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渭北旱塬地膜小麦施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建立了不同降水年型地膜小麦产量与氮磷钾肥的模型关系 ,通过数学模型寻优得出了达到某一产量所需的最佳施肥量 ,并根据肥料的产投比得出了经济目标产量。施肥量及比例直接影响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WU E) ,增施肥料特别是磷肥和氮肥能显著提高地膜小麦的 WU E,钾肥对 WUE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避免秋季施肥时多次翻耕土壤而损失水分,提高肥水利用率和生产率,对渭北旱塬结合夏闲地翻耕施肥效应(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施肥方式能提高小麦产量、增加土壤NO3^--N的积累和提高肥水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也能缓解秋播劳力紧张的矛盾,有利于适时适墒播种。  相似文献   

3.
对渭北旱塬地膜小麦的品种、播期、密度和施肥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旱地地膜小麦应选用耐寒耐旱、分蘖力强、大穗大粒、冬性或半冬性的中矮秆或矮秆品种 ;播期应该与露地同期或稍偏晚 ,最佳播期为0 9- 2 5~ 0 9- 2 7;播量以 2 4 0~ 2 5 5万粒 / hm2最佳 ;等量的氮肥分施与否不影响产量。全生育期的耗水量为 370 .7~391.3m m,水分利用效率达 10 .35~ 13.6 3kg/ (m m· hm2 ) ,均高于露地条播 ,不同处理间的日均耗水量差异很小 ,但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较大 ,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的农艺措施 ,所获得的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小麦N、P、K3414回归设计,建立了以小麦产量为目标函数的N、P、K三元二次全信息回归模型与NP、NK、PK的二元二次回归模型及N、P、K单因素效应模型。通过数学模拟因素取值的频率分析,决选出各自模型的优化施肥量及期望产量,进而通过3类7种模型提供的施肥决策和相应产量期望的经济效益分析比较,决选出NP两因素模型(K_2O固定于2水平)即在固定施K_2O 135 kg/hm~2的情况下。施纯N 253.02 kg/hm~2、P_2O_5100.68 kg/hm~2,小麦产值23 150.81元/hm~2,产投比9.86,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对渭北旱地小麦生长及品质的作用效果,以国审旱地小麦新品种渭麦9号为研究对象,以尿素、缓控释氮肥、有机肥不同种类氮肥单施或配施设置6种不同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对渭麦9号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释氮肥减量70%即97.2kg/hm2、有机肥减量30%即420kg/hm2对产量提高的效果最为显著,单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小麦容重。渭北旱塬土壤中有机质长期缺乏,小麦产量及品质提升较难,因而在旱地小麦施肥中加入有机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豫西旱地小麦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豫西旱地小麦面积约占麦播总面积的60%,而有关旱地小麦合理施肥的研究报道较少。自1984年以来,我们在孟津县的褐土地进行了多点试验,对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计算施肥量的有关参数等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目标产量法和回归定量法拟定了  相似文献   

7.
8.
金安区小麦施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爱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70-71,121
通过小麦"3414"肥料试验回归分析,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Y=155.23+11.17N+23.96P+21.57K+1.26NP+0.92NK+21.68PK-0.66N2-5.90P2-2.56K2,最佳产量为439.13kg/667m2,最佳施氮量为17.83 kg/667m2,最佳施磷量为4.99 kg/667m2kg,最佳施钾量为8.51kg/667m2,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了对钾锰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后期生长及子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锰配施明显提高了旱地冬小麦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小麦子粒的千粒重;钾锰配施处理小麦子粒的平均灌浆速率(Ra)和灌浆第二阶段即灌浆快增期的灌浆速率(R2)明显高于无钾、锰肥处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地膜覆盖的水分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采取3种地膜覆盖方式,研究了冬小麦地膜覆盖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土壤表层(0~20 cm)墒情,越冬前至返青期覆膜处理的土壤表层含水量较露地处理(CK)高2.8%~6.4%,但拔节后覆膜处理的土层表墒与露地处理相近,而20 cm以下深层墒情则表现为覆膜处理逐渐低于露地处理;拔节至成...  相似文献   

13.
施肥深度对地膜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管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施肥深度对地膜栽培春小麦干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地膜春小麦各生育期,深施氮、磷肥其单株干物质均大于表层施氮、磷,且施氮处理大于施磷处理.施肥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的比例,40~60cm施氮为72.34%,大于20~40cm施氮2.34%,大于0~20cm施氮5.46%;40~60cm施磷为73.12%,大于20~40cm施磷1.84%,大于0~20cm施磷4.49%;且发现深施磷肥对后期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大于施氮处理.在成熟期,0~20cm施氮处理籽粒产量为1.54g·株-1,比20~40cm和40~60cm施氮处理分别降低23.00%和17.02%;0~20cm施磷处理籽粒产量为1.43g·株-1,比20~40cm及40~60cm施磷处理分别降低26.67%和23.12%.但在相同施肥深度下,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大于施磷处理.  相似文献   

14.
旱作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底墒与产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是旱地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产量高低与土壤底墒关系密切。在旱地应用该技术时要因夏闲期降水多少和底墒状况而定。夏闲期降水多、底墒好的年份可采用该技术 ;夏闲期降水少、底墒差的年份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锰肥处理与不施钾锰肥处理相比,小麦各生育期植株氮、磷含量均降低,钾含量升高;钾锰配施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12.0%~25.5%;钾锰配施处理的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及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钾和锰相比,对小麦上述品质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锰仅对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 6 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 ,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春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冬小麦设不覆膜、播后覆膜 75 d、覆膜 15 0 d和全程覆膜等 4个水平 )和施氮 (春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75 kg,冬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2 2 5 kg2个水平 )对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覆膜对春小麦产量和吸氮量的效应因底墒、施氮、覆膜进程和生育期降雨量而异。在湿润年份 (1999年 ) ,无论施氮与否 ,在低底墒时 ,各种覆膜处理的籽粒、茎叶和干物质产量较不覆膜处理虽有增加 ,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在高底墒时 ,不管是籽粒 ,还是干物质 ,以覆膜 6 0 d最大 ,以不覆膜最低 ,但不覆膜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间差异并不显著。氮肥肥效也因底墒和覆膜进程而异 :低底墒不覆膜和覆膜 30 d的氮肥增产效果最显著 ,但随着覆膜进程的进一步延长 ,氮肥效果下降 ;高底墒时以覆膜 30 d氮肥增产效果最高 ,不覆膜最低。在极端干旱年份 (2 0 0 0年 ) ,地膜覆盖显著影响地上部分生物量 :在低底墒不施氮条件下 ,以覆膜 30 d效果最明显 ,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效果依次递减 ,不覆?  相似文献   

17.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 ,在年降水量 4 15 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进行了大田试验 ,研究了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4个水平 )、施氮 (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 75 kg2个水平 )和底墒 (设低、高 2个底墒水平 )对小麦生育进程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覆膜相比 ,覆膜后春小麦出苗时间提前 1~ 9d(大部分提前 3~ 6 d) ;在作物生长中期 ,适时揭膜能够显著增加有效分蘖数 ,提高后期结实穗数 ,延长成熟期 ,有利于作物形成大粒 ,提高千粒重。全程覆膜虽然也改变了作物生育进程 ,但对后期生长不利 ,导致灌浆期缩短 ,无效分蘖增加 ,千粒重下降。生长前期覆膜 ,不仅能显著增加作物生长前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的迅速积累 ,而且对中、后期干物质进一步累积和产量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2种底墒处理一致表明 ,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 ,不仅不同覆膜处理单位面积干物质累积量的差异缩小 ,而且与不覆膜处理之间的差异降低 ,表明后期覆膜在春小麦同化产物累积上并没有实际意义。覆膜后 ,地上部分生物量 ,特别是茎部生长旺盛 ,重量显著增加 ,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 ,根冠比下降 ,显然地膜覆盖抑制了较多同化产物流向根部。综合 2年试验结果 ,春小麦生长前期覆膜 ,有利于根冠比在作物?  相似文献   

18.
在年降水量 4 1 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底墒 (设低、高 2种底墒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后作物根系生长加快 ,中下层根系比例增加 ,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相对发达的根系保证了作物吸收器官 (根 )和失水器官 (叶 )间的平衡 ,协调根冠间的干物质分配关系 ,能在不影响根系吸收能力的前提下 ,提高光合产物的繁殖分配比例。适时揭膜能够改善光合产物分配 ,促进根系生长下扎 ,维持生长后期活性。全程覆膜处理的表层和中层 (30~ 6 0 cm)土壤中 ,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原因在于后期覆膜使土壤温度急剧升高 ,造成根系大量死亡和活性下降。因此及时揭膜 ,有利于作物生长后期的根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 ,而全程覆膜对维持作物生长后期较高的根冠比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