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种植Bt玉米条件下主要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Bt抗性风险,探索合理的Bt玉米种植比例,根据亚洲玉米螟的特点构建种群动态与遗传模型,对不同的Bt玉米种植比例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当以种子混合种植75%的Bt玉米+2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密度下降到每百株玉米植株30头幼虫以下的时间,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达到50%的时间,在1代区为40年、在2代区为20年。当以种子混合种植20%、15%、10%、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仍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缩短,在1代区分别是29、21、15、9年,在2代区分别是14、10、7、4年。表明在研究区域内以种子混合种植20%以上的非Bt玉米庇护所可维持对亚洲玉米螟的Bt抗性管理至少14年。  相似文献   

2.
评价转Bt基因玉米对靶标生物亚洲玉米螟的杀虫作用是转基因玉米研发的重要一环。本文采用室内生测法对3种转Bt基因抗虫玉米‘瑞丰125’(表达Cry1Ab/Cry2Aj杀虫蛋白),‘DBN9936’‘DBN9978’(表达Cry1Ab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敏感品系ACB-S及抗Cry1Ab品系ACB-AbR、抗Cry1Ac品系ACB-AcR、抗Cry1F品系ACB-FR、抗Cry1Ah品系ACB-AhR、抗Cry1Ie品系ACB-IeR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心叶期和抽丝期人工接虫法进行田间抗虫效果鉴定。结果表明,取食3种Bt玉米的ACB-S幼虫, 3 d死亡率100%,而取食对照常规玉米3 d存活率100%。取食3种Bt玉米的5个抗性品系幼虫除ACB-AbR和ACB-AcR有2%~6%的个体存活4~5 d, 6 d死亡率也达到了100%,其余品系均在3 d全部死亡,而取食对照玉米5~6 d的死亡率仅为4%~14%,差异显著。田间心叶期食叶级别及穗期活虫数、雌穗被害和茎秆被蛀等为害等级说明3种Bt玉米高抗亚洲玉米螟。明确了‘瑞丰125’‘DBN9936’和‘DBN9978’对亚洲玉米螟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5个Bt蛋白抗性亚洲玉米螟品系幼虫在常规玉米上显示一定的适合度劣势。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并呈现进一步严重发生危害态势。本文对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测定,从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投入成本、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投射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赤眼蜂、Bt可湿性粉剂4种不同绿色防控技术对亚洲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55.87%、43.71%、67.63%、78.09%,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是5.79%、4.17%、7.23%、8.41%;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0.94、1﹕3.53、1﹕25.10、1﹕14.15。综合比较,释放赤眼蜂及喷施Bt可湿性粉剂为最佳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4.
包括草地贪夜蛾、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在内的鳞翅目害虫是安徽省夏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为害最大的一类虫害,为探索其高效绿色的防控技术,分别于心叶初期和心叶末期,施用两种苏云金杆菌G033A和PS3微型颗粒剂,研究其对玉米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心叶保护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心叶初期以人工撒施方式,按300、450、600 g/667 m2剂量施药后7 d,G033A微型颗粒剂对害虫的防效分别为71.62%、77.18%和81.54%,PS3微型颗粒剂的防效分别为75.00%、83.73%和86.91%;G033A微型颗粒剂对玉米心叶保护效果分别为59.42%、68.86%和71.72%,PS3微型颗粒剂分别为65.08%、72.64%和75.50%,持效期均可达14 d。心叶末期以无人机撒施方式,按照1、1.5、2 kg/667 m2剂量施药后7 d,G033A微型颗粒剂对害虫的防效分别为76.90%、81.22%和86.02%,PS3微型颗粒剂分别为81.71%、84.89%和89.20%,药后14d防效均开始下降;挽回产量损失率G033A微型颗...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夏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及为害情况,对夏玉米3 000、4 500、6 000株/667m~2种植密度下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和为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夏玉米种植密度3000株/667m~2处理的2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较少、卵寄生率较高,与2个高种植密度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3代玉米螟的落卵量、卵寄生率则无明显影响。收获期调查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处理的玉米蛀孔数量略少于2个高种植密度处理,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田间抗螟性人工接虫鉴定结果表明,甜玉米710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食叶级别为9级,即高感玉米螟,而单交种邢抗5号和邢抗2号的食叶级别为5级,为中抗型。与普通感虫和中等抗虫性玉米品种相比,取食甜玉米的玉米螟幼虫存活率高3~7倍,发育速度更快,提前约4~8天(1~2个龄期),说明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感虫。甜玉米比普通玉米及早播比晚播田更吸引玉米螟产卵。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比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的好,以氯菊酯喷雾防治效果最好,虫孔减退率达90%;其次是杀螟灵颗粒剂、Bt喷雾和Bt颗粒剂;而白僵菌的防治效果较差,喷雾防治效果好于颗粒剂。大田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基本相同。同时还分析了氯菊酯防治甜玉米玉米螟的防治策略、防治时期、施用次数等。此外,对Bt制剂作为化学杀虫剂的取代品及与其它生物防治方法协调使用的优点与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寄主植物种类,对13科38种植物进行了田间笼罩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并通过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有8科20种,酸模叶蓼是最适宜寄主植物,其次为玉米、谷子、薏苡等;在酸模叶蓼、玉米等11种植物上还发现了第2代幼虫。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能在9科25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其中以向日葵为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最快,其次为玉米。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共有9科27种,较适宜寄主植物有酸模叶蓼、玉米、谷子、苍耳和葎草,其中在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佳。  相似文献   

8.
cry1Ac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标性状的有效性评价是转Bt基因抗虫玉米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室内生测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研究了转cry1Ac玉米纯合群体BT-X和分离群体BT-38、BT-181、BT-43、BT-105等转化事件Cry1Ac蛋白的表达量以及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室内杀虫和田间抗虫效果。转cry1Ac玉米鲜组织中Cry1Ac蛋白含量在44.07~438.00 ng/g之间,不同转化事件及不同组织之间差异显著,其中BT-X鲜花丝中Bt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未展开心叶。室内生测试验中除BT-43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外,取食其它转基因玉米心叶的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6或7天的存活率为0~15.3%,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对照;取食夏播BT-X鲜花丝6天的幼虫存活率为62.5%,显著低于Bt11及非转基因对照。田间心叶期接虫鉴定显示BT-X高抗亚洲玉米螟。说明转cry1Ac玉米BT-X、BT-181、BT-38和BT-105对亚洲玉米螟有很高的杀虫作用,BT-X田间抗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南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新近传入我国的一种世界毁灭性番茄害虫,对我国番茄产业的潜在威胁巨大。为有效控制南美番茄潜叶蛾,测定了新型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工程菌G033A(Bt G033A)对该昆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以32000 IU/mg Bt G033A WP处理过的番茄叶片饲喂南美番茄潜叶蛾幼虫,其室内毒力效果由高至底依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1~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4.63、15.59和23.17 g/L;浓度在10 g/L及以上时,Bt G033A对南美番茄潜叶蛾各龄幼虫的毒力均较高,处理后96 h(第4 d)校正死亡率均超过90%。在田间条件下,以Bt G033A WP 100倍液(10 g/L)喷雾防治低龄幼虫即有较好的防效,药后第5 d对1龄和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1%和98.0%,药后第7 d对1龄和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为100%;并且,与常用的生物杀虫药剂鱼藤酮的防效相当。研究结果对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新发南美番茄潜叶蛾的有效控制及其综合防控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研究了转cry1Ab杀虫蛋白基因的Bt抗虫玉米M ON810和Bt11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取食选择性和存活率的影响。在48h的非选择性试验中,玉米螟初孵幼虫在M ON810和Bt11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在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玉米上人工模拟亚洲玉米螟自然发生情况,玉米螟为害主要影响单穗净重、百粒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虫和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沈单16号玉米1代接虫为害最重,产量损失为17.72%;丹玉39号玉米1、2代复合接虫为害最重为14.61%。接卵0、0.5、1、2、4块/株之间单穗净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试虫,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供试菌种,研究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与玉米螟复合侵染危害后玉米雌穗穗长缩短、籽粒数减少、穗粒腐病加重,使得玉米的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接虫处理和复合处理均以玉米吐丝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吐丝期复合处理单穗损失率为40.84%,在灌浆和乳熟期分别为27.92%和11.10%;在单独接菌条件下以灌浆期危害最重,单穗损失率为6.62%,而在吐丝和乳熟期分别为4.13%和0.65%.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针对玉米螟幼虫筛选了高致病球孢白僵菌菌株,与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了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在玉米螟幼虫孵化高峰期时采用人工或机械喷雾方式防治一代和二代玉米螟幼虫,每亩用量是100~120 g,药后14~20 d防效达到61%以上,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在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分别在春播和夏播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为试虫,以轮枝镰孢菌为供试菌,单独或复合接种侵染。结果表明,无论春播还是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处理最高,为31.57~88.80,单独接虫处理为16.27~55.00,单独接菌处理为19.02~59.47;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受玉米雌穗发育期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的影响,其玉米螟为害级别为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受螟害的介导作用,春播玉米雌穗被害率、螟害级别和镰孢穗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重于夏播玉米,但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病情指数高于春播玉米。螟害的介入明显加重了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与雌穗发育时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黄曲条跳甲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害虫。本文研究了昆虫病原菌苏云金杆菌工程菌G033A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防治萝卜黄曲条跳甲田间应用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昆虫病原微生物苏云金杆菌G033A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土壤处理防治黄曲条跳甲均具有较好的防效,其中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工程菌G033A可湿性粉剂300 g/667 m2土壤处理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化学药剂,且持效期较长,具有明显的减药、省力、降成本作用。针对萝卜主要病虫害开展了全程生物防控技术示范,结果表明全程生物防控技术不仅防治效果好,且较常规化学防治技术增产达到14.8%,品质得到提升,商品优良率提高12%,可进一步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益蝽Picromerus lewisi(Scott)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研究了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捕食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及益蝽的生防作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室内(27±1)℃、光周期16L:8D条件下,采用圆盘法测定了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与搜寻效应,利用HollingⅡ方程对捕食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建立了益蝽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均具有捕食作用,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II型,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益蝽5龄若虫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52.900,瞬时攻击率为1.0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26.40头/d;益蝽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02.900,瞬时攻击率为0.8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14.60头/d。益蝽雄成虫与益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之间各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综合以上结果,益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Cry1F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和黏虫两种重要玉米害虫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亚洲玉米螟和黏虫4龄幼虫取食含Cry1F蛋白人工饲料后的中肠组织病理变化,并与其取食含Cry1Ab蛋白人工饲料后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比较。亚洲玉米螟和黏虫4龄幼虫取食Cry1F蛋白48 h后中肠杯状细胞发生了明显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微绒毛肿胀、脱落;细胞核变形,质膜和核膜界限不清晰;染色质发生固缩、贴近核膜;线粒体拉伸变形数量减少,严重的发生空泡化;内质网肿胀与断裂、数量减少,与取食含Cry1Ab蛋白人工饲料相比,玉米螟和黏虫中肠组织发生的病变程度相似。本研究可为Cry1F作为转基因玉米重要的杀虫蛋白在未来亚洲玉米螟和黏虫防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