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夏玉米是淮阳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温热害是夏玉米生育期经常遇到的不利气候因素。今年7月22日至8月1日我县连续出现11天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天气出现时正值夏玉米开花授粉期,对夏玉米造成了大面积的高温热害,现就今年我县夏玉米高温热害情况作以探析。1高温热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如遇高温天气,均影响玉米正常生长,但不同生育期玉米耐热能力不同。在玉米苗期,当温度超过35℃时,不利于玉米苗正常生  相似文献   

2.
以慈利县主推玉米品种洛玉1号、临奥1号、正大999为材料,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播期和品种对玉米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的生育进程逐渐加快,生育期逐渐缩短;在籽粒灌浆结实阶段,受高温干旱的胁迫,对产量影响明显,产量逐渐降低,但对紧凑型玉米品种洛玉1号的影响较小。因此,在高温干旱频繁发生的背景下,选择生育期较早的紧凑型玉米品种洛玉1号在3月下旬播种是抗灾避灾的重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河南省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在玉米生长期内极易发生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稳定生产。基于1987—2015年河南省17个地市的玉米生产和气象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玉米生长期的干旱时空特征,通过建立变截距和变系数模型研究干旱等气候因素对河南省玉米产量的影响,并识别出受干旱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研究表明,玉米生长期内干旱频繁发生,平均每3年发生1次干旱且干旱程度有增强的趋势;干旱导致了玉米产量的减少,相较于正常年份,干旱年份玉米总产量将平均减产6.75%;地区层面上,干旱对各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差异较大,且受干旱负面影响最大的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和干旱强度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但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气候异常,包括辽东地区在内的许多省区创下了干旱、降水量、高温等历史极值,高温干旱绝收、群体大面积倒伏、生育期延迟等给玉米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提高玉米自身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确保高产稳产显得极其迫切。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是东北重要的粮食主产地,干旱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利用辽宁省4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玉米发育期观测资料,计算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 CWDI),根据玉米干旱等级标准计算各个生育期干旱的站次比、干旱频率,进而分析辽宁省玉米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经检验,CWDI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辽宁省玉米的干旱情况,在辽宁省的适用性较好。辽宁省各生育期各等级干旱发生频率大致表现为径向分布,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玉米各个生育期而言,发生干旱的频率随着玉米的生长体现为生育前期最高,生育中期次之,生育后期最低。辽宁地区45个站点的干旱站次比差异显著,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站次比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播种~出苗阶段是玉米干旱的易发时期,各个等级干旱站次比较其他阶段高,整体年际波动较小。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是玉米整个生育期干旱情况的主要体现,本世纪以来,各生育期各等级玉米的干旱范围均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夏玉米的生长期中,有五个主要生育期,即播种期、苗期、拔节抽雄期、抽雄吐丝期以及灌浆成熟期。作为一种农作物,夏玉米的生长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明显。夏玉米在生育期受温度和水分这两个条件的影响最大。常常会对夏玉米的产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涝灾、低温冷害以及高温热害这四种。那么在玉米的这五个生育期中,气象条件究竟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就此,文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旱地玉米抗旱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免耕)和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0、半量、全量)对湖南省旱地玉米抗旱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秸秆覆盖在正常年份(2004年)促进玉米生育进程,而在高温干旱年份(2005年)减轻高温(干旱)逼熟的影响,延长灌浆期2~4 d。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影响较小,高温干旱下免耕可延长生育期约2 d;②秸秆覆盖提高玉米株高、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且表现全量覆盖优于半量覆盖处理,在覆盖量相同时,翻耕优于免耕处理;③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免耕条件下效果更明显,而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下降;④秸秆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且全量覆盖效果优于半量覆盖。可见,秸秆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干旱危害,并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而秸秆覆盖结合免耕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武陵山区双季玉米生长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广双季玉米(春玉米+秋玉米)种植模式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为研究武陵山区种植双季玉米的可行性,在武陵山区开展不同品种秋玉米地理分期播种试验,结合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秋玉米生育期、产量等生长特征及其气候适应性。结果表明:(1)武陵山区发展双季玉米是可行的,湘玉2号、晋鲜糯6号等是适宜的秋玉米品种,但随着播期推迟,生育期延长。(2)影响武陵山区秋玉米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是生育前期的晴热高温天气、生育后期的秋季阴雨天气;中海拔山区秋玉米种植应避开生育前期高温干旱;前期灌溉是高产稳产的基础;秋玉米还受暴雨、大风等天气影响。(3)武陵山区秋玉米适宜播种中熟品种,应在8月1日之前播种,而早熟品种也应在立秋之前播种才能保证正常灌浆成熟;适当提前播种有利于高产,最佳播期为7月中旬前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玉米生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夏玉米茎秆显微结构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在开花期设置高温(T)、干旱(D)、高温干旱复合胁迫(T+D),以自然温度和正常水分管理为对照(CK),处理持续6 d,研究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夏玉米茎秆显微结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光合特性、花粉活力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后夏玉米皮层厚度、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总数和小维管束数目显著降低,较CK分别下降8.8%、14.1%、9.4%、13.7%。此外,高温干旱后夏玉米花粉活力、光合特性和成熟期总干重显著降低,T、D、T+D各处理花粉活力和净光合速率较CK降低23.1%、8.3%、30.7%和23.7%、16.6%、37.5%,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较CK降低19.7%、5.1%、26.6%,进而导致产量显著下降,T、D和T+D各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63.2%、13.2%和71.7%。【结论】高温、干旱、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导致夏玉米茎秆发育异常,光合性能下降,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产量显著降低,且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夏玉米产量和茎秆显微结构的影响大于高温或干旱单一胁迫。  相似文献   

10.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和评价耐高温、干旱能力强的玉米杂交种,利用人工控水坑栽和高温设施进行干旱和高温处理,研究了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6个审定杂交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对6个玉米杂交种花期抗高温、干旱的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均延长了玉米雌雄间隔期,降低了比叶重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玉米果穗穗粒数明显减少,百粒质量及籽粒产量明显下降,且干旱+高温复合胁迫对玉米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高于单一胁迫。不同基因型玉米对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且玉米品种的抗高温能力与抗干旱能力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综合不同玉米品种各性状耐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的系数和隶属函数值分析,浚单20、郑单958、郑单538花期抗高温、干旱的能力强,迪卡653中等,农华101、先玉335最弱。  相似文献   

11.
地表覆盖及等高线种植玉米对坡地红壤水热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在云南高原坡耕地红壤上进行了地表覆盖及等高线种植玉米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裸地等高线种植对提升坡地红壤土温有明显作用,盖膜有好的增温效果。采用覆膜等高线种植措施有明显的调节水分功能,使坡耕地红壤水分含量变幅较小,起到了防旱防涝的作用,但雨水多时保水效果差,加剧坡耕地红壤的水分流失。采用盖草及结合翻耕、免耕等保护性措施,并未明显导致低土温,且有利于蓄积降水,气候持续干旱时也有好的保水作用。地表覆盖及等高线种植良好的水热生态效应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以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对连续6a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近6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个别年份的早霜和晚霜等灾害性天气是玉米年际间产量波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纬寒地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处高纬塞地的黑河地区种植玉米产量低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表明:玉米种植产量低的主要因素为气温低、有效积温少;大豆前茬除草剂药害;越区种植,管理粗放;抗旱、排涝能力差等。要想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就要尽快培育出早熟、高产玉米品种,解决好大豆前茬药害及越区种植和管理粗放等问题,尽快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收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花期高温频发,常引起玉米花粒现象,严重影响夏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花期高温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玉米丰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基于当前研究现状,综述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玉米季气候变化规律及高温热害发生特点;基于源库理论与产量形成特点,进一步分析玉米花期高温危害特点及其影响机理。还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耕作方式与水肥管理等方面综述当前高温热害的栽培技术防控措施。玉米花期高温发生常伴有干旱特点,加大了危害程度与危害机理研究难度,从而影响对玉米花期高温的有效防控。因此花期高温与干旱叠加危害机理及其防控措施研究将是未来黄淮海地区玉米丰产、稳产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选用5个冷型和5个暖型玉米自交系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条件下研究冷暖型玉米的抗旱性。结果表明:①大田材料温度与温室正常浇水下材料温度变化趋势一致,温室干旱胁迫下材料温度与温室正常浇水下材料温度变化趋势也一致;②冷型玉米抗旱指数比暖型玉米抗旱指数大;③大田材料温度和温室正常浇水下材料温度与干旱指数呈负相关显著。说明冷型玉米具有一定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6.
旱涝灾害对濮阳夏玉米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翀  李汉浸 《农学学报》2014,4(2):21-24
濮阳市夏玉米生育期间,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为了研究濮阳夏玉米生育期间的旱、涝等气象灾害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讨旱、涝灾害的预防措施,对濮阳1953—2012年近60年干旱、涝灾等气象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程度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涝灾害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危害较大,往往会影响到夏玉米产量的丰、欠。濮阳1953—2012年60年间玉米产量典型气候欠年共19年,其中受干旱影响而减产的年份有12年,受涝灾影响的年份有7年。结论认为,濮阳夏玉米“旱、涝”灾害的缓解防御技术主要是对灾害的“避、抗、减、补”。不但要选优质品种,还应采用适时早播种、垄作栽培、中耕松土等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以便延长玉米生长期,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增加光照时数,从而减少灾害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旱涝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防御,为确保夏玉米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桂平市晚稻生育期农业气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平市晚稻生育期具有气温由高变低、光照由长变短、降水量由多变少、后期温度变化大、低温出现频繁等气象特点。文章分析了桂平市晚稻不同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指出影响晚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有寒露风、气温、光照、干旱等,提出应根据桂平市晚稻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和晚稻产量影响因素做好农事安排、良种选育、加强后期田间管理等生产措施,以提高桂平市晚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交种在不同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玉米杂交种在不同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方法]引用国家东南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在凤阳和阜南种植的结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这2组玉米生育期内所处的生态条件及产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光、温、水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抽雄期前后是对玉米影响最大的时期,应将玉米的抽雄期置于光、温、水三者协调的时段。[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玉米杂交种的栽培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且生产中高温干旱时常相伴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生育时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影响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生理机制。【方法】选用DH605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育时期高温(T)、干旱(D)以及高温干旱复合(T-D)处理。2019年于三叶期(V3)、拔节期(V6)和抽雄期(VT)进行,2020年于三叶期(V3)、大喇叭口期(V12)和抽雄期(VT)进行,以自然温度和正常水分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生育时期高温干旱复合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光合特性以及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处理后,夏玉米LAI和SPAD值均显著降低,光合性能下降,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其中VT时期复合胁迫对Pn影响最显著,VT时期的T-D处理的Pn较CK平均下降39.0%,且高温干旱复合处理后夏玉米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大于高温、干旱等单一胁迫。高温干旱复合处理引发夏玉米光合性能降低,导致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能力及向籽粒分配比例的下降,进而导致产量显著降低。2019年V3、V6、VT时期的T-D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降低27.4%、18.3%和66.5%;2020年V3、V12、VT时期的T-D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降低14.5%、14.6%和68.7%。【结论】不同生育时期的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导致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气体交换受抑制,光合性能下降,导致光合同化物的积累与分配受阻,产量显著降低。其中,抽雄期遭受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后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最大,且复合胁迫对其影响大于单一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