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寂、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茶为国饮,弘扬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我们发现茶道精神可以适用于高校教育行业,启迪辅导员升华个人人格。  相似文献   

2.
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也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更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道中的工匠精神是追求不断进步的传统职业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将针对茶道中的工匠精神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启发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将工匠精神运用到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切实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及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茶庭是为了满足茶道仪式而特地设计的环境,它引导人们进入孤寂、静雅的氛围,亦与茶道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日本茶道和茶庭为背景,通过分析具体的设计理念和造景元素,探究日本茶道文化与茶庭。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有着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突发情况较多,工作难出成绩,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这不仅会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整体形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道精神所倡导的“真、清、和、怡”对于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基于茶道精神探析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的对策,希望能对那些一度感到迷茫的辅导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茶精神以"和"为中心;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四规,对茶精神的理解依附于宗教。中日茶精神的共同点是都以"和"作为其中的重要思想,但是在形成、表现形式及主体思想上存在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先后经历了"模仿和复制"、"消化和吸收"和"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借助于日语文化中的"借茶寓意"这种惯用表达体系,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这种发展过程。日本茶文化范畴下的"寓意"的基本指向包括:寓意核心层面的和、敬、清、寂;寓意中观行为实践方面的茶禅一味;寓意表层器物方面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日语借茶寓意惯用表达视角中茶道发展和创新的几个典型过程主要包括:一是自上而下:茶道传播与认可的社会化过程;二是由内而外:茶道寓意从一种精神艺术发展到生活习惯的过程;三是从生活哲学到纯粹的艺术形式:茶道寓意从神圣化到世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早  黄莉 《福建茶叶》2016,(12):230-231
茶道精神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亚洲范围内的国家,其中尤其以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茶道精神较为出名。有趣的是,虽然茶道精神在不同的国家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又有很大的不同,但其本质又是可以想通的。不同国家的茶道精神都有着同样的精髓,那就是"清"、"和"、"真"、"空"和"怡"。更巧的是,这些茶道精神的精髓正是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精髓。因此,本文从茶道精神的"清"、"和"、"真"、"空"、"怡"这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探讨了这五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教育的理念传达作用,从而说明了茶道精神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谭宏伟 《福建茶叶》2016,(12):360-361
中国"茶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包含了"和、静、深、品、远"等特性,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是极其深远的,茶道精神与茶性和禅性是融为一体的。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道精神所体现的精神思想内涵是广泛而深远的,并且中国的茶道精神已经影响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许多国家,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是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道精神是关于茶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世代文人相传的一种文化和思想,德育、教化功能显著。本文从茶道精神内涵的德育、教育功能入手,基于茶道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通过茶道精神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有效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思政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艳 《福建茶叶》2016,(6):370-371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伴随着中国传统茶业的不断发展,茶文化由物质层面升华为精神层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道"精神,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之下,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吸收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内蕴有"纯、雅、礼、和、怡、真、敬、廉"的茶道精神,同时也浸润和融合了儒家"中和"的思想,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显现出中国茶道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茶道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尊崇真道、清俭廉洁,圆融敬正,从真不虚,清寂清心,怡情养性的理念,从中体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迸发着正能量,给与身心双重滋养。工匠精神沿袭了古人的高超技艺,对待本职工作讲求格局,技艺精湛,专心致志,与茶道文化不谋而合。文章以茶道文化中工匠精神为契合点,引出辅导员当下职业倦怠的"三低"现象,从三个角度分别提出了克服职业倦怠的对策,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是其中的精髓,这种生活礼仪以茶为媒,注重提升饮茶者的思想道德修养,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标。它蕴含了丰富的哲思和道德教育理念。传统的"茶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前国内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养成和道德教育目标。笔者概述了茶文化、茶道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点分析了传统"茶道"精神对我国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静宜 《福建茶叶》2016,(9):302-303
中国茶道文化汲取儒、道两家思想十分浓厚,儒之"和敬"、道之"清净"和禅宗之"寂静"的融合形成一种"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也就是和谐雅逸,注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沟通,以此树立和谐且宁静的生活态度。"和敬"是相互敬爱和以礼奉茶,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清"是摒弃尘劳烦苦,追求安逸清净的生活状态。"寂"则是从静中思苦,切身入境,以此攀达"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以上是有关中国传统茶道文化的精神体现,同样在瑜伽运动中能够得以体现。瑜伽茶道糅合了传统茶道文化与运动养生的精髓,本文将针对茶道文化与瑜伽的融合发展展开深入浅出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高校辅导员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对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茶道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本文以中国茶道内涵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中国茶道内涵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启迪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促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日本茶道艺术与中国茶道艺术存在诸多差异,中国茶道重在品尝茶的味道,而日本茶道重在精神修养,日本茶道奉行"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其诠释的理念以及价值内涵,都是日本文化自身生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从日本茶道艺术的形成背景入手,认知"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探究日本茶道艺术的传承与应用机制,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健 《福建茶叶》2016,(9):229-230
中国茶道的基本思想就是四个字: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最佳选择,"怡"是在中国茶事活动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将中国茶道的精神真谛融入茶室的设计,并不断将现代设计理念补充其中是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的责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茶道进行分析,为现代建筑艺术充分地融入茶道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在不同国家,茶道所体现的精神形式与内容是不同的,但其本质又是相似的。不同的茶道精神有着相同的"清"、"真"、"怡"、"空"、"和"精髓,这些茶道精神精髓对塑造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基于此,本文浅谈茶道精神对塑造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日本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支流。虽然二者都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都拥有"茶禅一味"的思想内核,但其意境与精神气质完全不同。中国茶文化没有繁杂的礼仪,并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和谐快乐的饮茶气氛。但日本茶文化礼仪繁杂且严苛,并且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强调的是在茶道过程中清净苦寂的精神修行。  相似文献   

19.
日本茶道追求"茶禅一味"思想,茶庭是茶道思想的体现的实体空间。为了实现道即茶道、茶道即禅道的境界,茶庭的空间意境体现"和、敬、清、寂"的禅意。本文着重从茶庭的空间及空间序列、观赏方式、色彩设计、植物造景及景观小品等角度综合分析日本茶庭空间意境的营造,并探讨茶道思想与日本茶庭空间意境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茶道     
何为茶道,茶为何道?众说纷纭。笔者另辟新径,从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来诠释茶道,并以亲身示范来让品茶人体悟茶道,感受其境、其入、其行和其德。以小见大,以简单见复杂。得出茶道之德为:怡、和、清、静、寂、通、慧、明、行、功、俭、德、圆、融、合、归。阅读此文前,不妨先泡一杯茶,然后细细品味一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