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丁 《作物杂志》1998,14(5):32-33
植物脱毒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取得了效果,各地近几年的试验表明,较耐病毒的品种脱毒后比对照增产20%~30%,而不耐病毒的品种脱毒后增产幅度更大,有的甚至成倍增加。由于甘薯脱毒薯是近几年新推广的技术,目前脱毒薯尚无质量标准和较完善的脱毒种薯(苗)生产程序……  相似文献   

2.
史新敏  郭小丁 《种子科技》2000,18(3):158-159
网室内薯苗倒栽缓解了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的矛盾,减轻了甘薯冠层郁闭,从根本上解决了繁殖脱毒甘薯原原种茎叶徒长问题。倒栽比正栽分枝多,蔓短,叶面积指数长期维持在3.5左右,结薯早,膨大快,产量高,繁殖系数大,鲜薯增产21.7%~25.2%。因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加快了脱毒甘薯推广速度。  相似文献   

3.
网室内薯苗倒栽缓解了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的矛盾,减轻了甘薯冠层郁闭,从根本上解决了繁殖脱毒甘薯原原种茎叶徒长问题,倒栽比正栽分枝多,蔓短,叶面积指数长期维持在3.5左右,结薯早膨大块产量高,繁殖系数大,单产鲜薯增加21.7% ̄25.2%。因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繁殖单位经济效益,加快了脱毒甘薯的推广速度  相似文献   

4.
甘薯属无性繁殖作物,在大田生长期间很容易被病毒侵染。一旦感染上病毒,病毒就会在薯苗或薯块内不断增殖积累,并代代相传,致使甘薯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据报道,能够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余种,而在我国普遍发生的有3种,即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MV)、甘薯潜稳病毒(SPLV)和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育出高抗病毒病的实用甘薯品种,也无防治甘薯病毒病的高效农药。因此,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甘薯已成为防治甘薯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河南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hm^2左右,目前脱毒甘薯的种植面积已达20余万hm^2,增产幅度达22.3%-93.6%。随着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脱毒种薯(苗)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脱毒甘薯的推广过程中,由于不同级别种薯(苗)的增产效果不同,各地的名称也不统一,有的称茎尖苗、原种、生产种,有的称R0代苗、R1代苗……这就给种薯的生产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制定和统一各级种薯(苗)的名称和质量标准,规范种薯(苗)生产程序,实现脱毒种薯(苗)生产的标准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根据几年来在脱毒甘薯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结合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和脱毒甘薯种薯分级标极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和脱毒甘薯种薯分级标准,总结出了脱毒甘薯的四级种薯生产程序,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甘薯是喜高温、短日照作物,也是高产稳产的粮食和经济兼备的农作物。甘薯脱毒后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一般脱毒甘薯每亩产鲜薯1500~2000千克,经济效益达1250~1750元,因此脱毒甘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陆地早春脱毒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甘薯脱毒种薯田间种植后,由于媒介昆虫的传播,会很快重新感染病毒,这种情况对于脱毒种薯生产和脱毒种薯利用年限有很大影响。但由于病毒病检测方法的限制,一直未能进行深入研究。近年随着甘薯脱毒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摸清脱毒种薯田间种植后病毒侵染情况与产量下降之间的关系,对正确确定脱毒种薯使用年限的要求非常迫切。1993年作者曾利用指示植物巴西牵牛(Ipomeasetosa),研究观察了田间蚜虫传播SPFMV,但对脱毒薯田间连续种植后的病毒侵染率增长与产量下降的关系等问题还是不太清楚。为此,作者于1997~…  相似文献   

7.
脱毒甘薯的生长特性和生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推广甘薯脱毒技术,选用没类型甘薯品种脱毒薯进行试验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脱毒甘薯具有栽后发根返苗快,植株健壮,封垄旱,基部分枝多,茎蔓生长速度快,叶面积指数提高,茎叶产量显著增加,结薯早,膨大快,块整齐而集中中等生长特性;并具有叶绿素分量提高,T/R值减小,经济系数高等生理特点。大面积示范与小区试验结果一致,鲜薯产量达2770kg/667m^2,比CK增505kg,增产22.3%,干率提高5  相似文献   

8.
秦薯5号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以秦薯4号、栗子香、香黄、秦薯3号等优质、高产、高干材料作亲本,杂交选育的甘薯新品种,2006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陕鉴薯2006002号),目前已成为陕西甘薯生产主推品种。近年来,随着甘薯病毒种类、传播介体以及种薯种苗繁育模式的变化,传统繁育供种体系已无法满足甘薯生产的需要,为应对陕西产区秦薯5号脱毒种苗供需失衡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控制甘薯双生病毒病、SPVD病毒病等危害,针对甘薯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种薯种苗繁育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采用提纯选优与甘薯脱毒技术,建立秦薯5号脱毒种苗繁育体系和秦薯5号脱毒原原种苗、原种苗两链繁育网,快速推动了秦薯5号脱毒种苗产业化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体内病毒的积累可使品种种性退化,品质和产量降低,对甘薯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据调查,病毒病在我国每年造成的鲜薯产量损失在200亿千克以上。此外,病毒病还导致甘薯商品率和出干率明显降低。鉴于国内外迄今未育出高抗病毒病的实用甘薯品种,也无防治病毒病的高效农药,因此,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育脱毒甘薯是目前防治甘薯病毒、提高甘薯产量和质量的唯一有效方法。为使这一技术尽快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完善甘薯繁种程序,加快脱毒甘薯的推广普及是关键所在。根据病毒发病情况和品种退化原因分析,脱毒甘薯的繁种程序应包括选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脱毒甘薯是当前甘薯生产中最有效的增产措施,一般较未脱毒甘薯增产30%。脱毒甘薯的种薯(苗)与未脱毒甘薯在外观形态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在缺乏经验而又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一般很难区分开。在引种、繁种及种薯(苗)销售时,应杜绝脱毒种薯(苗)与未脱毒种薯(苗)的鱼目混珠,防止以假乱真,避免坑农害农。同时,脱毒甘薯有其自身特点,在栽培上应采取相应措施。山东省苍山县种子公司以主栽品种涂薯18为例,经多年总结,现将脱毒甘薯形态以及栽培实践经验介绍如下。1形态特征薯苗发很数量的差异脱毒鲁苗根条数明显比未脱毒薯苗少…  相似文献   

11.
脱毒甘薯的增产机理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春生  杨立明 《种子科技》2001,19(6):368-369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 ,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易感染病毒 ,导致种性退化 ,影响产量和品质。甘薯通过脱除病毒 ,既提高了产量 ,又改善了品质。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 1996年对脱毒甘薯进行应用研究 ,并相继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平均增产 18.2 %。实践证明 ,脱毒甘薯比未脱毒 (同品种 )生长势强 ,结薯早 ,大、中率高 ,薯皮光滑 ,增产效果显著。1 脱毒甘薯的增产机理1.1 营养生长旺盛 ,光合作用强。对脱毒甘薯龙岩 7- 3栽后 30 d调查 ,脱毒苗比未脱毒苗单株主茎增加16 .2 % ,叶面积增加 5 0 % ,茎基部分枝数增加 36 .1% ,茎叶鲜重增加 37.5 %。栽后 …  相似文献   

12.
甘薯病毒病普遍发生,危害相当严重,是目前造成品种退化减产、品质变劣的主要原因。经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产生脱毒苗后,恢复了原品种的优良种性,脱毒甘薯一般表现为萌芽性好,出苗早、苗多、苗壮,栽后返苗快,生长势强,结薯早,膨大快,高产稳产,增产效果极其显著。据苏、鲁、豫、皖、晋、陕6省3年93点次的结果统计,脱毒甘薯较未脱毒苗增产36.4%~41.6%,1998年全国特别是黄淮、长江两大薯区已形成脱毒甘薯推广热,其中7省区已形成全省推广规模,推广面积达53.3万hm2,增加效益近24亿元。根据各地高产经验,结合试验、示范,总结…  相似文献   

13.
脱毒甘薯的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脱毒甘薯进行了两年多点试验,分析了其产量潜力。脱毒甘薯较未脱毒甘薯增产,增产幅度为24.2%~33.4%,不同级别的种薯增产幅度不同。脱毒甘薯生长旺盛,在种植过程中可采用化控方法,促进光合产物最大程度向下输运,以提高经济产量。脱毒甘薯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再感染病毒,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张栋 《种子》1999,(6):55-55
脱毒甘薯增产幅度大,品质好,经济效益高,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薯区广大薯农的普遍认可,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山西等10多个省(市)薯区推广达40万hm2,推广形势很好,形成了引、种脱毒甘薯热,但目前乱引乱繁脱毒薯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脱毒种薯质量下降,使生产中增产不显著,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固此必须严把引种质量关.提高种薯(苗)质量,使到达生产者手中的种著(苗)有质量保证(包括脱毒、无其它病毒、种性、纯度等),以夺取甘薯高产、稳产,确实增加薯农收益。1正确认识脱毒薯,避免盲目引种1.互通…  相似文献   

15.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作物.然而由于受到病毒的感染,造成了生产上多年使用的品种发生了大幅度的退化减产,品质下降.我国现在已发现的主要的病毒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和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病株症状表现为皱缩花叶型,并为高温隐症现象.调查表明,大多数甘薯田块植株的病毒感染率达到60%~70%,有的甚至达到90%,感病的品种减产幅度达30%~50%,甘薯病毒病已成为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目前植物病毒病仍无特效药防治的情况下,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是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有效途径.为了使甘薯脱毒技术在生产中得以更为广泛的普及,现对甘薯脱毒薯的整个生产技术体系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地区是河南省甘薯的主要种植区 ,常年种植面积在 2 0万hm2 左右。为了有效地提高甘薯产量 ,稳定甘薯种植面积 ,调整种植结构 ,我们开展了“甘薯脱毒快繁及产业化开发应用研究” ,经我们脱毒成功的甘薯品种有徐薯 18、北京 553、豫薯 4号、豫薯 7号、豫薯 8号、豫薯 11、豫薯 12、鲁薯 8号等。在脱毒甘薯的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 ,我们总结出了适合豫西丘陵地区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现介绍如下。1 起垄种植甘薯属块根作物 ,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沙壤土最适宜甘薯生长 ,为了给脱毒甘薯高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最好采取起垄种…  相似文献   

17.
种薯大小对脱毒甘薯苗及产量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脱毒甘薯不同大小种薯育苗对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种薯大小对出苗时间、苗情都有显著影响,进而对甘薯的经济性状和产量也有一定影响,薯块过大过小对生产均不利,建议采用50~100g的脱毒甘薯种育苗为宜.  相似文献   

18.
土壤干旱对甘薯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利贞 《华北农学报》1995,10(2):106-110
利用甘薯品种郑红5号和徐薯18研究了土壤干旱对甘薯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前期(栽后0~60天)叶片数、叶面积、茎长及其相应的干旱胁迫指数均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减少,薯块的形成和膨大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土壤含水率在6%~10%范围内,6~8月各月份进行的干旱处理与对照(全期湿润)相比,其鲜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干旱指数为6月>7月>8月>9月。前期干旱比后期干旱对鲜薯产量影响较重。据此,提出了甘薯旱地栽培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及水浇地栽培经济用水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甘薯不同品种、不同脱毒世代的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差异,以‘遗字138’和‘京薯6号’的试管苗、原原种苗、原种苗、非脱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病毒检测、增产效果、品质鉴定及成本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脱毒后,甘薯病毒发生率降低,世代数越小,病株率越低,病毒种类越少;脱毒后,苗床甘薯出苗量增加,植株健壮,大田甘薯地上营养生长旺盛,地下结薯数增加,商品薯率增加,但脱毒对甘薯内在品质影响不大。从产量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来看,‘遗字138’原种产量26288.4 kg/hm2,较非脱毒对照增产极显著(增产52.1%),增收13288.95元/hm2;‘京薯6号’原种产量11381.1 kg/hm2,较非脱毒对照增产显著(增产53.3%),增收2045.1元/hm2。鉴于‘遗字138’原种突出的增产增收效果,建议用‘遗字138’为主栽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甘薯良种三级高倍繁殖技术李吉瑞,李宏志,刘铣初,戴新权(湖南省慈利县旱土作物科学研究所427213)甘薯是块根作物,一般亩用种薯50~75公斤,产鲜薯1500~2000公斤,繁殖系数为种薯重量的30~40倍。由于用种量多,产种量少,延缓了甘薯良种的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