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西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建设基地之一。多年来由于采矿、交通、电力等工业生产的建设,随意弃渣弃土,破坏植被的现象日趋严重,使水土资源受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新的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四化”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目前,不少工矿企业,已开始注意处理弃渣弃土,采用一些工程和植物措施治理新的水土流失,综合利用废渣废水,取得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2.
弃土弃渣是工程建设的产物,如何安全、合理地堆放弃土弃渣是工程建设单位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陇南土石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弃渣量大且石多土少,受地形条件限制,弃渣场选址比较困难,若选址不合理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不合理,则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对位于陇南土石山区的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甘肃段36个弃渣场位置、弃渣量、占地面积、堆渣高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其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了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主要包括渣脚拦挡、斜坡防护、渣顶整治和截排水工程,应根据弃渣场类型、堆渣高度、渣体性质、弃渣场的综合利用方向等合理确定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土)场水土流失特征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种类繁多,弃渣成分、结构复杂,各类弃渣场的侵蚀形式、机制不尽相同,不易实施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致使弃渣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通过介绍弃渣场存在的各类土壤侵蚀型式、归纳土壤侵蚀类型、分析岩土侵蚀特点,指出影响弃渣场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有排弃方式、组成物质、坡面以及堆积时间等。结合保证弃渣场安全稳定、恢复土地生产力的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析现有水土保持措施特点,提出健全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的建议,为弃渣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拟建公路所经地段多为山岭重丘区,挖填量大,开挖面广,直接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原地貌形态,堆放大量弃土、弃渣,极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采取类比法来预测工程建设中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从而得出工程建设中的填挖方边坡、临时设施占地和弃渣场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加植物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上杭紫金山金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上杭紫金山金矿是一座大型的露采黄金矿山,面积大、弃渣多,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几年来,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目前该矿山已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危害,确保了金矿生产的正常运行,实现了矿山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公路工程不可避免地将会产生大量的弃渣。本文以国省道干线纵五线坎市新罗经抚市华丰至杏坑段公路工程1#弃渣场为例,提出了坡脚拦挡、坡面植灌草防护、渣顶复耕和渣场排水的综合防护措施体系,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地减少弃渣场水土流失,保证弃渣场的安全运行。该措施体系可以作为公路工程填沟式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陵煤矿采煤中弃矸流失及其防护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陵煤矿在建设和采煤期间大量排弃矸石,渣和破坏森林植被,将可能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根据设计暴雨洪水分析,设计了两座拦矸坝和两座拦矸堰及其它防护设施,以控制弃矸流失,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愈来愈多,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这些项目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由于不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导致大量水土资源破坏,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了环境质量恶化.据我省1994年底调查统计,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破坏地貌植被面积1.9万多km~2,弃土弃渣15000多万m~3,部分地段已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为加强对建  相似文献   

9.
河口至平台公路属典型的山区线型工程,沿线91%路段属山岭重丘区,路基挖填、桥梁架设、隧道开挖以及便道修筑等,不可避免地深层扰动地表、破坏植被。此外,工程建设产生大量弃渣和异地取土,造成新的挖损地貌。若无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势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笔者针对河口至平台公路的建设情况与区域特点,探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广东省同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浅谈铁路建设中弃渣场的合理布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渣,如果不妥善处理,势必会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对环境的破坏。弃渣场的布设应根据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进行科学布设。介绍了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下弃渣的排放原则和弃渣场科学布设原理,以及拦挡工程的设置原则和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1.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王洪波 《土壤》2004,36(4):371-375
在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目的基础上,将农用地分等定级分为农用地分等、农用地现实级定级和农用地潜在级定级 3 个过程。确定了农用地等、农用地现实级、农用地潜在级的内涵及评价因素选取原则,认为农用地等是我国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农用地质量指标;农用地现实级是体现农用地在农业用途条件下收益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农用地潜在级是体现农用地作为建设用地潜在收益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农用地现实级、潜在级同农用地的使用权价格、所有权价格关系紧密,是进行农用地估价的理论基础。同时阐明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关系以及确定农用地等、农用地现实级、农用地潜在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杏鲍菇单核菌丝显微观察、拮抗、ISSR分子标记分析,研究单核体菌株的合理选配及杂种优势。结果显示,2个亲本的8个不同交配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亲本ZAASPe003的单核体菌株T1、T2、T3、T4,另一类为亲本ZAASPe007的单核体菌株T5、T6、T7、T8。通过对8个交配类型单核体单×单杂交,经镜检后获得12个杂交组合。通过亲本菌株及其杂交后代菌丝体生长速度与生长势比较,发现杂交后代菌丝体他T6菌株平均生长速度最快,达到0.443cm/d;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其中7个引物能扩增出条带清晰且具多态性的带谱,共扩增单核体DNA片段61条,杂种双核体DNA片段71条。根据ISSR分子标记分析比较亲本和杂交新组合图谱,发现杂交新组合图谱出现“互补型条带”。  相似文献   

13.
灌水时期和施用硫锌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研究了灌水时期以及施用硫肥和锌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后期灌水,有利于抑制旗叶叶绿素的降解,提高了旗叶叶片含氮量,延长了旗叶的功能期,以开花期灌水最显著;施硫肥和锌肥也能减缓旗叶的衰老。籽粒产量、容重、千粒重和穗粒数均随灌水时期的推迟而增加,以开花期灌水产量最高,各灌水处理间差异显著,总穗数以春生5叶期灌水处理最高;硫肥和锌肥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和蛋白组分,除醇溶蛋白外,均随灌水时期的推迟而降低,以春生2叶期灌水含量最高;施硫肥能够显著提高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含量,锌肥作用差异不显著。在干旱条件下,春生5叶期灌水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4.
Plant analysis can be a useful tool in determining the general nutritional status of crop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For this reaso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Fars province of Iran during 2008 season to evaluate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potassium (K) in maize leaf as affected by zinc sulfate and boric acid. Treatments were arrang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wo factors and three replications. Factor one included four levels of B (0, 3 and 6 kg ha?1 B added to the soil and B foliar spray with a 0.3% concentration); factor two consisted of five levels of zinc (Zn) (0, 8, 16 and 24 kg ha?1 Zn added to the soil and Zn foliar spray with a 0.5%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showed that the main effect of Zn and B levels and interaction of Zn–B on the 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was insignificant. A synergism was seen between Zn and K and also between B and K. The presence of a high amount of Zn or B in the soil prevented from increase of leaf K content, by B or Zn applicatio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综述了食品辐照技术、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及其辐照食品标识等研究现状,着重就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推进我国辐照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监控管理及标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孙继敏  文启忠 《土壤学报》1994,31(3):305-311
本文采用了七步连续萃取方法,研究了洛川黄土剖面黄土与古土壤中Fe,Cu,Zn,Co和Ni五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黄土与古土壤中上述元素主要存在于残余态和晶形,无定形氧化铁的结合态中,而且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u,Zn,Ni与晶形氧化铁之间存在关;cU,cO,Ni与无定形氧化铁之间存在相关;黄土风化为古土壤后,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含量增加是古土壤相对于黄土重金属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氯和钾营养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四川中性紫色土上研究烤烟的氯钾营养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氯量80-240mgCl/kg土,可提高烟叶的光合强度,增强POD、PPO、SOD、NR等抗逆酶的活性,增大叶面积。烟叶含氯量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增加,烤烟烟叶产量比对照提高5.5-21.5%。以烟叶含氯1%,K2O/Cl比4为标准确定的该地区烤烟耐氯临界值为139-165mgCl/kg土(土壤水溶性氯),可使烟叶中糖和烟碱含量和比例协调。从烤烟营养和品质看,植烟土壤含氯(水溶性氯)以不超过160mg/kg土为宜。试验还表明施氯促进了烤烟对氯、钾的吸收,提高烟叶水溶性总糖含量,但不利于烟株对磷的吸收。因此合理配置烤烟氮、磷、钾、氯的比例对烤烟品质至关重要。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中性紫色土植烟区,以部分氯化钾代替硫酸钾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改良剂对玉米和大豆间作植株锌铬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改良剂石灰和过磷酸钙对玉米、大豆间作植株各器官锌铬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改良剂处理后,能显著降低土壤中锌、铬有效态含量,植株各器官锌含量为:对照>低浓度石灰>高浓度石灰;铬含量为:对照>高浓度过磷酸钙>低浓度过磷酸钙,单作>间作。在间作下施用低浓度过磷酸钙改良效果最优,其中玉米根、茎、叶的锌、铬含量分别比只施用低浓度过磷酸钙单作降低30.72%、35.96%和29.51%,69.98%、64.21%和51.56%;比不施加改良剂的对照间作玉米降低55.57%、59.68%和66.57%,64.10%、76.79%和80.75%;大豆根、茎、叶的锌、铬含量分别比其只施用低浓度过磷酸钙单作降低0.26%、4.91%和16.42%,14.25%、8.16%和23.33%,比不施加改良剂的对照间作降低63.95%、69.54%和65.49%,54.15%、57.14%和57.14%。间作条件下,低浓度过磷酸钙处理在不增加大豆对锌铬吸收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玉米对重金属的吸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和土壤氮的吸收。结果表明,稻草单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生物固定,氮素供应不足是影响水稻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稻草配合尿素施用,明显改善肥料氮和土壤氮的供应,既有利于当季水稻增产,也有利于培养土壤肥力,还有利于后茬物作产量的提高 。  相似文献   

20.
The ability of clay to move ahead of an ice-liquid interface depends on the rate of freezing, the particle size, the release of dissolved air from the water through its probable effect on local freezing rates, and on the electrolyte and its concentration through their effects on interparticle forces and particle mobility. A freezing-rate of 1 cm per hour did not move flocculated clay in most cases, but moved dispersed clay up to 0.7 cm before being trapped in the ice with released air. Aggregates of clay (0.1 to 1 mm) were produced by freezing. After thawing they swelled and dispersed depending on the electrolyte and its concentration in a similar manner to aggregates formed by dry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