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诱虫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2004年,在广州地区应用A-3型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引诱剂诱捕鞘翅目昆虫,结果表明: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具有较广的诱虫谱,可以诱捕到鞘翅目中10个科48种昆虫;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是松褐天牛、赤梗天牛Arhopalus unicolor Ganhan、马尾松角胫象Shirahoshizo patruelis Voss、松瘤象Hyposipalus gigas Fabricius和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等小蠹虫;进一步分离所诱捕的松褐天牛及其他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携带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ickle的情况,发现松褐天牛与赤梗天牛均携带松材线虫,其中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
3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成虫引诱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对松褐天牛成虫进行监测和诱杀,在遂昌地区的马尾松林及贮木场内利用3种不同引诱剂对松褐天牛进行诱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较好的引诱效果,但差异显著。其中,APF-Ⅰ型引诱剂的效果最好,F1型引诱剂次之,ST-2型最弱。试验期共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4 979头,其中雌成虫4 134头,雄成虫845头,雌雄比为1∶0.204。所诱捕到的雌虫数量是雄虫的4.89倍,差异显著(P=0.045,t=-4.551)。引诱剂捕获松褐天牛的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6月至8月份降雨量及气温对松褐天牛成虫诱捕规律产生较大影响。本研究为遂昌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松褐天牛产卵对诱木趋性,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侵入孔和成虫羽化孔在诱木树干上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侵入孔、成虫羽化孔的数量与诱木的胸径和树高显著相关,并可根据相关方程估算出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的数量。松褐天牛的产卵刻槽、侵入孔和羽化孔主要集中于树干的中、下部。但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与产卵刻槽数相比,松褐天牛在诱木上的侵入孔数和羽化孔数次第下降,侵入孔数、羽化孔数总体分别下降了41.36%、29.72%。但不同树高上的下降率有所差异。松褐天牛幼虫侵入孔、成虫羽化孔在诱木上的分布型均属于聚集分布,且聚集度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几种因素对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田间诱集效果测定,就不同来源诱芯、诱捕器不同置放高度、不同类型诱捕器、诱芯不同储藏期等因素对信息素诱集斜纹夜蛾数量以及时序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蔬菜害虫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应用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的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置放高度依据不同寄主田间生长高度,以1~1.5m效果较好;3种诱捕器诱集效果相当,诱集代次清晰、峰谷明显,均可作为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配套的诱捕器;斜纹夜蛾橡皮塞诱芯置放冰箱贮藏1年或2年,诱蛾活性显著下降,诱蛾量下降60%以上。  相似文献   

5.
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为预防松材线虫病发生,峡江县凤凰山林场开展了枯死松木清理工作,选择已清理枯死松木和未清理枯死松木的马尾松林各1块,利用A-3型松墨天牛引诱剂进行诱捕松墨天牛成虫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峡江县松墨天牛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盛期为6月中下旬。清理枯死松木林分中诱集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只有未清理枯死松木松林的21.7%。根据松墨天牛在峡江县的发生规律,清理枯死松木最佳时间应该在当年10月至翌年3月底。笔者认为,诱捕松墨天牛和彻底清理枯死松木两项措施相结合是切断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6.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湿地松上松褐天牛的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湿地松上松褐天牛幼虫、成虫分布型都为聚集分布。松褐天牛蛀入孔、羽化孔分布与树高有关,在(5.1±2-3)m的树干上松褐天牛幼虫蛀入孔数最多,羽化数量最多的部位在(5.3±2.3)m。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最有效的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探讨产品使用技术方案,从信息素配方、诱捕器类型、诱捕器悬挂高度比较了性信息素诱芯诱捕器对灰茶尺蠖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5种不同配方比较,以诱芯B(Z3Z9-6,7环氧-十八碳二烯和Z3Z6Z9-十八碳三烯质量配比1∶3)的引诱效果最好;船型诱捕器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诱捕器;5种不同悬挂高度比较,以诱捕器悬挂高于茶蓬面20 cm和40 cm的效果最好。建议在灰茶尺蠖发生区域、成虫扬飞前,将灰茶尺蠖诱芯B(Z3Z9-6,7环氧-十八碳二烯和Z3Z6Z9-十八碳三烯质量配比1∶3)配套船型诱捕器使用,可进行茶园灰茶尺蠖害虫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8.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是松柏类等林木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山东泰安、威海等地发生严重。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杀、饵木诱杀和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与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等无公害技术对褐梗天牛进行了室内外防治研究。Ⅱ号引诱剂诱捕效果最好,30 d平均诱捕量为69头。饵木诱杀每个样木平均诱捕量为63头。管氏肿腿蜂防治褐梗天牛幼虫的室内效果最高达71.00%,不同蜂虫比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对直径为10~15 cm被害木中的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为8.43%。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效果较好,室内当花绒寄甲成虫和天牛幼虫量为5:1时的寄生率最高,为80.02%;林间每株树释放20头花绒寄甲成虫的寄生率最高,达58.80%。结果表明,这几种防治技术都对褐梗天牛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防治中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了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均有引诱活性,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诱芯F、诱芯E、诱芯C分别与船型诱捕器组合及诱芯E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田间诱捕效果较好,两种诱捕器诱蛾总量无显著差异,诱捕器悬挂于1.8 m高度的效果优于1.5 m和1.2 m。田间种群监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比较典型的高峰,性诱剂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择在松褐天牛疫区湖北宜昌夷陵黄花镇、鸦鹊岭镇和武汉黄陂进行,通过使用APF-Ⅰ型化学引诱剂,监测松褐天牛种群动态变化,研究海拔高度差异和诱捕量的关系,以期为防治松褐天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宜昌夷陵黄花镇和鸦鹊岭镇,雌虫诱捕量明显高于雄虫,而在武汉黄陂区雄虫诱捕量高于雌虫.不同海拔高度的诱捕结果显示,诱捕量随着海拔升高逐渐增多,通过线性拟合表明具有正相关性,黄花镇、鸦鹊岭镇和黄陂地区的相关方程分别为Y=30.1157+0.1055X,Y=52.5223+0.2772X和Y=17.4218+0.0406X.  相似文献   

11.
利用性诱剂干扰交配或诱杀钻蛀性蛾类害虫是果园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发既诱雄蛾也诱雌蛾的新型诱剂近年来颇受关注。本研究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基础上,加入寄主植物挥发物--梨酯、苯乙酮、香叶醇、冬青油和苯乙醇等制成若干配方,在南疆两地(库尔勒与阿克苏地区)梨园中于蛾类害虫发生的早期和中期进行诱捕试验。对苹果蠹蛾诱集结果表明,虽然与仅含性信息素配方相比,添加植物挥发物的配方可诱集到雌蛾,但诱集虫量较少。对梨小食心虫的诱集结果表明,在库尔勒,大部分配方诱到的虫量多于商品诱剂(对照),其中,在性信息素中添加少量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配方诱集的虫量总体较多;在阿克苏,所有配方诱集的虫量均多于对照,在性信息素中是否添加植物挥发物质对诱集效果总体上没有影响。对优斑螟的诱集结果表明,仅含2种性信息素物质的配方诱集的虫量最大,与加入少量梨脂的配方接近。果园诱集试验结果说明,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中添加梨脂等多种寄主植物挥发物的供试配方诱集雌蛾效果不理想,但对多种混合发生的夜蛾害虫雄性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性信息素已普遍用于种群测报和防治,但其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尽一致。为探讨这种不稳定性产生的原因,我们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新疆地区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就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而言,连续两年的测定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腺体中2个主要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含量在不同种群间变化较大,而两者间的相对比例(Z11/Z9)虽然个别种群有显著差异但幅度很小,总体被控制在狭窄的范围(97:3~92:8);对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间进行比较,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就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反应,我们根据雌蛾腺体及田间常用诱芯中的Z11/Z9比例,配制99:1~90:10共4个不同比例的诱芯,在河南安阳、山东惠民和新疆昌吉进行了田间雄蛾诱捕试验。结果发现,在安阳和惠民其诱蛾量在不同比例的诱芯间无显著差异,而在昌吉地区的诱蛾量随Z11/Z9比例的降低而增高,且99:10比例的诱芯显著高于99:1的诱芯,表明新疆地区雄蛾对Z11/Z9感受的最佳比例范围更窄,且偏向于低的Z11/Z9比例。分析认为,新疆和内地棉铃虫种群在性信息素通讯系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内地不同种群间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开发和使用区域针对性的棉铃虫性信息素诱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20年7月-10月在我国南方3大稻区的6省(区)12个点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 并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等传统监测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食诱监测可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 其峰次?峰期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基本一致?4种监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单季中稻区和华南双季晚稻区同期监测到3个?2个和1~2个峰次, 峰期依次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 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 但差于灯诱和田间赶蛾; 食诱监测的专一性较高, 靶标数量占总诱虫量的比率一般高于85%, 但不及性诱(95%以上); 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及逐日对比看, 食诱监测性比均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 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专一性较强?雌雄同诱的优点, 为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小地老虎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ipsCSP2在雌、雄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解析AipsCSP2蛋白的配体结合特性并探讨其功能。本文基于小地老虎性腺转录组数据,利用PCR技术克隆AipsCSP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系统进化分析;采用qPCR技术测定该基因在小地老虎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利用原核表达技术体外表达并纯化AipsCSP2蛋白;最后采用荧光竞争性结合试验测定该蛋白与小地老虎和其他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组分以及主要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AipsCSP2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360 bp,编码119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中具有4个保守半胱氨酸位点,是典型的化学感受蛋白;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AipsCSP2基因在雌成虫性腺和雄成虫附腺中特异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荧光竞争性结合试验结果表明,AipsCSP2蛋白和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六碳乙酸酯的合成前体顺-11-十六碳醛有着极其强的结合能力,Ki值为1.48 μmol/L,此外AipsCSP2蛋白和其他鳞翅目昆虫的醇类和醛类性信息素如十四烷醇、顺-9-十六碳醛、顺-7-十六碳醛也有着极其强的结合能力,Ki值分别为1.10 μmol/L、0.63 μmol/L和1.51 μmol/L,和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二碳乙酸酯、顺-8-十二碳乙酸酯的结合能力为中等,与小地老虎主要寄主植物挥发物结合能力较弱或不结合。推测AipsCSP2蛋白可能主要参与了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合成与识别过程,并在生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越冬代二化螟,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的二化螟成虫数量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成虫峰期出现早、峰次多,而且诱捕量显著高于黑光灯诱捕;不同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之间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方法诱捕的虫量与田间越冬的幼虫基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诱捕方法的诱捕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对于越冬代,诱捕的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其余各代的诱捕虫量则与温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沈阳地区主要的造林和绿化树种,为了明确沈阳市松材线虫病首发地油松蛀干害虫的发生情况,摸清其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研究使用木段解剖法和林间木段套笼饲养法对沈阳市东陵公园油松蛀干害虫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种类、羽化期和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3月对油松松材线虫病采伐疫木的解剖发现了3种天牛幼虫;4—10月从养虫笼木段中持续收集羽化的蛀干害虫和寄生蜂成虫共4科(亚科)11种,其中天牛科4种,小蠹亚科3种,寄生蜂4种。蛀干害虫的分布优势排序依次为黄色梢小蠹Cryphalus fulvus Niisima、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Hartig)、松皮天牛Rhagium inquisitor(Linnaeus)、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innaeus)、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Fabricius)、红松根小蠹Hylastes plumbeus Blandford和脊鞘幽天牛Asemum striatum(Linnaeus);寄生蜂的分布优势排序依次为始刻柄茧蜂Atanycolus initiator(Fabricius)、柄腹茧蜂Spathius sp.、定山皱背姬蜂Rhyssa jozana Matsumura和黑角拟皱姬蜂Pseudorhyssa nigricornis(Ratzeburg)。疫木解剖试验发现松皮天牛和小灰长角天牛的幼虫在树干不同部位的虫口密度没有明显差异,而褐梗天牛的幼虫在基部虫口密度最大,与中部和端部的差异极显著。套笼蛀干害虫及寄生蜂羽化成虫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黄色梢小蠹在油松树干中、上部占据生态位优势,横坑切梢小蠹在2.0~4.0 m的油松树干数量最多,小灰长角天牛和松皮天牛在油松树干各个高度分布相对均匀,褐梗天牛在油松树干下部占据生态位优势,始刻柄茧蜂数量最多,以0.0~4.0 m的范围最多;柄腹茧蜂在4.0~10.0 m的范围较多。本文明确了沈阳市东陵公园油松蛀干害虫及天敌的发生情况,对于指导本地蛀干害虫防治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昆虫天敌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给苹果小卷叶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不同苹果园中研究了性诱剂和糖醋液2种方法对苹果小卷叶蛾的监测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方法诱集到的苹果小卷叶蛾成虫动态都呈现出一年4代的发生规律,且趋势一致。不同果园中性诱剂和糖醋液对苹果小卷叶蛾的诱集量均差异显著,性诱剂诱集总量最高是糖醋液诱集总量的5.95倍,且在不同果园中2种防治方法均能显著降低枝条受害率,而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同时,2种防治方法在大面积单植苹果园中对苹果小卷叶蛾第1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10%和43.18%,对第3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54%和46.15%,均高于其他类型苹果园,且对第3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第1代幼虫。因此,性诱剂和糖醋液都可用于苹果园苹果小卷叶蛾的监测与防治,且在大面积单植苹果园内连续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性信息素可用于田间诱集雄虫,干扰雌、雄虫的交配从而抑制害虫种群,但田间应用性信息素对昆虫的寄生性天敌是否产生影响,能否和卵寄生蜂协同利用,尚不明确。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田间定点挂放寄主卵并释放稻螟赤眼蜂,比较了有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存在时寄主卵被寄生的情况。结果发现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当混合物浓度从0.01μg/μL升高到10μg/μL时,供试米蛾卵被寄生率从50.29%下降到1.71%,均显著低于对照的62.14%。寄生发生后,赤眼蜂子代的雌性比不受性信息素浓度的影响,子代雌性比在45.9%~87.0%,与对照77.8%无显著差异。田间挂放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影响了释放的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远离诱芯位置的卵块的被寄生率高于距离诱芯近的卵块,但挂放诱芯吸引了自然界中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以上结果显示二化螟性信息素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寄生,但不同种赤眼蜂对二化螟诱芯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