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苏省6个小麦生态区,选用大面积推广的7个不同品质类型的专用小麦品种,研究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除籽粒淀粉含量不受环境主效应的影响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受基因型和环境主效应以及二者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降落值受基因型和环境主效应的影响相近,而其余品质指标的基因型主效应明显大于环境效应。表明在江苏省优质小麦生产中,品质的遗传改良和深入的品质生态区划非常重要。不同品种在各生态点品质性状的表现趋势不同,可能导致品质区划结果不同,在品质生态区划研究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9~2001年国家长江中下游小麦区试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品质分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的小麦品种的平均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分别低于13%和28%;品种间变异大于年际间变异;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面团稳定时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35个美国小麦品种×中国小麦品种组合的 F_1及其亲本,和2个组合的 F_2群体,研究了普通小麦一些籽粒品质性状及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结果表明:(1)F_1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与其双亲相应性状的中亲值和低亲值均呈显著正相关;F_1的 SDS 沉淀值与双亲该性状的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高亲值和低亲值无显著相关;(2)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性状呈显著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单株蛋白质产量与产量性状呈显著的正相关,SDS 沉淀值与产量性状,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湿、干面筋含量相关不显著。SDS 沉淀值及单粒蛋白质重量可作为杂种后代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4.
8个小麦品种品质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8个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与比较,发现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有很大差异,同一个小麦品种进行冬灌将使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同一品种不同穗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穗端大于穗中,品质育种应当注意源库关系协调. 相似文献
5.
对2002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参试小麦品系的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运用SDS-PAGE分析了参试品系的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6个参试品系中,仅内乡188、郑农16达到强筋小麦标准;5+10亚基频率有所提高(53.8%),但具5+10亚基的品种间品质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在品质改良中仅靠转育5+10亚基是不够的,要注重亚基组合的选育,其中以1,7+8,5+10和1,7+9,5+10亚基组合对品质的贡献最大,以14+15,5+10亚基组合对品质的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6.
7.
山东省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与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东小麦品质的显著特点是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高,而蛋白质质量(从烘烤品质的角度)和面筋质量较差。从不同时期选育推广的品种来看,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而蛋白质质量则有所提高。80年代末,山东省选育的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系在蛋白质含量与质量上有较大突破。90年代山东小麦品质改良工作已由优质稳产型向优质高产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2002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参试小麦品系(种)的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性状的测定,并运用SDS-PAGE分析了参试品系(种)的高分子量(HMW)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6个参试品系(种)中仅内乡188、郑农16达到强筋小麦标准;5 10亚基频率有所提高(占53.8%),但具5 10亚基的品种,品种间品质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其中以1、7 8、5 10和1、7 9、5 10亚基组合对品质的贡献最大,14 15、5 10亚基组合对品质的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川农16后代品系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麦品种川农16的突出缺点,选择高抗优质材料99E18与之组配杂交组合,从F7代中选育出23个优良品系。通过对这些品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有1个品系05-12的蛋白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川农16,4个品系的氨基酸总量高于川农16。所有品系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和22个品系的EAA/蛋白质值比川农16高,表明这些品系的必需氨基酸平衡性较川农16得到了改善。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总量间达显著正相关,而它们与绝大多数氨基酸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氨基酸含量的聚类分析发现这些品系大致上可分为两个亲本类型,这些结果为新品系进一步选择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麦生产与品质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3):62-68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和消费国,馒头和面条是我国的主要面食品。一般认为,硬度中等、蛋白质含量中等、面筋强度为中-中强的小麦适于制做北方馒头,蛋白质含量中等,面筋强度为中-强度小麦适于生产挂面,挂面和馒头还要求面粉灰分低、白度高。我国北部冬麦区、黄淮麦区及春麦区的多数品种为中硬和较硬类型,但超过半数的南方冬小麦品种为软质型。我国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与国外小麦接近,但面筋质量差 ,因此不适宜制做面包。由于人口的增加,我国小麦消费将持续增长,但入关给我国小麦生产带来严峻挑战。除强调高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外,还必须注意提高品种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安徽有24个柿树品种,其中优良品种13个,可划分为6种类型,主产淮河流域,各经长期栽培形成了自己的主栽品种。本文对柿树品种的产地、形态特征、经济性状、病虫害、营养成分及用途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适合大力发展的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在皖北地区确定一种比较适宜的耕播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技术,以"皖麦6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耕播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皖北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和耕播方式对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大体上提高了小麦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并且降低了胞间CO2浓度和旗叶MDA积累,在秸秆还田下,耕翻镇压(PCL)较旋耕(RL)显著提高了小麦光合性能,同时降低了MDA积累量;在小麦产量上,PCL(耕翻+镇压)和SPCL(秸秆+耕翻+镇压)产量最高,分别为9 048和8 889 kg·hm-2,且两者无显著差异;此外,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品质性状,其中SPCL小麦籽粒品质相对较好。综合以上,秸秆还田配合耕翻镇压的耕作方式进行机械条播更适合皖北地区的小麦种植。 相似文献
13.
在对安徽省苔藓植物广泛调查采集和标本鉴定的基础上,整理出安徽藓类植物调查名录.并报道安徽省藓类植物地理分布新纪录种6个,分别是气藓(Aerobryum speciosum),丝带藓(Floribundaria floribunda),四川丝带藓(Floribundaria setschwanica),全缘叉羽藓(Leptopterigynandrum subintegrum),小蒴小绢藓(Rozea chrysea),角状刺枝藓(Wijkia hornschuchii).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精度不高问题,基于安徽省中南部滁州、庐江、池州和宣城4个代表站历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发育期及对应气象资料,采用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基于雨日和雨量的综合降水指数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滁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关键为始穗前5d至始穗后25d、庐江为始穗前8d至始穗后20d、池州为始穗前7d至始穗后24d、宣城为始穗前4d至始穗后24d。对建立的区域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预测检验发现:滁州地区预测模型的拟合准确率和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6.8%和92.0%,庐江分别为87.6%和70.0%,池州分别为85.6%和88.0%,宣城分别为88.3%和84.0%。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区域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可用于安徽省中南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相似文献
15.
北方麦区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北方麦区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挖掘可供利用的优异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类型,为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SDS-PAGE),分析了172份北方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的HMW-GS组成,并对其与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lu-A1、Glu-B1和Glu-D1分别具有3种、6种和3种不同的亚基类型。亚基1、7+9和5+10在各自位点上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达到了54.07%、48.26%和49.42%。3个位点亚基对蛋白质含量的效应可分别表示为:1≥2*Null,13+16≥14+15≥17+18≥7+87+96+8,5+102+124+12;对沉降值的作用可分别表示为:2*≥1Null,14+15≥17+187+8≥13+167+96+8,5+102+124+12。亚基组成类型共有24种,在蛋白质含量水平上,亚基组成1/14+15/5+10、1/14+15/2+12、1/7+8/5+10、1/17+18/5+10和1/7+9/5+10相对较高;在沉降值水平上,亚基组成1/14+15/5+10、1/17+18/5+10、1/7+8/5+10、2*/7+9/5+10和1/14+15/2+12相对较高。综上所述,在24种亚基组成类型中没有发现明显优势的组合类型,优质亚基2*、17+18和14+15出现的频率较低。江苏省中筋和弱筋小麦品种选育,应结合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亚基组成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灾损的安徽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a)、累积湿润度指数(Ma)、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以及降水距平百分率(Pa)开展对比分析及在安徽省冬麦区适应性研究,最终选取CWDIa作为干旱致灾危险性最优指标。根据冬小麦期望减产率划分干旱危险性强度等级,计算超越致灾临界值频次,结合承灾体脆弱度及暴露度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开展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承灾体脆弱性等因素影响,不同干旱风险等级频率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冬麦区中北部干旱高风险频率较高,而南部高风险频率较低。1999/2000年典型年干旱风险也呈北高南低分布,减产率分布与干旱风险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所构建的干旱风险指标及评估模型适用于安徽省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提供参考,以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40多年来,我省育成水稻品种的系谱组成中几个骨干亲本的血缘主要来自早籼广、陆矮4号、矮脚南特,中籼IR26、IR29、密阳23,晚粳农垦58等,占全部育成品种(不包括地方品种)的70%。未来的育种策略,除以现有育成品种为基础外,还必须进一步开发和引进国内外优质稻种资源,拓宽遗传背景,不断丰富我省水稻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安徽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可利用潜力,基于安徽省20个气象站台1970—2020逐日日照时数数据,以亳州、合肥和黄山作为安徽的代表站点,分析安徽省太阳辐射能的时空变化及可利用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太阳辐射量近51年来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太阳辐射量最大、波动也较大,皖中以及皖南太阳辐射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各代表站点太阳辐射量具有11年左右周期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具有一致性。安徽省总体处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利用期较长,日照稳定。安徽省屋顶可装光伏电池面积为1 277.51 km2,集中于安徽省中部及北部,占全省面积的0.9%,发电潜力约为2.05×1014kJ。 相似文献
19.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可以借助市场定位理论,但完善而有效的市场定位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该研究揭示了明确而适当的市场定位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并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对安徽省旅游市场历史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若干区域旅游产业市场定位和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局提供的2012~2013年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对安徽省各地市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指标和空气污染指数的月、年均值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及横向、纵向对比,得出安徽省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从多方面分析造成其规律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安徽省API年均值、高值城市数量均显著高于2012年;安徽省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2013年优良天数比例明显下降,Ⅲ1级污染以上天数也明显增加,出现V级污染的城市增加至7个,地域也扩大至安徽东南部;首要污染物以PM10为主,铜陵SO2污染相对严重.安徽省逐月的API分布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差异,API高值期有1、6及10 ~ 12月,整体上淮北>江淮>江南,东部>西部;API高值期有明显的北高南低的逐降形势,区域间差值较大;API低值期则存在中东部偏高,南北相对偏低,区域间差值较小.安徽省各地市的GDP构成、人口结构对API起到基础性贡献,而6月小麦秸秆焚烧期及10月水稻-玉米秸秆混合焚烧期造成PM10浓度急剧增加,对API起到高峰推动作用,安徽省地形也起到平原扩散、山区阻挡堆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