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田间症状表现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系短少,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前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江西省部分地区农民反映所种的水稻发生了原因不明的矮缩病。为弄清问题,我们深入新建、泰和、信丰等地进行了田间实地考察。检测结果表明,此病害为由灰飞虱  相似文献   

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2009年天柱县大面积发生后倍受关注,于2010年确定了病情.通过观察与实践,提出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天柱县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晚稻上一旦暴发成灾,将导致水稻减产30%~50%。2010年在我区桂花园乡洪高村有40余亩水稻病害成灾,引起区、乡领导的重视。2011年我们驻村挂牌防治,收到良好成效。以下将防治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马家龙等 《中国种业》2010,(Z1):113-114
<正>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发生,渐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面积骤增,重病田危害大,栽培避病困难,可供补救时间短,无抗病品种可用,  相似文献   

6.
鲁运江 《种子科技》2011,29(12):39-4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十分相似,其病症不同点是高节位分蘖及茎节部形成倒生根。病毒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经专家鉴定,该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7.
赵小慧 《种子科技》2022,(1):109-111
水稻黑条矮缩病广泛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直接影响到水稻产量,极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害以灰飞虱为病毒传播对象,具有传播速度快、受损面积大等特征.为有效提升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病性,各研究单位开展了多年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找寻出了地理位置、水稻种质类型、生态地理等因素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以水稻黑...  相似文献   

8.
一、发病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损失大的特点,水稻一旦染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前,该病已在我区很多市县尤其是桂北稻区桂林、柳州两市的水稻上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的植株无法拔节抽穗,基本无收成。据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植保站初步调查,该县中稻发生面积达1.5万多亩,占中稻种植面积的15%,病丛率最高为88.5%,最低为2.4%。由于该病是水稻上的新发病害,业界对其基础研究不足,缺少早期诊断技术,致使该病在我国一些稻区潜在流行的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淳安稻区逐年加重。在总结其发生危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病害流行的原因,主要与耕作制度变化、灰飞虱种群数量增长及自身迁移扩散、栽培品种抗病性差、防治失时等因素有关。并根据当地防治工作的实践,提出了持续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对黑条矮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其中第6、11染色体上各有2个,第7、9染色体各有1个。第6、7、9染色体上的4个QTL在两个地点都能检测到,是稳定表达的QTL,尤其是第6染色体上的2个QTL,LOD值分别为12.09和9.77,贡献率分别为20.20%和18.68%,是主效QTL,能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江苏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的RT-PCR分析和快速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明确江苏新发生的矮缩病害为水稻黑条矮缩病,采用RT-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其病原进行了精确鉴定。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基因组序列的信息,设计扩增RNA聚合酶基因、外壳蛋白基因和RNA沉默抑制子基因以及核心蛋白基因部分编码区的4对引物,提取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的水稻植株总RNA并进行RT-PCR扩增,可以在感病植株中分别扩增出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基因组特有的4个条带,测序结果表明,来源于江苏南京的分离物的4个基因部分编码片段与已登录的对应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共发现7个碱基的突变。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7个单碱基突变都是同义突变,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根据以上结果确认该病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利用该方法可以对水稻和其他寄主进行早期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12.
<正>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综合防治策略。关键是做好稻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控工作,抓好晚稻秧田期和中、晚稻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昆虫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性病害,自2006年以来,该病在本地水稻上的发生逐年加重,水稻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到2011年全市发病水稻面积达2.25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82.4%。6月底7月初受害水稻表现为叶色深绿,叶片粗短、僵硬,但矮缩不明显,7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此时病株显著矮缩,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主要病毒病害之一。目前由于缺乏规模、高效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体系,制约了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限制了抗黑条矮缩病的育种进程和基础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所需灰飞虱的有效接种密度、带毒率及播期等,提出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在800万头 hm-2左右较为合理,而带毒率应不低于5%。并进一步对现有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的循回期、接种虫量、接种时间及虫龄等进行了优化。利用上述鉴定体系,2010年对来源于20个国家的共1240份水稻种质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初步获得发病率低于10%的品种34个;2011、2012连续两年对该34个品种进行多年多点重复抗性鉴定,发现来自东南亚地区的3个品种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连续3年发病率均低于10%,表现较高的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进一步分期播种鉴定的结果表明,Kanyakumari29在3个播期、3个鉴定点的发病率均低于12%,而Madurai 25和Vietnam 160发病率均低于9%。此外,在人工接种条件下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的发病率均低于9%。因此,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人工室内接种鉴定的结果均表明,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稳定、高抗黑条矮缩病。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黑条矮缩病鉴定体系准确、可靠,可用于黑条矮缩病的大规模鉴定,该体系的建立及高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为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的鉴定及育种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感病生育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感病生育期,分别于水稻二、四、六、八、十叶龄期模拟田间发病条件对特特普和华粳6号两品种进行接种比较抗病性差异。结果发现八叶龄以内的特特普与十叶龄以内的华粳6号均表现为感病,十叶龄水稻品种则表现为不感病,随着叶龄的增加水稻品种对病害敏感程度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对黑条矮缩病感病性存在差异,而秧田期和本田前期是水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感病性较强的时期,本研究结果可望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8-2003年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测定了杂交水稻不同组合、不同生育期的发病率,以及秧苗期与大田期的侵染机率,分析了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前后作发病率关系:M=1.6822m+0.1049,以及株发病率(M%)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Y=0.9776M-0.1935;阐述了灰飞虱不同虫量(X)与发病率和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秧苗期为Y1=12.1841X1-1.0784 , 大田前期为Y2=4.5159X2-0.4620。在拟定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秧苗2-5叶期和大田初期为防治适期,并制定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策略性防治指标为前作穗期防治的黑条矮缩病株发病率1.0%,制定秧苗期防治指标为带毒灰飞虱0.15只/0.11m2、大田初期防治指标为带毒灰飞虱4000只/667m2(百丛带毒灰飞虱20只)。经应用验证,与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陆金鹏 《耕作与栽培》2011,(2):61-61,64
简介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霜霉病的发生特点、诊断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为明确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对水稻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选择不同剂量的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进行拌种。结果表明:剂量是30 g/kg种子拌种可有效防治白背飞虱,在播种后32 d、43 d、50d和57 d的防效分别为:90.6%、78.4%、67.9%和61.1%;同时通过防治白背飞虱减少传毒媒介,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防效为76.9%。  相似文献   

20.
一、试验目的通过田间药效示范,评价吡蚜酮、宁南霉素等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白背飞虱)和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供;药剂⑥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由苏州安邦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以空白作为对照。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