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苹苹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52-154
区域旅游合作的产生是由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发展以及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是实现旅游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目前,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区域合作时代,多边区域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潮流。而建立旅游圈是当前旅游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合肥等众地市旅游资源丰富,相互间互补性强,具有建立旅游圈的适宜条件。该文通过对合肥旅游圈建立的条件进行SWOT分析,进而提出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是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各省市教育改革规划的实施和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会商机制的建立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是通过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构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平台。通过分析该计划实施的现状,明确提出"长三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可以设想将长三角研究生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生教育功能区,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管理该功能区的机构,以此推动区域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效应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二者的相关性为切入点,从实际效果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持;在探讨制约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因素分析基础上,从旅游业运作机制、景区一体化管理、旅游产品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4.
达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在全国却相对滞后,与秦巴地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有效途径。达州应发挥资源、交通、经济、文化等优势,通过旅游一体化战略,组建秦巴无障碍旅游区,切实促进达州旅游快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蚌埠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以对蚌埠固镇垓下古战场的开发与管理为例,介绍了蚌埠固镇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现状,并指出现阶段区域旅游继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低碳发展、保护景区遗迹文物、创新内部发展、区域联合发展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发展垓下古战场的旅游产业,带动蚌埠经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新型合作组织也大量涌现、蓬勃发展,如江苏的土地合作、社区合作,浙江的股份合作,安徽的信用合作,北京的旅游合作等。这些新的合作类型,将分散的资源和要素集合在一起,在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也丰富了我国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形成了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良好势态。对此,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22-124
农业的产出离不开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大多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量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一直受到投融资不足因素的制约。作为我国传统的鱼米之乡,长三角区域在交流机制和合作渠道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为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区域的农业发展并非如此顺风顺水。主要以长三角区域在发展农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及投融资困境等难题为切入视角,对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充分结合长三角的农业发展现状给出可行性措施,以促进长三角区域农业经济的进一部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颖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69-70,73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地区进入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区域内2省1市如何协调彼此间利益冲突和竞争,整合各自资源以谋求共同发展成为了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继而分析了当前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困境及成因,最后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传统的合作剩余模型中嵌入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等特征,在决策相互影响的传统锦标赛模型中加入旅游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条件进行的分析表明,区域旅游合作决策不仅决定于合作剩余,在决策行为的相互影响下,还决定于主体间合作效用的权衡.因此,需要从改善约束条件获得更高合作剩余、改革政府的考核机制等方面寻求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旅游经济的巨大潜力可以有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百姓脱贫致富做出突出贡献。以闽东地区为例,指出旅游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依赖关系,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说明闽东旅游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政府主导、市场合作、企业改革等。  相似文献   

11.
徐燕  韦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72-14375,14482
通过对旅游资源、区位、交通、政策和其他发展条件等的分析,对比荔波县和独山县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并从合作意识、政府主导、旅游设施、旅游市场,旅游品牌、旅游人才、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荔波县和独山县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中国沿海第四个国家级经济发展区域。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将会日新月异,该区域也必将成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分析"海西"区域旅游合作背景的基础上,探讨"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的理念与机制以及本区域旅游合作的运作对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广州市城乡旅游资源方面阐述了广州市构建生态旅游圈的条件优势,并分别以从化市和增城市近年来城乡旅游产业互补共生生态蒯建设为实例,针对未来发展趋势,从项目实施带动、企业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广州市城乡旅游产业构建互补共生生态圈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经济一体化是诸多地区在提倡和落实的,诸多行业不断寻找着与同区域同行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长三角是国内经济水平处于最顶尖层次的地区之一,区域内行业之间的联动以及合作也是在积极推进的。会展业也是其中之一,区域内会展业的联动有利于实现整个长三角区域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在会展业方面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行业联动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出促进该区域会展业联动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军海  尹晨辉 《吉林农业》2010,(10):191-191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一体化、交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旅游成了休闲、娱乐和审美的最佳选择。近年来浙江遂昌县乡村旅游业得到不断发展,是新兴"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的最有力代表之一,体现了今后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等滞后于长三角地区,从长三角到安徽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政府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农村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构成了安徽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要素向安徽地区的梯度转移,通过发展村域经济、科学规划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完善投融资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发展机制、完善服务环境等措施,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城乡经济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旅游总收入为指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首位度以及对数回归分析,探究了2008—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差异和位序规模演变状况。研究发现,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总体下降;首位城市稳定,首位度呈现下降趋势,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市极化效应在减弱;旅游收入位序规模双对数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态势由首位型转化为集中型;旅游资源吸引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接待能力等因素是形成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基本单位,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主要指标,选取2001—2010年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分析探究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升后降,相对差异缩小态势不明显,总体差异巨大;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旅游资源禀赋与丰度、交通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后提出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减小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已成为酒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振兴乡村经济创造了积极条件,推动了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目前酒泉市旅游业发展态势喜人,但存在的问题也较明显,针对酒泉市旅游业的开发现状以及资源状况,酒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进行创新研究,建立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产品格局。  相似文献   

20.
农业职业院校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与操作性。积极应对院校师生重视不足,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旅游资源有待整合,旅游产品有待开发;校企合作有待深入,市场化运作能力不强等困境和挑战,探索适宜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正确处理好旅游活动与学校安全、日常教学、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践行自身使命,推动地方经济进步,实现自身创新式发展,扩大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提升师生技能水平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