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 sojae)是汉中盆地夏大豆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前我区很少发生,自1980年以来,随着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加,发生量逐年上升,为害日趋加重,特别是近两年来,豆秆黑潜蝇已成为汉中地区大豆生产上的障碍因素。自1988年以来,大豆苗期被害株率常在5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生长后期被害株率90~100%。现将我们对该虫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遵义市主要粮食作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水稻稻秆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逐年加重.第1代幼虫对秧苗的危害率一般为30%~50%,高的达90%以上,第2代幼虫伤穗率一般为10%~20%,高的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更好地防治水稻稻秆蝇,近几年组织遵义县、桐梓县、道真县、余庆县、绥阳县、仁怀市,对水稻稻秆蝇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潜蝇(Ophiomyia shibatsuji Kato)又名豆根蛇潜蝇,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是近年来为害七台河市大豆根部的主要害虫之一.2000年大豆受害面积0.53万hm2,占播种面积的15%,被害株率轻者10%左右,严重田块达20%~30%.  相似文献   

4.
稻茎毛眼水蝇Hydrellia sasakiiYuasa et Isitani为2—2.5毫米大的灰黑色小蝇,双翅目水蝇科。70年代以来,危害越来越重,尤其晚稻被害株率达30—60%,成了水稻生产上的一大障碍。为此,我们对该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县改种1季中稻后,稻螟一直以二化螟为优势种,但1983年以来,三化螟数量逐年上升,1987年全县50%的区、乡三化螟比例达80%以上。为了准确估计田间危害程度,经过大量田间观察,一代被害株根据有无枯鞘和羽化孔特征进行鉴别,现提出穗期二化螟与三化螟危害状的3点区别。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杂交水稻组合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我县水稻稻秆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为害逐年加重。第1代幼虫对秧苗为害率一般为30%~50% ,高的可达90%以上 ,第2代幼虫伤穗率一般为15%左右 ,高的可达50%以上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和为害 ,近年来我们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发生规律稻秆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 ,属双翅目 ,秆蝇科 ,别名稻秆潜蝇 ,是一种为害禾本科植物的钻蛀性害虫。1.1生活史稻秆蝇在…  相似文献   

7.
7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 mats.)已急剧上升为丘陵和高、中海拔山区一季水稻主要害虫。以一代幼虫蛀食水稻秧苗心叶,致使叶片沿叶脉呈丝状破碎,破坏生长点,抑制水稻秧苗的生长;以二代幼虫钻入心叶,取食幼穗,最后留下半截或大半截,形成空秕。对于稻秆潜蝇的发生规律和为害习性近几年各地植保界相继进行了研究,作者于1985—1988年对其一、二代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进行了探讨,现将二代稻秆潜蝇被害率与卵株率相关性的研究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8.
小麦黑潜叶蝇(Agramyza albipennis Meigen)又称白毛潜蝇、白翅潜叶蝇.隶属潜蝇科.该虫是近年来嘉祥县小麦田的1种新害虫.该虫于2003年在本县嘉祥镇、马集乡等地发现.一直未造成大的为害.其发生规律及产量损失等未做系统调查.2007年在本县部分地块发生为害.冬前被害株率15%~30%,被害叶率10%~20%;2008年又在嘉祥、马集、满硐、纸坊、仲山、卧龙山、马村、疃里等10余个乡(镇)发生为害,冬前一般地块被害株率20%~40%,被害叶率20%~30%,严重的地块被害株、叶达50%~80%.随着近年来暖冬气候的不断出现,小麦黑潜叶蝇的逐年加重发生,给本县的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此,笔者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稻象甲在应城市每年发生1代,从1990年开始,稻象甲明显回升,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到2000年时稻象甲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成为应城市常发性害虫之一.一般中稻秧苗被害率在10%左右,严重田块中稻秧苗受害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玉米耕葵粉蚧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estis Wang et zhang)在洛阳市发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目前全市发生面积已达35.3 hm2.轻发田玉米被害株率10%左右,重的达30%~50%.  相似文献   

11.
皖南山区稻秆潜蝇的发生为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州市位于皖南山区,辖石台等3县1区。2002年前本市无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发生为害的记录,安徽省也未见有关稻秆潜蝇发生为害的报道。2002年5月,石台县植保站在病虫害调查中,发现中稻秧苗出现1种新的被害症状,有害虫蛀入秧苗茎内,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在我省山区通常年份零星发生,为害甚微。八十年代初以来,此病急剧上升,蔓延迅速,为害严重,特别是1982年,全省大面积流行,晚稻发病面积1500万亩左右,一般发病穗率为4—6%,严重的高达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遵义市主要粮食作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水稻稻秆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逐年加重。第1代幼虫对秧苗的危害率一般为30%~50%,高的达90%以上,第2代幼虫伤穗率一般为10%~加%,高的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更好地防治水稻稻秆蝇,近几年组织遵义县、桐梓县、道真县、余庆县、绥阳县、仁怀市,对水稻稻秆蝇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沈云树 《植物医生》2001,14(4):17-18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俗名“丰收果” ,是水稻上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 ,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 ,栽培制度的变革 ,水稻稻曲病在城口县逐年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已严重影响着城口县水稻的产理和质量。据1995至2000年调查 ,田间病穗率一般达0%~47% ,平均达25.8% ,单穗病粒率达0%~68% ,平均4.1% ,最高单穗病粒数达68粒 ,产量损失严重。为了掌握稻曲病在城口县的发生危害情况 ,控制稻曲病的危害 ,提高水稻品质 ,减少产量损失。受县政府委托于1995年开始对稻曲病的致病因素及防…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是近年来上升的一种重要病害,过去仅在山区一季中、晚稻上偶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特别是桂朝二号等感病品种的引进和扩大种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81年赣南全区据18个县(市)统计,二季晚稻发病面积达94万多亩,1982年仅16个县(市)发病面积扩展到126万多亩,占二季晚面积的45.7%。病穗率一般4—5%,高的达15%,严重田块达78%。每个病穗有病粒3—4粒,多的达48粒,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6.
李复宁 《植物保护》1990,16(3):26-26
1985年以来,稻小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Fallen)在襄北危害逐年加重,至1989年大发生,被害田百株有虫129.8头,最高达302头。单叶虫道一般1—3个,最多6个。发生重的田块一片花白,严重影响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7.
稻曲病是湖南水稻常发病之一。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省连年发生。一般晚稻重于早稻,杂交稻重于常规稻,迟熟种重于早熟种,山区重于丘陵平原。一、危害严重性1977年井岗山南麓高寒山区的桂东县,种植十万零三千七百亩杂交中稻,发生稻曲病的占总面积34.9%,城郊公社的草堂、茅柳、琴山三个百亩丰产片,几乎丘丘都有发生,一般病穗率为3—5%,部分丘块为10—20%,个别丘块达50.0%以上。1979年全省普遍发生,1982年发生更为严重,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8.
2001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南郑县植保站在城关镇五丰村3块0.12hm2水稻秧田发现长腿水叶甲(DonaciaprovostiFairmaire)严重为害水稻秧苗,被害株率高达80%以上,平均百株有虫430头,最高达776头。幼虫集中在土层中为害稻苗嫩根,成虫取食稻苗叶片。秧苗被害后严重矮小黄瘦,须根腐烂,黑根多,分蘖极少,拔出稻根有恶臭味,2002年受害面积超过70hm2,严重影响水稻生产。防治方法:3)成虫盛发期用眼子菜诱集成虫产卵,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4)在为害初期进行根土层施药。每667m2撒茶子饼粉20kg,也可…  相似文献   

19.
杂草稻生长性状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草稻又称杂草型稻,是一种恶性杂草.近几年来在如皋市发生蔓延迅速,尤其在直播稻田杂草稻已上升为优势草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2008年笔者等在水稻分蘖末期进行普查,直播稻田杂草稻发生田块达50%.每平方米有杂草稻0~18.8株.平均2.35株,杂草稻分蘖一般为30个左右.抛秧栽培稻田发生田块为23.7%.每平方米有杂草稻0~6.87株,平均0.76株,分蘖一般为20个左右,少于直播稻田.  相似文献   

20.
麦种蝇在陕西关中地区,近几年来,为害日益严重。从1960年4月以来,我们对麦种蝇的生活史、习性、犯獗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证明小麦受害程度和栽培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栽培技术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及麦田小气候;同时也影响麦稈蝇的活动、取食、繁殖和为害。改进栽培技术,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是防治麦稈蝇的有效措施。一、播种期:播种期与麦稈蝇为害的关系,在不同季节表现有明显差別。秋苗期,播种早的受害重。根据对南大2419,612,6028,碧玛1号等四个品种的调查,凡9月播种的小麦,秋苗被害株率达25.1%;—54.0%;10月上中旬播种的被害株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