改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就加快陕西奶牛遗传改良的进展和良种化进程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苏大学 《草地学报》2008,16(2):105-109
开垦草原、过度农垦和撂荒、过度利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导致干旱区土地沙化、沙尘源面积扩大;草原持续超载过牧,滥采滥挖草原的植物资源,无序开发草原矿产资源,人为破坏草原植被,造成草原沙化;超越水土资源承载力,追求高产出的不当农业经营方式,违反自然规律的生态建设,造就了新的沙尘源,助长了沙尘暴的暴发。通过采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降低草原和土地利用强度、恢复干旱草原以牧为主的经营方式等措施,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裸露旱作农田、撂荒地等沙尘源面积,从而减少沙尘暴的暴发次数,减轻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不同放牧率下冷蒿小禾草草原放牧演替规律与数量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汪诗平  李永宏 《草地学报》1998,6(4):299-305
研究不同放牧经的围栏轮牧。结果表明,在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1.33-2.67羊/hm^2的放牧率将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导致禾 草的比例增大,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匀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利用式发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nks connecting plants to the soil through the carbon (C) and nitrogen (N) cycles.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predict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N deposition, a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ncreases in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and N affect 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 and nutrient release.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N deposition and precipitation on changes in the remaining mass and the C and N contents of shoot litter after decomposition in a typical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the addition of NH4NO3 at rates equivalent to 0, 25, 50, and 100 kg ? N ? ha? 2yr? 1 with and without added water. The addition of water proved to be a more effective practice than amendment with NH4NO3 for improving 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 the addition of wat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ate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P < 0.001), whereas the addition of N alone had no apparent effect on litter mass loss. However, a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water and 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oth mass loss and litter N content (P < 0.05), an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identified between litter mass loss 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time (P < 0.001).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litter mass loss and organic C content, bu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residual litter mass and N content (P < 0.01). Although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ver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could potentially promote litter decomposition, whereas increased N input has little effect. The effects of time on litter mass loss and residual C and N concentrations indicate the need for long-term trials that measure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the peaks of C and N release.  相似文献   

20.
当前陕西奶业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近几年来陕西奶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集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并指出了今后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对陕西奶业乃至全国奶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