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农业集聚度时空变动态势,实证检验了农业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85—2011年我国农业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呈现波浪型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主要农作物整体的集聚度呈现波浪型上升变化,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程度在提升。但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空间集聚变动存在明显差异;农作物空间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农业产业集聚的提高带来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地理集聚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北地区各省市的农作物统计数据以及15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地理位置、主营业务等资料,利用区位商、集中系数、生态分布格局理论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集聚格局以及龙头企业的空间和行业布局特征。结果表明:优势农作物在东北各地市并不是均衡种植的,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态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并没有集中分布在优势农作物生产较为集中的县市,龙头企业在各地市内的分布集聚程度不一,在省会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市区集聚较多。龙头企业行业集聚主要受区域农业资源类型、分布、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反映区域农业的供需格局变化,是政府制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过去 30 年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布局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利用区县级农作物种植数据,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面积占比变化趋势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县域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1990—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 82% 县市调整了种植结构,粮食和油料、糖蔗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比重逐步下降,而蔬菜、水果等高收益作物显著增加,且农作物种植类型丰富度增加。种植结构类型上,以 2010 年为分界,粤港澳大湾区从水稻为主型的种植结构转变为蔬菜为主型占半数,水稻 - 蔬菜 - 水果组合型为辅,水稻为主型、水果为主型和蔬菜 - 水果组合型三类平衡的格局。空间上,不同种植结构类型变化的空间聚集格局有所差异,其中蔬菜和水稻种植在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更高的“广佛”地区呈现空间聚集特征。【结论】过去 30 年,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变化呈现从粮食生产为主向多元种植演变、进一步集中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演变趋势。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守住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城镇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是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1~2015年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及4类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运用重心移动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并借助Arc GIS、Geo Da软件对我国农作物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重心在2007年出现明显拐点,在此之前重心一直向北偏西移动,2007年以后开始逐年向西南方向移动,主要在河南境内移动,同时,集聚程度逐年增大;粮食油料也分别在2006年、2007年出现拐点,但总体趋势还是偏向西南,而其余两种农作物重心都快速向西南移动;4类农作物基尼系数均大于0.4,说明都存在集聚现象,并且具体阐述了4类主要农作物的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3个指标,对甘肃省各地区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油菜、药材、蔬菜和瓜果8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市具有各自的优劣势作物品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应当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调整各地区的种植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王丽君  滕海燕 《甘肃农业》2009,(5):42-42,55
运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3个指标,对青海省各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杂粮(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胡麻、油菜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根据研究院结果确定了不同地市具有各自优劣势作物的品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调整各地区的种植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的种植类型和布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信息,对于农作物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方法多样,不同提取方法各有其优劣,因而选择一种合适的提取方法显得极为重要。以河北省邯郸市漳滏河灌区为研究区,基于2018年MODIS数据,采用决策树和广义DEM这2种分类方法对研究区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辣椒、大棚蔬菜进行提取,其中决策树利用MODIS多个指数时序数据构建分类模型进行提取,而广义DEM采用MODIS数据作物典型时期的EVI指数影像基于“广义DEM思想”进行提取,最后通过对比二者分类结果在作物空间分布和精度验证2个方面的差异,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2种分类方法对大宗作物冬小麦—夏玉米提取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提取结果二者基本吻合,对辣椒和大棚蔬菜的提取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提取结果都集中在主要的种植区域内;从分类精度看,广义DEM分类精度略高于决策树,前者总体精度为85.33%,后者为83.37%。广义DEM作为一种新的提取方法,其相对决策树而言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所需数据量较小、人工干预较少的优点,且还可以实现对...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县域农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利用1997,2004,2012年安徽省78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的农林牧副渔产值的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各县市农业产值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和相互关系。从全局Moran指数上来看,各县区域的农业产值表现出了空间集聚性,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但总体趋于不均衡;就局部Moran指数来说,安徽省各市县农业产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观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15年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大豆与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而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显著增加。2)从时序看,15 a间三江平原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与玉米等单一化类型演变,且以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为主导的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和玉米组合型转变。3)从空间看,玉米与水稻的单一化类型与组合型主要扩张于东北部河流沿岸及中部地势低平的平原县域,而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则萎缩至西北和南部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县域。4)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类型时空变化。在国家/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江平原需要调减玉米种植规模,适当调增大豆种植规模,稳定水稻种植规模,形成合理种植结构与布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入、产出、生产服务3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时空演化规律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6年中国整体层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分化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的高值区和以西南山区为核心的低值区。农业现代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局域空间集聚方式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型为主。应制定差异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策略,重点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并充分发挥地理上的空间溢出与辐射带动效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系数全为负,但仅有H-H和L-L两组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2.
纵观农业发展的进程,同一农作物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时常出现集中的现象,这一集中现象对于农户、流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群体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1979~2010年新疆特色林果业种植的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和集中系数方法测算新疆林果业种植的集中程度和专业化优势,研究发现,相对于全国的林果种植产业,新疆的林果业种植发展非常迅速,集中程度和专业化优势在一个比较高的基础上长时期保持持续上升趋势,2001年至今一直处于非常显著的集中水平。对于这种集聚现状,本文分别从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传统、自然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方面深入分析新疆林果业种植集聚现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作物在不同阶段对土壤质量含水率和土壤圆锥指数的影响,对同一块耕地进行均匀施肥、统一耕作及灌溉后,划分4个区域,分别种植大豆、玉米、蚕豆、绿豆等4种作物。作物收割前22、1 d及收割后33 d,分别对4种农作物种植区土壤的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进行测定。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同一作物在不同阶段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规律,及不同作物在同一阶段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种植作物可以增加土壤表层的土壤质量含水率,同时降低土壤圆锥指数;不同作物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线性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质量含水率与土壤圆锥指数之间的定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生产资料相对匮乏的历史时期,农作物生产量与生产力决定了当地经济繁荣的情况。可以将农业生产作为衡量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演变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因此研究农作物种植结构也是评估农业生产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本文研究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经济作物演变对区域经济推动的基础效应,以便为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基础上,构建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方差、各市区的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农作物效率优势指数、农作物综合优势指数7个指标,对辽宁省各地区9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朝阳、锦州、葫芦岛、阜新、抚顺、锦州、大连等市适于农作物种植,并提出了辽宁省应当按照分析结论,调整各地区的种植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区域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6.
该文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作物估产、动态监测等方面应用,从不同遥感平台的作物种植面积监测、MODIS影像的作物提取方法、MODIS影像的特征指数3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从4个方面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长期来看,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应保持一种动态互促的良性协同发展趋势,才更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入考察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的时空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有助于正确认识各省之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并剖析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弱的潜在原因,探索进一步提高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两张皮”问题的路径。【方法】基于农业科研人员规模、专利授权量、论文发表数量3项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8年我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产出的时空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结果】10年间我国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从中东部沿海省份向周围逐渐降低,多数省份农业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趋势显著,论文发表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整体增长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虽然呈现出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但整体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方面,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协同发展程度较好,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程度一般,整个西北、西南及东北大部分省区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较弱。据此,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区域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结论】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从中东部沿海向周围省份逐渐降低,具有空间异质性,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与省域农业经济水平的协同发展程度整体偏低;需要加快构筑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格局,为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表征。广东省特色高效农业走在全国前列,以广东省为例量化评估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为各地诊断农业发展问题、监测农业高质量进展、支撑完善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从高效化、绿色化和稳产化3方面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双变量空间关联性分析法分析了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平原区>丘陵区>山地区”的特征,在空间上形成“平原区显著高高集聚、山地丘陵区显著低低集聚”的格局,高效化、绿色化和稳产化3个维度均呈现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且空间集聚格局相似。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主要受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程等因素的影响,凸显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地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特色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多熟制及其发展方向(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熟种植,即泛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是作物种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约化。它包括间作、套种和复种,所以也称为农作物间套复种多熟制。 我国是世界上农作物间套复种多熟制面积最大、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多熟种植是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璀灿绚丽的珍宝,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作物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本研究根据水足迹理论测算东北地区2009—2018年主要农作物水足迹总量,运用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法,将影响水足迹总量驱动因素分解为产量因素、种植规模因素、虚拟水含量因素和作物结构因素,从时间和空间格局双重视角下进行驱动因素贡献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