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绥化市大豆田主要杂草发生及防除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延朝 《大豆科技》2007,(4):8-9,38
采用路线踏查与定点观察相结合方法对绥化市大豆田主要杂草种类及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杂草的防除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绥化市大豆田杂草共有15科24种,并且杂草发生期集中,高峰期的出草量占总出草量的85%左右.化学防除技术研究显示土壤封闭、茎叶处理所用不同除草剂单混效果不同.并对化学除草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墒情、大豆发育进度、杂草大小等灵活运用防除对策.  相似文献   

2.
郭榛  金诚谦  刘鹏  唐小涵  赵男 《大豆科学》2022,41(1):99-106
光谱分析和光谱成像技术结合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物质中各成分的含量.随着我国大豆产业不断发展,光谱分析和光谱成像技术已应用到大豆品质检测技术的各个方面.本文介绍光谱分析和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归纳技术检测工艺,包括大豆检测状态、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特征提取方法和常用建模分析方法;重点总结光谱分析和光谱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3.
大豆整体去雄杂交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整体去雄杂交技术是作者近十年来摸索着总结出来的大豆杂交实用技术,该技术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效率高,为大豆育种工作者和直接参与杂交工作的人员提供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黑土区坡耕地条件下,采用秋整地时增施有机肥、种肥中增施磷钾肥和种子包衣技术,选用抗耐重茬大豆品种和喷施叶面肥等措施组合成2套综合技术,探讨可控制该地重茬大豆病虫害和降低减产幅度的有效手段.结果表明:与重茬对照相比,2套技术均可明显提高大豆株高、根瘤鲜重、根瘤数量、地上干鲜重和地下干鲜重,降低大豆根腐病和籽粒病虫害.所以2套综合措施可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福建稻麦科技》2011,(1):33-33
当前,福建省各级农业部门狠抓春耕备耕各项工作落实,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目前全省各地春耕农资保障充足,技术服务到位,整体态势良好。据悉,2011年全省春耕生产进度稍快于2010年,早稻、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生产进度均快于去年同期。截至2月18日,全省已溶田80.18万亩,同比快0.72万亩。莆田、泉州、漳州、宁德等地早稻已经开始播种,早稻播种量355.15万kg,同比快12.47万kg。全省已春种大豆3.4万亩、春种花生2.57万亩、春种玉米3.89万亩,同比快0.37万亩、0.26万亩和1.74万亩。  相似文献   

6.
2007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启动了公益性大豆行业科研专项和现代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两个专项集中了国内从事大豆产业技术研发的骨干力量,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配合“现代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的实施,《大豆通报》特设立“技术体系专栏”,以便及时刊载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技术指导意见和行业科技专项的最新成果,为大豆科技入户工程的深入和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服务。 希望参与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行业科技和科技入户工程的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及时反映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解决方案,交流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入户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实现“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推动行业科技发展、促进科技进村入户”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大豆病害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病害对大豆危害较大.针对大豆田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发生特点、发病条件和病害循环进行阐述,从大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籽粒病害进行介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8.
大豆田害虫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豆田主要害虫从大豆害虫对籽粒、叶部、茎部和根部等不同危害部位,分别介绍大豆主要虫害的危害和发生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杂交大豆制种技术体系建立的依据,介绍了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及环境、昆虫、作物3个因素在杂交大豆制种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介绍了吉林省农科院在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实践表明:通过综合调控这3个因素,在开放大田不进行人工放蜂的情况下,仅利用天然传粉昆虫,不育系的结荚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大豆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大豆低聚糖在饮料、酸奶、糕点、面包及面食等食品领域中应用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度状况.旨在为产品开发提供有关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1.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2008年度工作会议于2008年12月21至2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各功能研究室主任、首批入选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本年度的工作进行考评,讨论2008年新增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的任务规划,讨论并修改<2008年度大豆产业技术发展报告>和<2008年度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学习农业部关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安排2009年度工作.  相似文献   

12.
西瓜套种大豆是宁夏灌区的一种大豆种植新模式.为改进、示范、推广这种增产增收的新模式,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站长罗瑞萍副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近期深入到试验站服务区域暖泉农场,对该农场种植的2 000多亩西瓜套种大豆生产新模式进行调研和生产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了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的气候对大豆播种、出苗和生长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后期大豆田间管理技术,即防治大豆灰斑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蚜虫、红蜘蛛和叶面喷肥,拔除田间大草等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巴彦县、绥棱县、海伦市、五大连池市和嫩江县的调查,总结了影响东北黑土区大豆生产的关键技术和主要因子,提出了目前大豆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对策和发展对策,为大豆的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袁明 《大豆科技》2013,(1):42-44,58
通过对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2011年度大豆生产情况的调研,总结了该地区大豆的生产情况,品种、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及发展大豆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了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16年大豆机械化"三垄"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3.4万hm2,占全市16年大豆总播面积的89.4%,平均产量177.1 kg/667m2,比对照(生产田)155.5 kg/667m2增产14.3%,总增产大豆16.993万t,总增收37 349.064万元,取得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该项技术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进一步阐明了机械化"三垄"栽培增产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3个春大豆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春播和秋播试验。分别估算了春大豆品种×播季互作效应;春播与秋播条件下品种间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以及秋播农艺性状与春播单株生产力的相关等。结果表明: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品种间、播季间、品种×播季互作效应存在极显著差异。百粒重、株高等农艺性状秋播遗传力较高,秋播变异率较小,遗传进度大,秋播下性状与春播下单株产量相关密切,表明秋播条件下按百粒重和株高等对单株生产力进行间接选择,其效果高于对单株生产力的直接选择,认为春播秋播下两次选择,有助于加快春大豆育种进度。  相似文献   

18.
主要职责:建立大豆产业经济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国内外大豆生产和市场动态信息;分析国内外大豆供需形势和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变动,把握国内外大豆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大豆产业经济问题,提出大豆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配合大豆产业体系及其技术研究室,进行具体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9.
S.B技术对大豆增产效应及最适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技术是集种子处理、施肥、掐尖于一体综合生产技术,为分析各项处理的增产作用,选择大豆品种吉育47,对S.B技术增产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B种子处理、S.B施肥、掐尖都有增产作用,S.B施肥增产达极显著水平,S.B种子处理、掐尖增产均达显著水平.大豆最高产量为S.B种子处理、S.B施肥和第二片复叶掐尖处理组合;S.B技术最佳密度为15万株·hm-2.由于掐尖后大豆植株多数形成双茎株,平均茎粗变细,抗倒能力变差,所以掐尖处理应慎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黑土肥沃耕层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土耕作土壤质地粘重,在长期不合理的耕作中形成的犁底层,是大豆产量提高主要限制因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黑土肥沃耕层的3项技术,即打破"犁底层"并向其中分别施入秸秆、有机肥和化肥.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法相比,黑土肥沃耕层构建技术能够提高大豆产量的16.9%~45.9%,其中在犁底层施用秸秆和有机肥效果最好.因此,可以向黑土耕作土壤的"犁底层"中施入秸秆和有机肥来达到构建肥沃耕层,提高大豆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