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游洱海,品白族“三道茶”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王永厚盛夏七月,位于云贵高原的大理市,依然凉风习习,气候宜人。大理是白族自治州首府,素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四绝”而驰名遗迹,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我从数千里之遥的...  相似文献   

2.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云南省大理市大理报社赵锐明并撮影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各民族的茶文化,如藏族的酥油茶,彝族的土罐茶。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节庆时敬献宾客的饮品,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形式。三道茶独特之处就在于,各道茶各有特...  相似文献   

3.
回味无穷的三道茶中国茶叶博物馆郭雅敏在今年的第三届杭州国际西湖茶会上,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姑娘表演了三道茶茶艺,笔者有幸和与会者观赏品尝了富有少数民族特色,寓意深刻的三道茶。饮用三道茶,不仅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而且是逢年过节、结婚喜庆、宾客...  相似文献   

4.
三道茶悠久的发展历史、考究的泡茶过程和独到的敬茶习俗展现出白族和谐和包容的美德。白族人充分发挥三道特色茶水的物质功用的同时,还融入了农耕智慧与生命教育,从而赋予了三道茶精神价值。本文认为“物”始终在三道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三道茶文化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三道茶中不可缺失的“物”,传承和发展好三道茶中蕴含的包容的传统美德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庭院经济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洱海流域白族村落是国内外有名的旅居佳地,其庭院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且独具特色。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了洱海流域白族村落庭院经济的三种主要发展模式,分别为庭院种植型、庭院加工型和庭院服务型。针对其发展困境提出了提高组织化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以及强化宣传引导的现实发展路径,以期为洱海流域白族村落庭院经济和我国庭院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南昌市又一家茶艺馆——“伊甸园茶艺馆”最近开业。该茶艺馆位于南昌市中山路185号万寿宫商城一楼,是由南昌伊甸园茶庄总经理徐冠军先生所创办,是目前江西装修最为豪华的高档茶艺馆。馆内分为中国茶室和日本茶室两部分。中国茶室以盖碗茶和功夫茶为主。日本茶室以日本的茶道流派之一的煎茶道为主,聘请两位由日本归来的经中国茶文化专家指导的茶艺小姐,为客人表演日本茶道。小姐身穿和服,跪坐在榻榻米上为客人沏茶、端茶,并以日语迎送,别具异国情趣,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开业以来即宾客满座,应接不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文化一旦被统治阶级所提倡,被文人学士所崇尚,尤其是作为教化、风习来出现,上风下渐,必然要渗透和影响到民间,从而形成一种习俗。西南人的饮茶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当汉化之风渐起,汉俗成为风尚时,自然西南人也就学汉人饮起茶来。然而,西南人的茶俗亦是有其特点的。西南人敬茶有一定规矩。讲究的人家有所谓一三道茶”:一道茶不饮,只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谈、畅饮;三道茶上来即表示主人送客了。在这里西南人将茶的自然属性与功能与交友之道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客初至,谈未深,茶尚淡,故仅示敬意而并非真饮;淡既…  相似文献   

8.
哲边 《新农村》2011,(3):44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境内,是白族人民的"母亲湖",白族先民称之为"金月亮"。洱海以湖形如耳,浪大如海,故名,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等,是由西洱河塌陷形成的高原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来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  相似文献   

9.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指在泡茶、饮茶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也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及茶室用品等,前者在茶文化中又被称为主茶具,后者被称为茶道具。  相似文献   

10.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4,(2):155-156
喜欢喝茶的我,终于有了自己的“阳台茶室”。顾名思义,茶室设在阳台上。小小的茶室,也花费了我不少心血和工夫。原先,阳台上堆放了一些杂物,在选中阳台作茶室后,我先动手清理杂物,该扔的扔掉,必需的物品另行归置。在布置茶室上,我取简易之法,两个沙发椅和一  相似文献   

11.
简介茶联     
徐荣铨 《农业考古》2012,(2):313-317
楹联,又称对联,是诗词形式的演变。茶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一枝夺目的鲜花。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例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上、茶道、茶艺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茶联,使人见了,不但有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  相似文献   

12.
品茶诗八首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5,(2):156-156
一、茶韵毛峰云雾蕴灵空,甘露滋人品乌龙。水沸炉红多禅味,沫沉华浮不俗同。神农曾道能防毒,陆羽《茶经》最润胸。终是清苦成俭德,常于闲时说古风二、八宝茶八宝相聚盖碗中,红绿浓艳实堪夸。品之始觉芳味重,不是等闲寻常茶。三、谢高梅赠新茶阳湖新月碧如春,茶姑采时断荤辛。遗余南宅明前茶,惟将谢意化诗魂。四、与友人品竹叶青茶分茶涤器候新火,沸水烹出翠绿汤。拭目争看旗枪动,举瓯相敬共品尝。五、与乡弟春亭品兰贵人茶赋闲偏爱紫砂壶,相逢相笑端茶瓯。翠峰唤来“兰贵人”,气馨魂绿著风流。六、品白旗三道茶白族三道茶味鲜,红袖捧杯诸君…  相似文献   

13.
每年的初春,漫步于大理城乡,尤其是到苍山洱海间的白族村庄做客走亲戚,目光每每被燃放着火红艳丽花朵的小乔木所吸引,这就是大理一带远近闻名的木瓜树。傲立于农家庭院房前屋后,菜园子的竹篱笆旁,刚劲挺直、几乎无叶或少叶的枝头上绽开着一束束鲜红娇艳的亮丽花朵,……  相似文献   

14.
据闻,时下日本有些青年人,只因素昧中国茶道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竞讹传什么“中国无茶道”。此外,日本茶界也有某些人士,则以为中国茶道先前曾经有过隆盛时期,而今却已然式微了。对于这些说法,我倒是并不感到意外,因为那毕竟是来自国门之外的声音嘛。而我感到意外的则是,咱们国人之中竞也有类似的话语,传播于大庭广众之中:说是我国茶道文化传统非但没有得到“继承、完善而发展、升华,却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消失”,云云。凡斯种种,大概也算得上是当今茶坛上的一种流行舆论了罢。然而,我这里却要追问——中国茶道是什么?中国…  相似文献   

15.
李婷婷 《农业考古》2007,(2):250-250
晓起距婺源县城30公里,始建于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村庄前后、平地高山均种植茶树,茶亭、茶作坊、茶园、茶室、运茶古道、载茶手车、捻茶机械、灵泉古井……处处与茶有关。被茶文化的魅力所吸引,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陈文华在上晓起支起一家客栈,还把古茶作坊整理一番,组织村民成立股份制的“合作社”。春节去上晓起,还可以体验由学者领衔的“新农村合作社”的别样韵味呢!上晓起和下晓起,都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格。晓溪蜿蜒穿越玲珑的村落,卵石铺底,犹如一条绿色的缎带,在村头水坝前形成宽阔的“水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6.
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茶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主要供客品茶、吃茶点、休息、娱乐、联络感情、沟通信息(1).茶馆是中国特有之物,它特别发达,与"酒肆"、"酒坊"一样深受中国民众青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根据茶馆经营方式和特点,茶馆也被称为茶肆、茶坊、茶楼、茶邸、茶房、茶舍、茶亭、茶厅、茶座、茶社、茶棚、茶寮、茶室、茶屋、茶居、茶铺、茶店、茶居、茶园、茶舫、茶船、茶担、茶桌等,称谓丰富多彩.茶馆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市场上已有茶水出售.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茶山歌谣武夷山市文化局曾震中(武夷岩茶·制茶谣)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武夷岩茶兴,全靠制茶经。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柔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道道工夫精。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武夷岩茶兴,苦煞制茶人。(武夷岩茶·挖山谣)七月挖金...  相似文献   

18.
1995年初夏,我在大冶市城关邂逅一老友。老友热情邀请上他家坐坐,刚一落座,一杯热茶放在茶几上,于是我们谈起了家乡桃花茶。他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当精致的杂志送给我,说是上面发表了他的一篇关于桃花茶的文章。我接过一看,是1994年第2期《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中国竟然还有这么一本专业茶刊,而且是个大刊物。回来后详读,读着读着,增长了茶见识,产生了对茶文化的兴趣。稍后,我跟大冶一中汪从元老师无意间谈到了茶,原来他是《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的老作者,发表过许多茶见解。他告诉我,这家杂志“一大二穷”,三年后才有稿费…  相似文献   

19.
吴立民 《农业考古》2001,(2):248-252
茶文化 ,禅文化 ,融成茶禅文化 ,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 ,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 ,东晋僧人 ,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 ,以饮茶苏 (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 )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 ,演至唐代 ,而茶文化兴起 ,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 ;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 ;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20.
乡间问茶     
端坐茶场一隅的茶室里 ,清茗一杯 ,细品慢咽 ,佐以细点 ,微微闭目 ,听远远近近的虫鸣 ,偶有俚言俗语飘入耳中 ,心尖上都流淌着祥和与清明。那份感觉 ,难以言传。对茶的神往 ,大概来自骨子里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遗传。一见茶馆 ,总忍不住驻足、留恋。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看一片片茶叶在水中舒展 ,慢慢滑落杯底 ,仿佛我的心在喧嚣的高处 ,悠悠下沉 ,轻轻遁入宁静之中。都市的茶馆虽然装璜精美 ,古朴中透着清雅 ,然而树木的清香 ,清风的微拂却无法亲沐 ,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及至我走入乡间茶的世界 ,把品茶、赏景融为一体 ,我才真正感觉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