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设置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单作、稻虾共作)和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常规施氮和减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7 539 kg/hm2和7 328 kg/hm2,比水稻单作模式降低29.4%~32.3%,这主要是由于试验当年水稻移栽后连续降雨导致缓苗不利所致,也与深水淹灌下水稻有效穂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有关。相比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茎秆的株高、穂颈高、重心高、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平均增加12.9%、17.9%、8.0%、20.9%和33.5%,第2节间茎壁厚、抗折力和折断弯矩平均降低38.7%、16.8%和16.6%。在稻虾共作模式中,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仅减产2.9%,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加13.5%、倒伏指数降低1.8%。相关分析表明,茎壁厚度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和弯曲力矩与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稻虾共作模式可保证水稻稳产,氮肥减施有助于提高该模式下水稻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氮用量对稻虾共作水稻产量与田面水水质的影响,以为稻虾共作实现精确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设置氮0、60、120、180和240 kg/hm2,依次以CK、N60、N120、N180、N240表示,氮肥均按基肥:分蘖肥7∶3施肥。结果表明,施肥能维持土壤较高的无机氮含量并能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施肥处理提高水稻产量8%~42%,其中N120产量最高,比CK增产42%;施氮后3 d内田面水中氨态氮含量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迟氨态氮随之降低,在14 d后降到最低且趋于稳定,其中施氮后5 d内各处理的氨态氮浓度差异显著,施氮越多其值越大;田面水中亚硝态氮浓度在前5 d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其中第3 d各施肥处理差异较显著,第7 d后其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施氮量显著影响了田面水的pH,各处理在施肥后14 d内的pH波动在6.57~8.22之间,但14 d以后各处理差异不显著。适宜的施氮量促进水稻增产的同时也减少了田间表面水氨态氮和...  相似文献   

3.
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稻虾共作对水体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物质含量的影响,选择湖南省南县实施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稻田,分析稻虾共作前后的稻田水体物质变化和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水体环境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自然水体和中稻单作田间水体,稻虾共作田间水体的pH值提高了1.88%和1.37%,色度提高了42.19%和10.98%,TDS提高了1.66%和1.14%,电导率提高了13.08%和10.31%,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14.15%和6.03%,溶解氧降低了17.20%和9.41%.稻虾共作改变了自然水体理化性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程度比中稻单作模式更大,创造了适宜稻虾共同生长的水体环境,在抑制潜水蒸发、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水体溶氧量的降低,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部分物质的分解消化,影响稻田水质.在稻虾共作过程中,需充分利用水体环境变化的有利因素,合理人工增氧,以规避水体溶氧降低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稻虾共作模式下优质稻生产技术规范,依托淮北地区稻虾共作模式,介绍稻田选择与田间工程、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重点从水稻栽培与管理、稻田秋冬季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结合成本效益分析,为淮北地区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苏苏北稻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进行稻田套养小龙虾种养模式试验攻关与示范,并组装现有技术,包括稻田选择与改造、放养前准备、虾苗放养、生产管理、水稻栽培、小龙虾起捕等一系列种养管理措施,旨在为江苏苏北稻作区及我国其他相近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配套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具有稻虾互利共生,投入少、效益高和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等优势;介绍了水稻与小龙虾种养技术,涉及到稻田选择、品种选用、种植方式、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开挖虾沟、种植水草、防逃设施、虾苗放养、捕捞等多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虾稻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淤泥层较深、易陷机等问题,开展了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与轮式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作业效率略低于轮式拖拉机,但碎土率提高4.9个百分点、耕深增加2.3 cm、机体下陷深度减少11.1 cm,作业后平整度优于轮式拖拉机,且履带自走式拖拉机未出现田间陷机现象,减少了耕整...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20,(1):38-40
介绍了国审优质杂交水稻组合鹏优1269的特征特性,结合该品种在湖北潜江、安徽合肥虾稻共作模式的种植表现,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在适宜区域的虾稻共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海地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江苏沿海稻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进行稻田套养小龙虾种养模式试验攻关与示范,并组装现有技术,制定江苏沿海地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稻田选择与改造、放养前准备、虾苗放养、生产管理、水稻栽培、小龙虾起捕等一系列种养管理措施,旨在为江苏沿海稻作区及我国其他相近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鸭可不使用农药防治稻田草害和虫害,稻鸭共作不仅水稻除草、防虫效果好,而且可有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节本增效,在保证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从地块选择、稻田养鸭要点、水稻种植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方面介绍了稻鸭共作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常规粳稻品种9325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和氮素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及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节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以及胶稠度,提高了垩白性状指标和直链淀粉含量,中高氮水平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同一灌溉方式下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垩白米率及垩白度,增加了胶稠度,减少了直链淀粉含量。节水灌溉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运转效率提高,氮素产谷效率则对水分反应不敏感;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及氮素转运效率与施氮量呈单峰曲线关系,随施氮量提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产谷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会影响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本文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控释肥(N、P、K含量分别为25%、6%和19%)处理相比,施传统复合肥(N、P、K含量均为15%)和快美复混肥(N、P、K含量分别为24%、7%和19%)的处理,水稻抽穗期叶片SPAD值显著增加,穗部干物质累积量、穗部干物质累积速率和库容量分别增加2.7%~17.1%、1.6%~17.1%和5.4%~11.0%;水稻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9.4%~38.2%、26.6%~102.4%、19.3%~76.7%和4.5%~15.1%。在本试验条件下,快美复混肥是提高华南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优势肥源。  相似文献   

13.
了解水分、氮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协同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氮肥利用效率与氮肥施用技术、水分与氮素对水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作物-土壤关系及水氮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高产水稻作物与土壤的水氮互作效应尚不明确;高产水稻水氮耦合与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不清楚;协同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途径尚未掌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今后重点研究:高产水稻作物与土壤的水氮互作效应及其机制;水氮互作调控水稻吸收利用水分和氮素的生理与分子机理;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类型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不同施用比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对穗重型品种绥粳4号和穗数型品种垦鉴稻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穗重型品种在纯氮用量为15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达8 750.2 kg/hm2;穗数型品种在纯氮用量为128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达9 083.3 kg/hm2;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改善稻米品质,特别是蒸煮食味品质,本试验条件下纯氮用量为128 kg/hm2时大米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控释氮肥运筹对粳稻养分吸收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绥粳18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一次性施入控释氮肥免追肥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量(高、中、低、无)和施肥深度(5 cm、10 cm),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粳稻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粳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施肥深度5 cm组,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的氮吸收总量增加,同时可促进磷的吸收,但影响幅度较小。钾变化与氮、磷变化有所不同。施肥深度10cm组,施高量氮肥抑制了粳稻对磷的吸收、减少了对氮的吸收,但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对钾的吸收无显著影响。施用树脂包膜控释肥,纯氮用量为153 kg/hm^2、施肥深度5 cm、一次性施肥免追肥可获得最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并显著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杂交籼稻汕优63和丰优香占及粳稻武育粳3号和9516为材料,研究了中期搁田、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以及旱作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层灌溉相比,搁田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施氮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常规施氮量(240 kg/hm2)下,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在高氮(300 kg/hm2)条件下,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水稻旱作与常规水作产量无明显差异。除武育粳3号外,中期搁田处理显著提高了汕优63和丰优香占的氮肥利用率;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高施氮量处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水稻旱作有利于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生态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营高TM”生态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配施绿营高生态肥各处理分蘖增长平缓,成穗率高,而对照(单施化肥)分蘖前期分蘖发生快,无效分蘖多。生态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对照,使汕优63增产6.40%~953%,秀水63增产6.70%~952%,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不同配施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汕优63和秀水63生态肥配施各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合理配施生态肥可以促进水稻健壮生长,中后期可提供较多的养分,增加灌浆期绿叶面积,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增加干物质产量和稻谷产量,而且还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