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正> 松瘤病[Cronartium quercuum(Berk.)Miyake et Shirai]在马尾松和黑松上经常发生,据观察发现病菌在其转主寄主—栎属树木上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量因树种而有明显的差异。笔者前曾以赤松和黑松上的锈孢子分别作接种源,接种在数种栎属寄主上,结果显示了不同接种源对其转主寄主的致病性确是有明显的差异。本报告作为前一试验的继续,把不同来源的冬孢子堆(担孢子)作为接种源,对锈孢子世代的寄主接种,看其致病性是否有明显的差别。其方法是:分别于赤松和黑松标准株上采  相似文献   

2.
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松干锈菌Cronartium ribiaola Fisch.是一种转主寄生菌,有单维松亚属五针松组的Pinus sp.作为配子体寄主,以及茶藨子属(Ribes)、马先蒿属(Pedicularis)和火焰草属(Castilleja)植物作为孢子体寄主。 Colley、Temple、Buller和Wilson等在评述C.ribicola的转主寄生现象时都认为:锈孢子只能侵染孢子体寄主,不能再侵染配子体寄主;Spaulding和Boyer通过锈孢子来侵染美国白松(Pinna strobus)的再三努力都失败了,其结论可能是:寄主转换是专性的。  相似文献   

3.
红松疱锈病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的真菌,以前曾误认为山芍药是它的转主寄主,病原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1960年邵力平教授对病原菌重新鉴定,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返顾马先蒿及其变种、穗花马先蒿和东北茶蔗子进行人工接种,均获得  相似文献   

4.
中国松属木材管胞疣状层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松属单维管束松亚属、双维管束松亚属木材管胞内表面及纹孔表面的疣状层特征。研究表明,疣状层的有无是区分针叶树木一些科、属(及亚属),种的重要标志。同时,还结合木材解剖特征、木材化学特性及有关树木形态对白皮松(组)的分类单位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提出了商讨意见。  相似文献   

5.
<正> 锈菌是一大类植物寄生菌,全世界已知约5,000—6,000种,约300个属,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蕨类植物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锈菌都可以寄生,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锈菌的繁殖机构可产生五种孢子形态。寄生现象也很复杂。锈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是一类绝对寄生菌。但是,自从Hotson和Cutter(1951)人工培养苹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juniperi-virginiana)以及Williams等(1966)人工培养小麦秆锈菌(P.graminis f.sp.tritici)的无菌锈孢子成功以来,关于锈菌人工培养的研究很活跃。另外,对精子器、锈孢子形态的研究也开始从新的角度进行,获得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我国辽宁、云南、四川、山西等4省6地的五针松疱锈病发病林分中采集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对其形态分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藨生柱锈菌在形态上存在分化现象。锈孢子大小为21.10~40.10×14.97~29.40μm之间,变幅较大,其中辽宁清原红松上的锈孢子最小(18.72~30.73×16.04~24.07μm)。锈孢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也存在差异,红松上的锈孢子的疣突基部和顶部基本一样宽,而华山松上锈孢子疣突的基部比顶部稍宽;不同病区华山松疱锈菌环纹数、疣突的排列和间距不一。寄主在病原菌的变异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红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1940年平塚直秀在小兴安岭森林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定名为 Cronartium ribicola,并判断它的锈孢子可能产生在当地的红松与偃松上。1960年东北林学院潘学仁在小兴安岭带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其后笔者多次在带岭、朗乡等地采到同类标本,都定名为 C.ribicola,并推测其锈孢子寄主为红松,然而都未经人工接种试验证明。 1976—1978年,笔者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马先蒿及茶藨子接种,虽然得到阳性结果,但因在茶藨子叶上只产生了夏孢子堆而未产生冬孢子堆即被旱死,所以菌种仍未确定。为了证实红松上的锈孢子,对马先蒿和茶藨子的寄生关系,1979年在黑龙江省鸡东县宝泉林场,进行了多次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疱锈病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阴行草专化型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f.sp.siphonostegium Jing et Wang,其冬孢子寄主为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在安康地区4月初开始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期50天,4月26日至5月20日为飞散高峰期,水平传播距离为25米,垂直扩散为5米。锈孢子在20—24℃,饱和湿度,pH7时最适萌发;夏孢子5月初开始传播,5月22日进入盛期,萌发最适温度25℃,在加入阴行草汁液的2%琼脂膜上萌发最好;5月中、下旬即可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当年萌发。用饱和食盐溶液杀死阴行草是防治马尾松疱锈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1840年Unger创立金锈属Chrysomyxa,之后,1890年Berkeley记载了Chrysomyxa himalense Bercley;1939年Tranzschel记载了Ch.succinea Tranzschel;1980年王云章、谌谟美等记载了Ch.stilbae Wang,Chen et Guo,至令该属共记载有20余种,笔者根据1975年在西藏昌都所采的Ch.stilbae标本鉴定,并与此属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认为上述3种锈菌与原金锈属各种基本特征不同,这3种菌的冬孢子堆都不是扁平垫状,也不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而是以较长的束丝梗把冬孢子堆托举至寄主植物体外,而且形成胶质的头状冬孢子堆,因而另立新属束梗锈属Stilbechrysomyxa Chen gen.nov.来容纳该3种锈菌。文中还讨论了束梗锈属的分布及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29、锈伞科Cortinariaceae 担子果肉质,易腐烂;柄中生,其组织与菌盖相连,菌褶与菌柄相连;孢子淡锈色或锈红色。本科收录贵州产5属13种。丝膜菌属Cortinarius Fr. 菌盖肉质;菌幕蜘蛛网状,接连于柄及菌盖边缘之间,后期消失;柄中生,肉质;菌褶直生,后变为凹生;孢子锈褐色至肉桂色,粗糙。多形丝膜菌 Cortinarius multiformis Fr.,Epicr.Myc.263.1838. 菌盖直径4—8厘米,初期扁球形,后平展,幼时似复盖有白色絮状物,渐变为深蛋壳色,表皮易剥离,粘,边缘有丝膜;菌柄圆柱形,白色,后变黄色,基部膨大呈臼状,内部松软;长3—6厘米,粗0.8—1.5厘米;菌褶淡色,后变为土黄褐色至锈色,直生至弯生;菌肉白色。孢子淡锈色,多小疣,椭圆形,9—12×6.5—7.5微米,孢子印赭色。产贵阳、黎平等地;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山西,湖南,台湾,  相似文献   

11.
梨树与柏树不能种在一起.梨园的果农都知道,在梨园周围不但不能种柏树,而且原先长着的柏树也要砍掉。因为梨树有一种病害叫赤星病,又叫梨锈病。该病是由一种霉菌侵入梨树叶片产生出大量锈孢子,而这些锈孢子不能再侵入梨树,它必须在柏树上越冬。在柏树上的锈孢子开始萌发,以菌丝侵入柏树的组织,度过严冬季节.翌春,气温升高,在柏树枝叶上的冬孢子遇水膨胀,里棕褐色胶状体,干后表面有黄色粉末(担孢子)飞散,随风飘落到梨树上后  相似文献   

12.
2017至2020年,在甘肃省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云杉人工林和苗圃,采集不同云杉树种的球果,分别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锈孢子器、锈孢子及其包被的形态特征,对病原进行初步鉴定,同时调查9种云杉上球果锈病发病率。结果表明:在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内5种常见云杉中,大果青杄Picea neoveitchii球果鳞片上未发现锈孢子器;沙滩苗圃13种云杉中,只有4种结果,东方云杉P. orientalis和黑云杉P. mariana球果鳞片上未发现锈孢子器,丽江云杉P. likiangensis和西藏云杉P. spinulosa感病;通过形态特征比对,初步确定6种云杉上球果锈病的病原均为杉李盖痂锈菌Thekopsora areolata。  相似文献   

13.
云杉球果锈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肖育贵(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云杉球果锈病菌(Thekopsoraareolatra)属于全型锈菌,在整个生活周期中要经过5个孢子阶段,并且是一种转主性寄生菌。其性孢子和锈孢子寄生在云杉属(Picea)的球果上.夏孢子、...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疱锈病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枝干上的主要病害,为利用重寄生菌对樟子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得到重寄生菌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 Sherb.、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并测定ITS序列,获得基因登录号。经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松针锈病     
松针锈病由Coleosporium属的真菌引起。锈孢子期发育在松针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在远志属Polygala(病原菌为C.Senecionis、款冬Tussilago farfara(病原菌为C.tussilaginales)、风铃草属Campanula (病原菌为C.campanule)、苦(?)属Sonchus (病原菌为C.sonchiarvonsis)等植物上。该病害易在干旱或潮湿的气象条件下,生长发育衰弱的苗木、幼树及草本植物上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结合林间寄生的发病情况,对7种可疑转主植物接种试验,初步认为狭萼茶藨子Ribes glaciale Wall var.laciniatum(Hook f.et Thoms)Clarke为华山松疱锈病菌的转主寄主,病原菌系Cronartium ribicala的一个生态型或变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叙述 Coleosporium 属在我国的寄主范围和由该属引起的松针锈病。并对我国已经鉴定的鞘锈属进行了形态比较,对松针锈病的侵染循环、流行规律作了较系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正>蒙古栎是重要的森林植物,其叶常常被松栎柱锈菌(Cronartium quercuum)侵染。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真菌的多样性往往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1-3])。本研究通过对被松栎柱锈菌侵染的蒙古栎叶上真菌的分离、培养,确定真菌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以期为蒙古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松瘤锈病的发病规律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五针松疱锈病(Cronar tium ribicola J.C.Fischer.)侵害许多五针松和茶(?)子属(Ribes)的一些种。在春季和夏季,担子孢子入侵任何年龄的松针,产生菌丝向下生长通过松针的输导组织,进入嫩枝,杀死一块树皮。在这块树皮上出现黄色小突起精子器,紧接着在早夏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器是白色突起的泡状物,充满橙黄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 et Schw.)Winter],其冬孢子寄主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及山芍药[P. obovata],人工接种还侵染萝藤(Melaplexis japonica)。锈孢子放散56天,5月15日至6月20日为放散高峰期,水平传播30米,垂直分散5米。锈孢子双核,具2—4芽孔,只有1芽管优生,在2%琼脂膜上,20℃,饱和湿度,pH7时萌发率达80%。夏孢子经阳光照射可提高萌发率15%,在2%琼脂膜上,25℃下,4小时始萌发,48小时萌发78.4%;越冬后的夏孢子具2.96%萌发力。冬孢子成熟后3天在16—21℃下,保湿3小时即萌发,24—36小时萌发量最大。在樟子松病皮下的菌丝为多年生,有隔,单核,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棒状或丝状吸器伸入细胞吸养。用氯化钠水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用十二吗啉千倍液涂干效果好,松焦油,焦化腊、机油加玉米荠油均有效,但产生药害。修枝是促进林木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