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鞭草科9种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栗琼  招礼军  陶世红  彭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057-7058,7061
在生物数码显微镜下观察了马鞭草科6属9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所有植物上、下表皮均有腺毛;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有平直和波状弯曲2种类型,其中假连翘属上、下表皮和马缨丹属上表皮的垂周壁较为平直,赪桐属、牡荆属、冬红属、豆腐柴属植物都呈不同程度的波状弯曲;该科植物气孔器以无规则为主,且气孔器由横列型、平列型向无规则型方向进化;三对节表皮毛和气孔器类型的独特性表明该种植物在赪桐属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属间的分类意义不明显,但在属内种间的分类上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种嵩草属(Kobresia)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了上、下表皮细胞的大小、气孔器大小、气孔间距、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结果表明:4种嵩草属植物叶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表皮细胞具波浪状垂周壁、气孔器均分布在远轴面上,气孔器类型均为平列型等.4种嵩草属植物叶片两侧叶缘上均有刺毛,且线叶嵩草叶缘上的刺毛尖端有倒刺.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在种间差异显著(除高山嵩草和线叶嵩草之间无差异),可以作为嵩草属植物分类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3.
木兰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木兰科Magndiaceae 7属1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木兰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呈不同程度的波状弯曲;气孔器分布于下表皮,其长轴取向不规则,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为平列型与无规则型并存外,均为平列型;不同属种的上下表皮细胞大小、细胞垂周壁的波状弯曲程度和气孔器密度均存在差异,可为属种的划分提供实验证据.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鸢尾属17种植物叶片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作了分类上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表皮的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及表皮上的乳突在种间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鸢尾属植物表皮细胞多为菱形,表皮细胞短菱形的为原始类型;气孔器为不规则形;气孔及垂周壁存在下陷或隆起2种;垂周壁式样为平直或弓形;下陷气孔周边的表皮空隙口形状为椭圆形、方形或菱形;有些种表皮上具有乳突,并存在多态性;这些性状与鸢尾属植物生境不存在直接联系。本文还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探讨了属内亚属间及一些近缘种间的分类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鳞毛蕨科6种鳞毛蕨属植物和2种耳蕨属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比较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8种蕨类植物的叶片表面无附属物;气孔器类型具多型现象,鳞毛蕨属植物气孔器类型主要为不等细胞型和极细胞型,耳蕨属植物气孔器类型多为无规则四细胞型;气孔均为下生型,不下陷,多沿叶脉方向排列,且叶脉间分布较密集;鳞毛蕨属植物气孔器较耳蕨属狭长,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呈波状或不规则凹凸状,而耳蕨属植物表皮细胞狭长,垂周壁为浅波状;6种鳞毛蕨气孔器指数总体上较耳蕨属大,而气孔器密度差异不大.由此得出结论,表皮的整体特征可以作为划分鳞毛蕨科植物的特征;可据细胞大小、气孔器大小与气孔器指数来区别鳞毛蕨属和耳蕨属植物,为鳞毛蕨属植物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叉蕨科(Aspidiaceae)4属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浅波状或深波状;具6种气孔器类型,即极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和无规则四细胞型,在气孔器组成上具多型现象,气孔为下生型;气孔指数相近;上、下表皮细胞中含有针晶或单晶;但6种叉蕨科植物在表皮细胞大小、表皮毛的有无、气孔大小和气孔密度、晶体的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萝藦科牛奶菜族11属28种植物叶表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形态特征.该族植物叶片上表皮细胞通常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近平直;角质层有条纹状、乳突状、粗条状和脊状皱褶等结构;气孔器有平列型和环列型2种类型:眼树莲属D ischidia、球兰属Hoya和扇叶藤属M icholitzia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其他属均为平列型.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提出牛奶菜族的气孔器可能是从平列型向环列型进化的.  相似文献   

8.
石斛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石斛属6组28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观察,结果如下:顶叶组、石斛组、叉唇组、黑毛组和草叶组叶片气孔仅存在于下表皮,剑叶组刀叶石斛叶片两面表皮均有气孔;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以多边形为主;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毛状体。研究结果表明:对石斛属植物而言,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类型及密度都属于比较相似的性状,难以作为属下分类的依据;气孔大小及形状、毛状体类型及分布表现出较稳定的差异,可作为组与种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萝蘑科牛奶菜族11属28种植物叶表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形态特征.该族植物叶片上表皮细胞通常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近平直;角质层有条纹状、乳突状、粗条状和脊状皱褶等结构;气孔器有平列型和环列型2种类型:眼树莲属孤如矗地、球兰属Hoya和扇叶藤属Micholitzia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其他属均为平列型.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提出牛奶菜族的气孔器可能是从平列型向环列型进化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丁香属6种植物的叶片表皮特征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6种丁香的叶片气孔都分布于下表皮中,上表皮无气孔分布,气孔器类型均为无规则型,细胞形状多为不规则型;但气孔大小、气孔形状、气孔密度、气孔的开张度、上下表皮细胞的大小、垂周壁式样均表现出种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山茶科部分属种叶表皮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山茶科Tneaceae10属25种植物叶表皮形态。所检测种类的叶表皮气孔复合体主要有环列型(cyclocytic)、平列型(paracytic)、不规则型(anomocytic)和极少数辐射型(actinocytic)。山茶亚科Tneoideae大头茶属Gordonia和荷木属Schima的气孔复合体呈环列型,石笔木属Tutcheria气孔复合体为平列型,圆籽荷属Apterasperma和厚皮香亚科Temstroemioideae各属均为无规则型。认为山茶亚科植物的气孔复合体可能是从环列型向平列型或无规则型演化;厚皮香亚科的无规则型为山茶科植物气孔类型中最进化的类型.叶表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山茶科不同属间的纹饰有较大的差异,山茶科植物表皮细胞的角质纹饰是从多层、分离的波状条饰(山茶属Camellia、大头茶属)向少数几层、连续或分叉的环状或波状条纹(石笔木属、荷木属和圆籽荷属),或环状条纹与表皮角质层分离(厚皮香属Ternstroemia、杨桐属Adinandra和红淡比属Cleyera)至愈合(猪血木属Euryodendron、茶梨属Anneslea和柃属Eurya)演化.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石笔木属不应与核果茶属Pyrenaria归并;圆籽荷属在系统地位上的独特性,可能是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研究蒿属植物系统分类及植物适应极旱生环境的机理,运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毛乌素沙地12种蒿属植物叶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蒿属植物的叶片分等面叶和异面叶两种类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条形和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状和深波状;气孔器以不规则型为主,仅有1种为环列型,保卫细胞椭圆形或圆形,隆起,气孔排列方式为平列型和散乱型,气孔指数差异较大。12种蒿属植物叶片具有明显的强旱生植物结构特征,如叶面积显著缩小,表皮毛发达,角质膜厚,栅栏组织极为发达并具环栅结构,维管束多且具维管束鞘,气孔器密集,均生于表皮细胞水平下面,孔下室较大等。12种蒿属植物的叶解剖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如叶表皮细胞形状、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指数等,这些特征为蒿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香港润楠属植物叶表皮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1种香港润楠属(Machilus Nees)植物叶表皮。在香港润楠属植物中,大多数种类的叶表皮均具有单细胞表皮毛,其气孔复合体均为平列型,保卫细胞两侧或一侧有1个副卫细胞;叶上表皮细胞的形态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有3种类型:垂周面平直、浅波状和深波状。叶表皮角质突起饰物的形态也有差异,根据表皮角质突起物的形态可划分出有2种类型。这些表皮特征有助于识别一些在外部形态较相近种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疆顶冰花属5种早春短命植物的叶表皮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结合扫描电镜技术,测量并统计了叶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一些参数。[结果]新疆顶冰花属植物叶表皮多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细胞、乳突和刺毛等结构组成,气孔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虽然属内种间整体系统特征是相近的,但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的微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结论]植物的许多局部细微形态特征对部分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Stomata of the paracytic type have been discovered on the lower pinnule surface of the Carboniferous seed fern foliage species Alethopteris sullivanti. The stomatal complex is not visible when the cuticle is in place. This is apparently the first report of paracytic stomata in Carboniferous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