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三组分“一锅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喜树碱类药性分子 4a~4n、5a~5n 和 7a~7f ,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室内杀螨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螨活性,其中化合物 4l (LC50:25.93 mg/L)和 7d (LC50:28.16 mg/L)的杀螨活性与喜树碱(LC50:24.55 mg/L)的相当。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喜树碱作为先导的新农药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马铃薯花乙酸乙酯粗提物为分离对象,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等4种叶螨为供试靶标,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分离得到2种具有杀螨活性的化合物 (     6a    和     2′a    )。依据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江户樱花苷 (5, 7, 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     6a    ) 和α-卡茄碱 (     2′a    ),前者系首次从茄科植物马铃薯中分离得到。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2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等4种叶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6a    (江户樱花苷) 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T. urticae和山楂叶螨T. viennensis 24 h LC50值分别为461.98、338.76和732.08 mg/L,其触杀活性强于对照药剂鱼藤酮,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17、1.52和3.07倍;化合物     2′a    (α-卡茄碱) 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24 h LC50分别为480.79和834.98 mg/L,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07和2.69倍。可见,江户樱花苷和α-卡茄碱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新型杀螨剂丁氟螨酯对叶螨天敌智利小植绥螨的毒性、对智利小植绥螨繁殖的影响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丁氟螨酯对智利小植绥螨的毒性很低,即使在400 mg/L的高浓度下,智利小植绥螨的死亡率仍然低于35%,对雌、雄成螨的LC50分别为669.4 mg/L和456.4 mg/L。施用丁氟螨酯后,丁氟螨酯对智利小植绥螨成螨存活率影响无显著差异。田间试验表明单独使用智利小植绥螨和联合使用智利小植绥螨与丁氟螨酯,两周内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都在90%以上,明显好于单独使用丁氟螨酯。相比于单独使用智利小植绥螨的生物防治区,联合防治区的防治效果更好,28 d时仍高于95%。因此,智利小植绥螨与丁氟螨酯联合应用防治草莓叶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烟蓟马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为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不同药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成虫活性最高的药剂是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虫螨腈,其LC50均小于1 mg/L;多杀霉素的毒力也较高,其LC50为2.11 mg/L;吡丙醚对2龄若虫表现较高毒力。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10%虫螨腈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对烟蓟马药后3~14 d的防效均达90%以上,除100 g/L吡丙醚SC外,其他药剂药后14 d的防效均达80%以上。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10%虫螨腈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可作为防治烟蓟马的首选药剂,并交替使用其他药剂。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具有杀螨潜力的生防真菌,采用喷雾法测定分析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 IF-1106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1339菌株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卵、幼螨及雌成螨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感染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B-1339菌株后螨类的形态特征不一致,感染IF-1106菌株后形成棉絮状菌丝,而感染BB-1339菌株后则形成羊毛状菌丝。IF-1106菌株和BB-1339菌株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卵的LC50分别为2.38×107、8.26×107CFU/mL和4.48×107、1.21×108CFU/mL,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幼螨的LC50分别1.97×107、8.26×107CFU/mL和7.65×106、8.99×105...  相似文献   

6.
藿香精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毒力及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明藿香精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毒力及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喷雾法测定了藿香精油对朱砂叶螨5日龄雌成螨和卵的触杀毒力及雌成螨的产卵抑制作用,分析比较了LC30、LC50和LC90藿香精油喷雾处理雌成螨4、8、12、16、20和24 h后,其体内蛋白酶和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藿香精油处理后,雌成螨的死亡率和卵的孵化抑制率与供试浓度呈正相关,LC50和IC50分别为0.60%、0.62%。随着供试浓度的增加,藿香精油的触杀作用增强,对雌成螨的产卵抑制率和产卵抑制指数呈上升趋势,且对雌成螨的触杀作用高于卵。用浓度LC30、LC50和LC90藿香精油处理雌成螨4 h后,蛋白酶和POD活性被激活,SOD活性被抑制,蛋白酶的激活率分别为10.96%、47.70%和62.92%,POD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3、1.5和0.3倍,SOD的抑制率分别为44.52%、23.91%和49.08%。LC30和LC50处理4 h后CAT活性被激活,激活率分别为20.26%和52.22%;LC90处理后CAT活性被抑制,抑制率为62.21%。藿香精油对朱砂叶螨有一定的触杀毒力,能有效抑制雌成螨产卵,可通过扰乱蛋白酶和保护酶的动态平衡来影响其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起到毒害作用。因此,藿香精油在农业防治朱砂叶螨方面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汉防己甲素对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33.49 mg/L;对串珠镰孢和瓜类黑腐球壳菌的EC50分别为41.71 mg/L和43.97 mg/L,抑制活性优于对照植物源药剂蛇床子素;对灰葡萄孢的抑制活性与蛇床子素相当。接种蓝莓离体叶片的试验结果表明,汉防己甲素对蓝莓灰霉病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且作用效果与对照药剂蛇床子素基本相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发现汉防己甲素可降低灰葡萄孢菌丝内钙离子浓度,汉防己甲素分别与CaCl2及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两者相互作用可降低灰葡萄孢对各药剂的敏感性,表明其作用机制与钙离子及钙离子通道有关。本文首次报道汉防己甲素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新型复配杀螨剂联肼·乙螨唑对目前蔬菜田常发生的2种优势叶螨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截形叶螨T. truncatus的杀螨活性,于室内采用离体叶碟法测定其对这2种叶螨产卵及发育的影响,于室外采用活体植株评价该药剂对2种叶螨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经复配杀螨剂联肼·乙螨唑及其单剂处理2种叶螨雌成螨24 h后,死亡率为20.50%~54.98%,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联肼·乙螨唑处理较清水对照显著降低了2种叶螨卵发育至若螨期的比率,联肼·乙螨唑处理后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的若螨率分别为4.91%和1.63%。田间试验中联肼·乙螨唑对2种叶螨具有一定的速效性,药后3 d对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的防效分别达95.74%和89.83%,药后7 d防效分别为98.03%和99.44%,显示了优良的防控效果及持效性。表明复配杀螨剂联肼·乙螨唑可用于田间蔬菜优势叶螨种群的高效防控。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7种双酰胺类杀虫剂(IRAC 28组:氯虫苯甲酰胺、硫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四唑虫酰胺、四氯虫酰胺,IRAC 30组:溴虫氟苯双酰胺、异噁唑虫酰胺)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和田间药效,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7种药剂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和二化螟的室内活性,并进行了防治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室内测定表明:异噁唑虫酰胺对小菜蛾、甜菜夜蛾和二化螟的活性均最高,LC50值分别为0.0040、0.0521和0.0078 mg/L,其次是溴虫氟苯双酰胺,LC50值分别为0.0198、0.0584和0.0339 mg/L;其他5种药剂对小菜蛾、甜菜夜蛾和二化螟的LC50值范围分别为0.0212~0.1378 mg/L、0.2577~0.8080 mg/L和0.2886~1.2277 mg/L。硫虫酰胺对棉铃虫的活性最高,LC50值为0.0218 mg/L,显著高于其他6种杀虫剂(LC50值为0.0694~0.2747 mg/L)。田间试验表明:药后7 d,IRAC 30组杀虫剂在有效成分30 g/...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增效剂对速螨酮的增效作用,探索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分析速螨酮与不同增效剂(意欧、杰效利、金诺、激键)混配对棉叶螨成螨的毒力。结果表明:速螨酮对棉叶螨成螨的LC50值为8.674 mg/L;与单独用速螨酮相比,速螨酮分别与4种增效剂(意欧、杰效利、金诺和激键)混配后,对棉叶螨成螨的毒力分别提高了5.65倍、1.47倍、2.50倍和1.06倍;添加不同增效剂可使药剂减量22.16%~27.55%而毒力不降低。本研究可对生产上棉叶螨的化学防治及其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二斑叶螨是世界性害螨,为害多种经济作物和蔬菜.为明确球孢白僵菌和捕食螨联合应用防控二斑叶螨的可行性,本文测定了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GZGY-1-3孢子悬浮液对二斑叶螨的致病力,并用喷施球孢白僵菌16h、24h、36h和48h后的二斑叶螨分别饲喂智利小植绥螨,测定智利小植绥螨连续两代的致死率、生长发育及繁殖力变化.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植物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用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对该线虫进行触杀毒杀活性的测试。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提取的两种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的共有组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作用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测试致死中浓度,进而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混合,测试两者复配后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处理24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均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有一定的触杀毒杀活性,致死中浓度(LC50/24 h)分别为1.50 mg/mL和1.23 mg/mL;处理48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48 h)分别为1.06 mg/mL和0.70 mg/mL,较处理24 h后杀虫作用更显著。处理24 h后,桉叶油醇(LC50=0.49 mg/ml)与马鞭草烯醇(LC50=1.09 mg/mL)的杀线虫活性强于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以2:6、4:4和3:5的体积比混配后,其LC50(0.18、0.17和0.20 mg/mL)都明显比两种化合物单独处理时要低,说明这两种化合物在挥发油中发挥了协同杀线虫的作用,且效果明显。本研究可为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绿色防控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细胞色素P450属于超基因家族,与昆虫对杀虫剂抗药性产生有重要关系。本文在白背飞虱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克隆到了两个P450基因,分别命名为SfCYP4DE1SfCYP353D1v2,其分别编码534和47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61.567和53.762 kDa,理论等电点为9.18和8.74。结构域分析发现,SfCYP4DE1SfCYP353D1v2氨基酸序列中均包含5个P450基因共有序列。噻虫嗪、噻嗪酮和阿维菌素的LC10、LC25、LC50和LC904个不同浓度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48 h后,采用RT-qPCR技术测定SfCYP4DE1SfCYP353D1v2两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噻嗪酮LC10和LC25浓度胁迫后SfCYP4DE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随着浓度继续的加大,SfCYP4DE1基因的表达量出现上升的趋势。不同的是,经阿维菌素LC10和LC25浓度胁迫后,SfCYP4DE1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浓度增加其表达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经噻虫嗪不同浓度胁迫后,SfCYP353D1v2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出诱导增加的趋势,且LC10、LC50和LC90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噻嗪酮LC10浓度处理能够显著诱导SfCYP353D1v2基因的表达,但阿维菌素LC10浓度处理下其表达量被显著抑制。另外,以阿维菌素LC50和LC90浓度处理后,SfCYP353D1v2基因的表达量被显著诱导。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白背飞虱P450基因对杀虫剂解毒代谢途径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东亚小花蝽雌成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比较分析了LC25、LC50、LC75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3日龄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后,对大豆蚜捕食量、寻找效应、猎物密度效应、种内分摊竞争效应和功能反应等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照组与LC25、LC50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受猎物密度效应影响明显,而LC75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受猎物密度效应影响不明显;在药剂浓度为0 mg/L和140 mg/L时,捕食量达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2.33和0.83头,寻找效应达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6和0.10;受不同浓度药剂胁迫的东亚小花蝽成虫对大豆蚜的捕食能力和寻找效应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捕食量随大豆蚜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多,种内竞争分摊强度随小花蝽数量增加而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在LC50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下,东亚小花蝽成虫捕食作用率方程为E=0.1255P-0.2956,分摊竞争强度方程为I=0.5401logP-0.0033。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评估哒螨灵对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安全性的基础上,测定了经该药剂处理后的捕食螨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哒螨灵对朱砂叶螨和加州新小绥螨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7.62μg...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杀虫(螨)剂对双尾新小绥螨的安全性,本文采用喷雾法检测了丁氟螨酯、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对双尾新小绥螨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毒力,并对三种杀虫(螨)剂的不同施药方式对双尾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丁氟螨酯对双尾新小绥螨的毒性显著低于土耳其斯坦叶螨,在1000 mg/L浓度下,双尾新小绥螨校正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低剂量化学杀虫剂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以棉蚜茧蜂为对象,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啶虫脒和新型杀虫剂双丙环虫酯在LC5和LC30剂量下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的LC50值分别为442.6和1.67 mg/L,对棉蚜茧蜂的LD50值分别为0.007和20.58μg/cm2。经低剂量的2种杀虫剂处理后,棉蚜茧蜂寄生量与棉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随棉蚜密度的增加棉蚜茧蜂寄生量逐渐增大,最终趋于平缓。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寄生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仍然属于Holling-Ⅱ模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均发生了改变。在棉蚜密度为20、40和100头/皿时,除LC5剂量双丙环虫酯处理棉蚜(间接处理)组棉蚜茧蜂的寄生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药剂处理组的寄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LD30剂量啶虫脒直接处理棉蚜茧蜂对其寄生能力的抑制作用最强。经低剂量药剂间接处理后,棉蚜茧蜂处理每头棉蚜所用的时间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延长,且药...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JQD117对韭蛆幼虫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感染Bt后幼虫体内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首先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明确了菌株JQD117对韭蛆3龄幼虫72 h的LC50为2.8070×107cfu/mL,然后采用10×LC50、1×LC50和0.1×LC50三个浓度饲喂感染韭蛆幼虫,定期取样测定韭蛆体内5种酶活性,结果表明以较高浓度(1×LC50和10×LC50)感染韭蛆幼虫后体内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较大,而以低浓度(0.1×LC50)感染韭蛆幼虫后体内蛋白酶活性变化较小。其中,以1×LC50和10×LC50浓度感染韭蛆幼虫后,胰蛋白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24~36 h和6~60 h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升高;类胰凝乳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在6~60 h与对照相比均受到显著抑制。以0.1×LC50浓度感染韭蛆幼虫后,胰蛋白酶活性只在36 h时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12~48 h时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羧酸酯酶活性只在6 h与对照相比受到显著抑制;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三种感染浓度下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感染JQD117对韭蛆体内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感染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扰乱了韭蛆正常的生理代谢和对外源毒素的分解,本文为Bt防治韭蛆应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蚕豆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技术,以推动青海有机蚕豆生产,本研究以9种生物农药为供试药剂,针对苜蓿蚜、蚕豆赤斑病及枯萎病,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生测试验表明,0.3%苦参碱水剂等4种生物农药均对苜蓿蚜有良好的毒杀作用,其中0.3%苦参碱水剂的毒力最强,其24h和48h的LC50分别为7.33mg/L和5.66mg/L;田间防效试验表明,0.3%苦参碱水剂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苜蓿蚜的防效显著,500倍药液药后7d防效达76.00%~83.00%;10%小檗碱可湿性粉剂和枯草芽胞杆菌(1000亿芽胞/g)可湿性粉剂混用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效有增效作用,制剂用量为500.0g/hm2时,药后14d防效为73.98%~77.79%;多粘类芽胞杆菌(10亿CFU/g)可湿性粉剂和哈茨木霉(≥2亿活孢子/g)可湿性粉剂对蚕豆枯萎病的防效高于另两种生物农药,药后14d防效分别为74.23%和71.01%。综上所述,0.3%苦参碱水剂、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10%小檗碱可湿性粉剂、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多粘类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和哈茨木霉可湿性粉剂对蚕豆3种主要病虫害防效优良,据此可进一步建立蚕豆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技术用于青海蚕豆的有机绿色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