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宁德地区早稻优质组区试品种产量稳定性研究杨炎官(宁德地区农科所)宁德地区近年引进和选育一批优质早稻新品种(系人进行早稻良种(组合)区域试验。笔者就早晚优质组的汇总结果,对9个参试品种的产量稳定性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有优质早制品种6个,早糯品种...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早稻种植面积约186.7万hm~2,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6%左右,因此,早稻在我省粮食作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我省1993~1997年参加省早稻区试的品系(组合)的产量、生育期、米质及抗性进行分析,以探求我省近几年早稻品种状况。(-)区试概况1993~1997年参试品系(组合)数及分组情况见表1。对照早熟组为湘早舢6号,中熟组(含早中熟组)为湘早舢13号,迟熟组常规稻1993~1996年为湘早税1号,1997年为湘早舢19号,杂交稻1993年为威优49,1994~1996年为威代48,1997年为威代402。(二)结…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适宜轻简栽培又节水的高产优质抗旱水稻或旱稻品种,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早期林果园的间作套种和部分缺水地区的稻作问题特设计试验。试验结果,有5个品种生育期适宜本地区旱直播(含对照),其中2个品种米质优良,1个品种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6.
从育种实践中观察到中熟的主要遗传特性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与迟熟早稻相比无显著的差异,近年育成的不少中熟早稻的产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迟熟的品种的产量水平,而且中熟品种比早熟和迟熟品种的产量年度稳定性好,通过选育中熟早稻品种就可因孕穗期长,穗子延长,穗粒数增多而增加产量,并指出要实现早稻赶超晚稻必须合理品种布局,增加中熟品种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莆田市荔城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杂交早稻新组合 ,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2 0 0 2年早季从省内外引进 4个优质杂交早稻新组合 ,安排在区良种场进行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1 试验概况1 1 参试组合与来源金优 2 0 7(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夏优 82(省农科院稻麦所 )、金优 1 0 0、汕优 1 0 0 (三明市农科所 )、对照T优 7889(福建农林大学、省种子总站 )。1 2 试验地点与设置试验田位于区良种场省水稻引种观察圃内 ,乌黄泥 ,土壤肥力好 ,前作冬闲田。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小区面积 1 3 34m2 ,… 相似文献
8.
湖南早稻生产状况分析及育种技术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湖南1980~1993年水稻倦早稻的总产,单产及播种面积的变化状况,早稻当家品种(组合)、主体品种(组合)与审定品种的变化与应用状况等的分析,找出了湖南早稻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今后早稻育种的目标应是以高产为主,加强早熟与中熟偏早类型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10.
本项目安排了 8个优质早稻品种参加三明市区域试验 ,对结果进行了产量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 :三香稻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 ,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但存在生育期稍长、有效穗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这些特点在单季杂交粳稻上表现更为明显。双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褐稻虱抗性和外观品质不及常规粳稻,白叶枯病抗性与常规粳稻相仿;单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差于常规粳稻,褐稻虱抗性与常规粳稻相当,但外观品质略优于常规粳稻。在其它品质性状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水稻品种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2018年期间浙江省的水稻品种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水稻品种结构存在以下特点:品种类型丰富,主导品种面积集中,通过审定的优质稻品种数逐年上升,但优质性状不够稳定、真正食味佳品质优的水稻品种占比不高。当前制约优质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优质稻产业发展思路有待理清,优质稻品种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优质稻品种选育攻关进展不快,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发展有待深化。为进一步深化浙江省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发展,下一步浙江省需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注重优质稻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继续完善品种审定和评价标准,加快优质稻品种选育攻关和深化优质稻品种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了2008—2019年通过安徽省审定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性、米质等性状。结果表明,2008—2019年共有314个水稻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其中,籼稻257个、占比81.8%,粳稻57个、占比18.2%;种业企业是选育单位的主体,其参与选育的品种占比高达75.2%;随着年代的推进,除中粳稻品种外,通过审定品种的生育期总体呈延长趋势,晚籼稻和晚粳稻生育期表现更加明显;随着年代的推进,产量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晚粳稻增幅更加显著;对稻瘟病抗性的表现总体较为理想,大部分品种处于“中感”至“中抗”水平,但“抗”级以上品种占比仅为3.8%;对稻曲病抗性的表现同样较为理想,大部分品种处于“感”至“中抗”水平,“抗”级以上品种占比38.7%;米质达部颁标准3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83.1%,但达2级及以上的品种仅占36.3%。因此,要围绕“抗性更强、米质更优”进行安徽省的水稻育种。 相似文献
15.
16.
对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及其产量、米质等性状进行了介绍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8年河南省通过审定品种132个,其中籼型水稻77个、占比58.33%,粳型水稻54个、占比40.91%,籼粳杂交稻1个、占比0.76%;育种单位涉及科研、教学及推广单位、种业企业等,种业企业选育或参与选育的品种比例正逐渐增加;审定品种年度间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粳型杂交稻和籼型两系杂交稻产量最高;46.21%的水稻品种达到国标优质稻谷等级,粳型水稻优质达标率高于籼型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限制河南稻米品质等级的主要因素,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区试品种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2004-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稻区和湖南省水稻区试的2 178份水稻材料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以综合指数作为评价指标,2 178份水稻区试材料的抗性水平差异明显,其中无抗和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199份,频率为9.26%;中感品种551份,频率为25.64%;感病品种933份,频率为43.42%;高感品种466份,频率为21.68%.2004-2008年长江中下游水稻区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整体抗性水平呈下降趋势.以综合指数来评价水稻稻瘟病的抗性较为科学、合理,符合生产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6~2000年的335份江苏省水稻新品种(系)进行了抗稻瘟病性的分析,江苏省新品种(系)中常规中籼和杂交籼稻对江苏省稻瘟病菌有很好的抗性,对参试菌株的全抗率分别为76.6%和85.1%,中粳稻和单季晚粳稻对江苏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相对较差,全抗率为18.2%和32.1%。感病的籼稻品种对参试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中的1个菌株感病频率较高,对2个或2个以上的菌株同时感病的频率很低,而感病的中粳稻和单季晚粳稻品种同时对参试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3个或3个以上的菌株表现感病频率较高,并表现出感病谱的多样性。从参试的品种对江苏省稻瘟病菌感病分布情况来看,中G1小种对大多数品种保持了比较稳定的侵染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